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性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20-03-10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谢秀慧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谢秀慧
层次性体验教学是以体验为前提、层次为要求、教学为手段、实践探究为目的的全新教学手段,此教学手段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帮助学生从自身经历与体会出发,感知数学世界的奥秘。为保证层次性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合理应用,教师可以从感知性体验、互动性体验、探究性体验、应用性体验四个层次着手,引导学生从视、听、说、想各方面出发,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
一、感知性体验,结合实际变抽象为具象
对于思维能力还未构建完全的小学生而言,大多数数学知识抽象而又复杂。但同时,小学又是学生思维急速发展的阶段。为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较为抽象知识的想象力,让其在想象中感知数学世界的奥秘。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以往对因数概念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常常容易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混淆,造成本章学习困难。特别是在寻找“最大公因数”这一小节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错找、漏找等问题,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便会出现挫败抗拒的情绪。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设计仓库地砖的教学情境,并对此提出问题:“我想要对一个长为12 米、宽为6 米的仓库进行地砖的铺设,选用的地砖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但必须保证其边长都是整数且地砖完整,我应该选择什么尺寸的地砖进行铺设呢?”这样的情景问题下,学生便能自觉带入其中,将其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个类别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可以用边长为1 米、2 米、3 米或6 米的地砖进行铺设。在这样引入实际情境的问题中,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字分析转变为具象的地砖尺寸,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为他们解决问题、掌握因数知识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思路。感知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模糊而又旺盛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其丰富的感知力学习数学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还能帮助学生加强感知能力培养。
二、互动性体验,师生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改善教学课堂枯燥沉闷的教学气氛,改变教师、说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需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着手,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自觉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进而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从而在自己的探索中学到新的知识点。
三、探究性体验,自我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
数学科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分数乘法”这一章节教学中,在学生对分数的乘法运算方法进行基本学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小华和小雨两名学生一起吃同一个蛋糕,小华吃了这个蛋糕的,小雨吃了剩下蛋糕的。问这两名学生谁吃的蛋糕多?”问题一提出,许多学生便连声回答道小雨吃的多,而有的学生却在思考后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两名学生吃的一样多,这便是部分学生未能准确理解“单位一”概念的具体表现。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一次仔细阅读题目。通过对题目反复阅读,原本认为小雨吃的多的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改了自己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再告诉学生,由于小雨吃的是蛋糕剩余部分的,而剩余部分占整个蛋糕的,因此,应该将乘以,最后得到的答案,所以小华和小雨吃的一样多。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分数与分数间的乘法,就“单位一”的概念与重难点与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在之前题目中出现过错误,所以学生会迫切地想要掌握“单位一”的判断方法,提高自身分数乘法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讨论中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分析。不仅如此,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乘法中“单位一”的认识会更为深刻,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变得愈发浓烈。
回答错误的数学题一方面让教师了解了学生对前一个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好奇。可见,只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便能在“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应用性体验,以动手实践拓展提升
在幼儿园时期,家长和教师就开始利用七巧板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平面几何的五彩世界。而到了小学,几何知识开始走进课堂,成为抽象的理论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学生在面对这些形态各异的几何图形时,无法将其从课本上脱离出来,对其认识仅停留于表面。对此,教师应该汲取“七巧板”经验,结合动手实践对几何知识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用卡纸动手画出并剪切制作组合成各种多边形几何图案,如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在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卡纸,利用以往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对所裁剪的几何图案进行边长的测量以及面积的计算,再让学生将其摆放成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利用面积的加减以及新学知识点,分别对图形进行面积计算。待学生熟练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增加难度,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游戏:将四人手中的卡纸混合,然后派出一名学生将卡纸随机组合成不规则图形,其余三人计算组合后图形的面积,游戏难度可根据组合卡纸的数量进行调整。这个实验游戏不仅能让学生灵活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还能增加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验课堂。学生通过对自己制作的几何图形的应用计算,更为直观地观察到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在加深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与理解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几何图案结构的了解。除了利用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还可以在巩固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在相关运算中找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与规律,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层次性体验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引发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对数学内容进行自主性探究,并在深度理解过后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中,完成实践数学知识的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这样递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能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将层次性体验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实现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