APP下载

试论缠花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2020-03-10蔡婷婷

参花(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传承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缠花艺术现状和传承意义的分析,试论在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缠花艺术如何通过结合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下完成自己的文化价值提升。

关键词:缠花 艺术教育 传承 发展

一、缠花艺术特点及发展现状

缠花技艺源于明代,融合了绘画、雕塑、编织等形式,极富民间艺术特色。缠花艺术主要根植于我国南方地区,如湖北英山、闽南、台湾等地。闽南地区缠花基本以红色花卉为主。台湾地区的缠花以花鸟昆虫为主,多用于传统祭祀活动与日常生活。英山缠花配色对比度和颜色饱和度都比较高,多用于婚丧嫁娶。

缠花技艺主要利用细铜丝和蚕丝,200~300克的人造白纸坯架,通过缠、绕、捏等技法制作而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受到极大冲击。2006年,英山缠花成功申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缠花艺术不像过去那样沉寂,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再加上近些年汉服相关产业的兴起,大批缠花作品出现在网络上,借助微博、loft、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缠花艺术逐渐被年轻人所熟知。

二、缠花艺术传承的意义

目前,缠花工艺的生存、发展、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审美价值的提高,文化自信意识的崛起,传统艺术的精神重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缠花艺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任重而道远。

缠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传统的缠花制作艺人利用缠、绕、捏、编、画等多种制作技艺,融合了雕塑、绘画、刺绣等艺术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创作体系。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发展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学习相应的配色,建构组合模式,提升色彩感觉、审美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三、缠花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缠花融合了多种制作技巧,又兼有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在高校艺术基础课程中兼容性极高。如手工课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艺术课,师范类大学在设置手工课时,应突出手工艺术的实用性和文化性。缠花艺术融合了缠、编、绣等技术,又兼有很强的文化性,在手工体系课程中就可以加入缠花这部分内容。缠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兼有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从这一点上来看,缠花作为中国民间美术这门课的内容也是很合适的。

缠花的制作流程非常有特点,再加上配色极具民俗性,像色彩构成、艺术基础等课程,都可以加入相关内容。在制作流程上,缠花工艺有将平面设计图制作成单个平面部件再进行组装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将其他课程与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联动之外,缠花也可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或以民间艺术讲座的形式存在。

(二)教学模式

在缠花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可采用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通过详细的视频记录、影像资料、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等手段将面授与电子课堂结合,讲解、介绍缠花艺术的历史与变革,使学生了解缠花艺术产生的背景、制作过程以及相应技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进行小组教学,将缠花的造型方法分步骤演示给学生。也可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提高作品的制作效率,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创新想法,在不影响作品原生性的基础上,引入适合缠花制作的现代化工具。在材料配置方面,可以试着使用串珠、玉髓、铜制花片等材料进行创新性的样式制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缠花生产地区采风调研,让学生对这一工艺有全面的认识,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陈规与理念。

(三)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将缠花艺术研究项目引入校园,利用“互联网+”大赛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对缠花艺术项目进行推广。对缠花作品进行三维扫描,根据设计稿進行3D建模,收集相应的书籍与影像资料,建立数据库。在学校举办的一些民俗活动、集市、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制作的缠花作品进行展示与售卖。对缠花的样式与呈现形式进行创新与改变,参考星座、卡通形象等流行元素,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扩大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商业性与产业性,提炼缠花艺术元素制作文创产品,与汉服产业联动,制作相应的首饰,与旅游产业结合,设计旅游纪念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将缠花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课堂对于这门艺术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措施,也是为其发展和传承探寻出路。缠花的引入也将大大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使高校艺术教育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利用高校资源对缠花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使这门艺术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真正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

[2]胡晓洁.英山缠花的艺术特色[J].装饰,2012(06).

(作者简介:蔡婷婷,女,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花鸟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