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外部能力平衡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

2020-03-10张耀辉尹一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关联竞争效率

张耀辉, 尹一军

一、引 言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由内部治理向内部和外部共同治理演变。面对经济新常态,单一战略已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需根据战略目标制定不同战略和实现战略间的匹配,这是迎合市场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作为企业内部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运营的关键驱动力量,而外部关系对于企业成长和公司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来自政府的支持是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关键所在

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利用传统理论,如委托代理理论等对公司治理效率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了控制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对于公司治理效率所产生的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一些学者考察了企业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发现企业内部资源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外部网络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对竞争力产生间接影响。之后,关于企业能力的研究经历了“企业核心能力观”、“企业动态能力观”的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有关企业内外部能力的研究在各自领域均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但是两者的研究基本处于分立状态,未能考虑两者结合其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的影响,这是目前研究的不足。

而近年来有关战略二元性的研究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从二元平衡理论视角出发,并结合动态能力理论来探究公司治理效率问题,具体围绕“企业内外部能力的战略平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析组织内、外部能力平衡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具体思路如下:(1)企业内部能力(营销能力与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政治关联)间的平衡关系。(2)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的战略平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3)制度环境与行业竞争程度在内外部能力平衡和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中起着怎样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于二元性的研究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是二元战略的平衡扩展了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边界。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 内部能力

企业内部能力是指相对于其竞争者而言能够表现出更优异的高层级的、习得的、模式化的重复性行为总体,是能够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会造成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保持独特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的差异及均衡会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能力来识别竞争对手,并与其进行竞争,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和难以复制的资源和能力,它们可以通过这些异质性资源与能力提高其治理效率。关于本文有关企业内部能力,我们主要考虑其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想要获取发展必然依赖于其内部的资源支持,营销和技术资源被认为是新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量。也有学者把企业内部能力划分为组织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作为企业的两种重要能力,创新能力因其价值性、稀缺性、异质性和难以替代性等特点成为企业内部重要的核心能力,在配置技术资源、进行探索式学习以及提高创新速率和效率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保持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营销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满足顾客需求使企业创新产品得到增值,同时在配置市场资源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等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决定着组织对市场的统治力。

2. 外部能力

企业外部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资源与关系的利用与探索,通过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吸收内化,从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外部能力。基于资源基础观,外部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与资源,提升其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其治理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研究的企业外部能力主要考虑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关系网络,即政治关联。这是因为,在中国特殊的市场转型过程中,政府在推动市场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重要资源和机会的控制者和调节者,政企关系成为中国企业难以逾越的“铁笼”。而当企业具备政治关联时,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外部联系获取政府控制的关键性资源,比如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等,弥补因正式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从而扭转企业在非正式制度规则下的资源弱势地位。此外,具备外部政治关联的企业会习惯于通过与当地政府建立合谋关系来为企业获取关键资源,逐步形成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和经营体系。因而企业能否在转型经济环境下具备获取外部政治关联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内外部能力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

1. 创新能力、外部能力(政治关联)与公司治理效率

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对于其绩效和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机会,从而抓住市场机会,赢得先机,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企业发展。邵云飞等的研究也表明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技术变革引领市场和开辟新的市场,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产生较好的绩效水平。如果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绩效,而绩效较高的企业的内部治理效率往往也是高效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会影响其治理效率。同时,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重要能力在配置技术资源、进行探索式学习以及提高组织效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实践中也可获取一定的支持,对于那些公司治理效率较高的企业,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往往较强。可见,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助于其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其治理效率的提升。

有研究表明,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政治关联能够为其生存发展带来很多好处,如政府补助、税收优惠和融资机会等。外部的政治关联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各种管制和进入壁垒,使其获得银行低利率贷款,获得政府的直接补贴。在中国转型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政治关联获得外部所需的资源支持,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学者研究也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与成熟市场的企业相比,往往会通过外部的政治关联来获取所需的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其获取竞争优势,同时外部能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对创新能力与企业其他资源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市场要素、文化要素、组织结构要素等。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与市场要素的交互作用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互动与共享,可以降低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公司治理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柔性的组织机构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匹配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开发与应用;企业文化则可以通过与创新能力的融合,强调柔性和变革的特点,使其灵活性可以适应高度动态的环境,从而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可见,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关系可能交互作用于其治理效率。

在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境下,企业如果通过政治关联可以获得其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使其获取的收益大于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本,那么企业往往会主动谋求政治关联而减少对企业内部创新的投入。因为,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建立特殊的政治关联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不愿通过企业的创新来获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建立政治关联成本更小,则会把资源用于获取政治关联,导致企业创新动机降低,进而政治关联对企业创新有替代作用,如果企业获取政治关联的成本相对较高,不能获得政治关联的支持,比如政治关联带来的各种资源等,那么,企业此时就会通过创新寻求发展。可见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于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会形成一种替代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 创新能力对于公司治理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b: 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政治关联)对于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

2. 营销能力、外部能力(政治关联)与公司治理效率

已有众多研究表明企业营销能力对产品、服务的成功经营具有重要贡献。企业营销能力作为一种关键的组织能力,在整合企业资源、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绩效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营销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组织感知和响应市场的能力,促进组织灵活部署有限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变化保持一致,创造客户价值,从而实现卓越的公司业绩。Vorhies等在其研究中对美国270家汽车运输企业和85家财富500强企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营销能力及其整合有利于企业实现其市场战略,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综上所述,具有先进营销能力的企业有助于改善组织其他能力,实现组织战略,提高经济绩效。公司治理效率是组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体现在决定组织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创建以及组织市场绩效的提高。

而已有关于政治关联的研究表明,企业可利用政治关系解决政府造成的不确定性,并获得政府所控制的稀缺资源。而中国作为转型经济体,其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环境均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因而,政治合法性和政府资源的获取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企业内部营销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竞争优势,从而展现出更有效的公司治理绩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需依靠营销能力在市场上赢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但是,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关联获取社会认同和政治资源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面临资源约束,较强的营销能力和外部政治关联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实现高效率。因此,企业通过营销能力和政治关联的互补能够更好地克服合法性和资源的不足,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最终体现出更好的公司治理绩效。当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和社会声誉时,它们更期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异质性资源从而超越竞争对手。此时,企业更想要实现自身的创业成长而非生存,因而在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企业会更主动地建立政治关联,积极降低政治不确定性和政治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发展的可见性,降低政治风险。因而,企业内部营销能力的支持可进一步发挥政治关联带来的优势资源作用。可见,企业营销能力与政治关联之间往往形成互补效应,共同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 营销能力对于公司治理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b: 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政治关联)对于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会形成互补效应。

(三)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制度环境对于企业的战略选择、竞争优势获取及其绩效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中国企业而言,制度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企业内外部能力均衡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政府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与其相关的稀缺资源控制者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会考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依据这一观点,企业内外部能力均衡对其治理效率的影响必然会受到制度环境的调节。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均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前文假设推理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也就是,与创新相比,企业如果通过政治关联可以获得其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使其获取的收益大于企业进行创新时的成本,企业往往会主动谋求政治关联而减少对企业内部创新的投入。已有研究表明,制度越是不完善、政策越不明确,企业通过政治关联来克服外部环境对其发展阻碍的动机越强。换句话说,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影响。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更多地通过外部关系来获利,外部政治关联可以帮助企业花费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稀缺资源,从而赢得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由于具备高风险等特点变得非常不经济,再加上产权保护不力等风险会使得很多企业更加不愿进行创新。此时,在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的替代效应会更加明显。与此相反,随着制度环境的不断提升,市场体系也逐渐完善,企业间信息实现共享、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也更加合理,此时,外部政治关联对于企业的影响会逐渐减弱,那么企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更多是依靠自身能力,如进行创新来促进其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进而也会降低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交互效应。

假设3a:制度环境负向调节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性关系,即制度环境越完善,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替代效应会越弱。

根据上文推理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的营销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企业营销能力在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持下能够得到不断提升,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同时,外部政治关联有利于企业从政府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因此,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内部营销能力通过与外部政治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进而提高其治理效率。反之,不完善的法制和低水平的产权保护制度使得企业的创新产品得不到保护,企业会面临很大风险。有学者认为转型经济常见的改革不彻底、政治透明度低、市场不完善、制度缺陷以及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不利于营销能力的提升,而此时,这使得企业更多地采用外部的政治关联来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成长。已有实证研究也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比无政治关联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在制度环境存在缺陷时,政府支配资源越多、产权保护越差和法治水平越低的地区,政治联系的这种财政补贴会增强。因此,当制度环境越完善时,企业内部营销能力与外部政治联系会形成明显的互补效应,从而促使公司治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b:制度环境正向调节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性关系,即制度环境越完善,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互补性关系越强。

(四)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行业集中程度越低,市场竞争越激烈,处于该行业之中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而政府部门可能为缓解市场竞争,扶持部分企业推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导致企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会被迫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研发创新因其高投入、高不确定性、长周期等特征,往往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相反,当行业竞争较小时,企业面临的不可预测性较小,进行“情境分析”时的准确性很高,从而能够更好地做出战略决策,有效整合资源,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因此,当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时,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存活的可能性,企业不得不加强自身的营销能力。同时,企业为获取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信息资源,将积极构建与政府的密切关联,减少面临的政治风险,增加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可预见性。此时,企业强大的营销能力与良好的外部能力(政治关联)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共同减少外部竞争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竞争优势,创造优异的市场绩效,体现出可靠的治理效率。可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会更加明显。而当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生存阻碍较小,此时,相对于激烈的竞争环境而言,不管是对营销能力的强化还是外部能力(政治关联)的构建,企业的积极性都会大大降低,因而,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a:行业竞争程度正向调节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互补性关系,即行业竞争程度越高,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互补效应会越强。

综合前文假设推理可以发现,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时,其面临的资源约束和不确定性更加严重,此时企业可能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来拓展新的市场,获取市场竞争力。因而,企业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创新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但因为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所以会极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企业更可能选择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外部能力(政治关联)建设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手段。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社会稀缺资源,决定着企业所在行业的未来前景。因此,企业通过这种政治关联能够获取政府的支持,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治理效率。因此,当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时,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间的替代效应将会减弱。相反,当面临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创新能力和外部能力的建立同样必然面临资源约束制约,存在较大的资源争夺性,而两者功能效果上又有较大的重叠。因而,尽管企业的组织资源相对较为充足,但因急需通过建立优异的市场绩效来实现企业价值,强化公司治理的效率,在此情况下,企业很可能将组织资源投入到其中一种能力的建设之上,以期加大组织存活的概率。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b:行业竞争程度负向调节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替代性关系,即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替代效应会减弱。

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主要选择了2007年以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是因为国家在2006年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披露规则进行了较为重大的调整,为了使数据具有一致性,本文参照其他学者的方法以2007年作为数据搜集的初始点,建立了一个包含2007—2016年沪深主板市场公司的数据库。为了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本文按照以下标准对数据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具体步骤如下:(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类受管制公司的样本;(2)剔除企业性质无法判定的公司;(3)剔除ST、PT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样本;(4)剔除数据存在严重缺失的公司样本。最终获取了2007—2016年共计10 623个观测值。

(二)变量测量

1. 因变量

公司治理效率。目前有关公司治理效率的测量,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有学者提出从代理成本这一要素出发对公司治理效率进行衡量,主要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有学者认为从公司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可以衡量治理效率,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不同指标来综合衡量治理效率。根据现有文献分析,评价公司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利润类评价方法、价值类评价方法和平衡类评价方法。利润类评价法就是以收益率指标或者是表示会计利润的总利润指标作为评价公司治理效率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认为公司治理效率是有效的则能够提高公司的会计利润。由于利润类评价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代理问题对公司治理效率造成的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将采用利润类的指标即从公司总利润和收益率的角度来衡量公司治理效率。实际中,由于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层的人为操纵,从而形成难以观测的测量误差,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这一指标作为公司治理效率的代理变量。此外,我们进一步利用李维安公司治理指标(客观指标)替代公司治理效率进行稳健性检验。

2. 自变量

(1)内部能力。本文有关企业内部能力主要选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这是因为对企业而言,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被认为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持续地通过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优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抢占市场,获取竞争优势。而营销能力强的企业则能够对新产品进行合理的顾客定位和市场细分,通过营销渠道整合客户关系管理,从而确保企业对市场的统治力。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进行度量;营销能力借鉴以往研究,选取(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来衡量,同时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实际测量时并没有采用百分制的形式。

(2)外部关系。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外部关系最直观的测量指标是企业政治关联。因此,本文借鉴以往研究,采用政治关联来衡量企业外部关系,主要考察企业CEO或其他TMT成员是否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如果CEO或其他TMT成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赋值为4;省(直辖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赋值为3;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赋值为2;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赋值为1;没有担任则赋值为0。

3. 调节变量

(1)制度环境。对于制度环境的测量主要采用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来衡量,市场化指数越高,表明企业所处的区域市场化程度或制度效率越高。

(2)行业竞争程度。目前学术界关于行业竞争程度的测量并未达成一致。经济学中主要通过市场结构特征(如产品差异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市场平均利润率、市场内的企业数量及进入壁垒等)来衡量市场竞争强度。现有研究中更多的是采用赫芬达尔指数(

HHI

)进行衡量,因此,本文也借鉴这一方法衡量行业竞争程度。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X

为企业

i

的销售收入,

n

为市场内的企业数量,

HHI

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集中度,

HHI

越低,说明市场内企业的销售额差异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而

HHI

越高,说明市场内企业销售额差异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程度越低。

4. 控制变量

对于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主要从组织层面和行业层面进行考虑。组织层面我们主要控制了以下变量:(1)企业年龄(

QYNL

)。企业的实际成立年限取对数处理。(2)企业规模(

QYGM

)。企业规模主要有两类测量方法,一类是以企业员工人数来衡量,但由于不同行业雇用员工人数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中采用公司员工人数来衡量。(3)企业负债率(

QYFZ

)。根据企业年报的负债率直接计算。(4)股权集中度(

QYGQ

)。股权集中度的测量通过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芬达尔指数来衡量。(5)是否两职分离(

QYLZ

) 。Krause等将两职分类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学徒式分离(Apprentice)、离职式分离(Departure)和降职式分离(Demotion)。在本研究中我们统一将董事长和CEO为同一人设定为1,否则设置为0。(6)独立董事比例(

DDBL

)。独立董事的定义为外部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7)高管薪酬(

GGXC

)。前三位高管的薪酬总和。此外,本文还设置了年度虚拟变量(

NF

)来控制年度变化趋势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行业的差异性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而行业(

IND

)因素方面的控制变量则是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以三级行业分类为标准设计虚拟变量,共有27个行业类别,因此设计了26个行业虚拟变量。最后,为了控制观测数据的年度因素,设计了年度虚拟变量,观测数据的时间窗口共有9年,据此设计了7个年度虚拟变量。模型各变量测量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定义

(三)检验模型与方法

1. 替代和互补效应的分析方法

本文一个重要的检验过程是要判定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作用是一种互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对于这一过程的实证研究主要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探讨方面,还未出现比较成熟和方便的统计分析技术。借鉴以往研究,本文采用分组并设计变量交互作用的形式来检验变量间的互补或替代效应。其中,检验变量之间是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的具体模型设计如下:

假设

V

V

分别代表内部能力变量和外部能力变量,在回归方程中,按照外部能力变量

V

的数值分布特征分为有、无(或者高、低)两组,并设计为虚拟变量Dum

_V

。在回归模型中,与

V

相乘为交互项,其中一个是

V

*Dum

_V

,另外一个是

V

*(1-Dum

_V

),然后比较这两个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在同一回归结果中

V

*Dum

_V

的回归系数显著小于

V

*(1-Dum

_V

)的回归系数,则表明具有外部能力

V

的企业,内部能力

V

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显著小于没有

V

的企业,因此可以推断

V

V

形成一种替代关系,表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反之,如果

V

*Dum

_V

的回归系数显著大于

V

*(1-Dum

_V

)的回归系数,则说明具有

V

的企业,内部能力

V

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显著大于没有

V

的企业,这表示

V

V

形成互补关系,两者形成战略协同效应。

2. 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以下待检验模型:

(1)

(2)

为了检验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本文构建了以下待检验模型:

ZL

,=

α

+

β

CX

,+

β

YX

,+

β

ZZ

,+

β

ZZ

,×(1-

CX

,)+

β

ZZ

,×(1-

YX

,)+

(3)

为了检验行业竞争程度、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以下待检验模型:

(4)

在上述研究模型中,

ZL

表示公司治理效率;

CX

YX

分别表示企业内部能力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

ZZ

表示企业外部能力的政治关联;

Control

表示所有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年龄(

QYNL

)、企业规模(

QYGM

)、企业负债率(

QYFZ

)、股权集中度(

QYGQ

)、是否两职分离(

QYLZ

)、独立董事比例(

DDBL

)、高管薪酬(

GGXC

)、年度虚拟变量(

NF

)、行业虚拟变量。

δ

表示残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主要汇报了研究中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因变量企业治理效率的均值为0.185,标准误为4.104。企业创新能力的均值为0.047,最大值为1.516,标准误为0.055。企业营销能力的均值为25.547,最大值为2 559.203。

表2 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

在具体检验之前对数据做如下处理以确保模型估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为避免异常值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主要的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2)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交互项测量的连续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此外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诊断,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的方差,独立于其他解释变量的比例在68%~90%,平均VIF为3.200,由此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3)本文的数据是面板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时序相关和横截面相关等问题,使用通常的面板数据估计方法会低估标准误差,导致模型估计结果有偏,采用Driscoll-Kraay标准差进行估计得到的标准误差才具有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所以,本文在后续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中,主要采用D-K标准误方法进行估计,同时为确保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对标准误差进行了企业层面的Cluster群聚调整,Bootstrap自体抽样方法和Robust异方差稳健性方法等进行了检验。

1.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与治理效率的关系检验

表3汇报了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与治理效率的关系检验。其中模型1为基准模型,包括了所有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模型2是加入自变量企业内部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后的检验模型,在企业的内部能力中,创新能力与企业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beta

=4.254,

p

<0.001),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公司治理效率越高,所以假设1a得到了支持。模型3是加入自变量企业内部能力中的营销能力后的检验模型,结果表明,营销能力与企业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beta

=0.003 7,

p

<0.001),企业营销能力越强,公司治理效率越高,所以假设2a得到了支持。模型4是加入自变量企业外部能力后的检验模型,结果表明,企业外部能力与企业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beta

=0.306,

p

<0.001),企业外部能力越强,公司治理效率越高。

2.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的替代和互补对其治理效率的影响

表4汇报了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互补替代效应的关系检验。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显示,从企业内部能力的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的交互项来看,在企业外部能力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能力的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的交互项系数(

r

=2.264,

p

<0.1),明显要低于外部能力低的交互项系数(

r

=12.89,

p

<0.01),系数差异值为10.626(数值差异的

F

检验值显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企业内部能力中的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存在替代效应,因此,假设1b得到了验证。模型5和模型6的结果显示,从企业内部能力的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的交互项来看,在企业外部能力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能力的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的交互项系数(

r

=0.007 6,

p

<0.01),明显要高于外部能力低的交互项系数(

r

=0.003 8,

p

<0.1),系数差异值为0.003 8(数值差异的

F

检验值显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企业内部能力中的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存在互补效应,因此,假设2b得到了验证。

表3 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与企业治理效率关系检验

注:

p

<0.1,

p

<0.05,

p

<0.01,括号内为K&D调整后的标准误。

表4 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对其治理效率的互补与替代效应检验

注:

p

<0.1,

p

<0.05,

p

<0.01,括号内为K&D调整后的标准误。

3.行业竞争程度和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检验

表5汇报了行业竞争程度、制度环境对企业内部能力中的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性关系检验。通过三重交互效应来检验,模型2的三重交互结果显示,制度环境对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性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因此,假设3a没有得到验证。模型4的三重交互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对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性关系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

r

=-24.11,

p

<0.1),即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程度越激烈,企业内部能力中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替代作用会逐渐弱化,因此假设4b得到了支持。

表5 企业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替代效应调节作用检验

注:

p

<0.1,

p

<0.05,

p

<0.01,括号内为K&D调整后的标准误。表6汇报了行业竞争程度、制度环境对企业内部能力中的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性关系检验。模型2的三重交互结果显示,制度环境对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性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r

=0.000 4,

p

<0.01),即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完善,企业内部能力中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互补作用会逐渐强化,因此,假设3b得到了验证。模型4的三重交互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对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性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假设4a没有得到支持。

表6 企业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互补效应调节作用检验

注:

p

<0.1,

p

<0.05,

p

<0.01,括号内为K&D调整后的标准误。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保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性,本文利用李维安公司治理指标(客观指标)作为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稳健性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原始模型保持一致,表明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这一指标作为公司治理效率的代理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表7 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与企业治理效率关系稳健性检验

注:

p

<0.1,

p

<0.05,

p

<0.01,括号内为K&D调整后的标准误。

表8 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互补与替代效应稳健性检验

注:

p

<0.1,

p

<0.05,

p

<0.01,括号内为K&D调整后的标准误。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提出了关于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企业外部政治关联和公司治理效率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借鉴双元平衡理论,以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本文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作为企业的内部资源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量,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其治理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的外部能力(政治关联)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信息与资源,提升其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其治理效率的提升。不管是转型的成熟企业还是新创企业,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都是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的支持更有利于企业获取资源、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

(2)企业内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平衡机制。其中,企业内部能力中的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企业内部能力中的营销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互补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能力及其组合对治理效率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企业不同能力之间不一定都是互补的,某种能力的增强可能导致企业忽略对其他能力的培育,如政治关联的加强可能导致企业忽略对创新能力的关注,进而导致创新能力下降。因此,本文的分析有助于企业认识到不同能力之间的替代机制,从而合理分配资源,构建内外部能力之间的协同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3)本文发现权变因素即行业竞争程度对企业内外部能力平衡和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行业竞争程度能够负向调节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关系。行业集中程度越低,市场竞争越激烈,处于该行业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再加上面临的资源约束和严重的不确定性,企业可能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来拓展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但是,行业竞争程度关于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行业中快速变化的条件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得复杂起来,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行业竞争程度是公司治理面临的重要情境,在不同行业竞争环境下,企业生存压力不同,进而会导致战略决策差异性,进一步影响企业治理。本文对上市公司内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作用机制权变特征的考虑,有利于更加深入探析企业内外部能力平衡与企业治理之间的影响机制。

(4)制度环境是在中国情境下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边界条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制度环境能够正向调节营销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关系。制度环境越完善,企业可以更好地从政府那里获取信贷支持和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而企业营销能力在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持下也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制度环境的不同会造成企业在资源获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来说,在制度环境良好的地区,各种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且相对稳定,企业的创新会受到专利法和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企业更加愿意进行创新。在制度环境不佳的地区,知识产权与专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且在市场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会使企业遭受较大的损失,很多企业会不愿进行创新。但是,由于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变更等变化较慢,再加上目前技术的模仿性较强,企业就算没有对知识、技术等进行探索与开发,也可以低成本地获取所需资源,因此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企业可能更多地通过其他途径来维持其竞争优势,而不是花费高昂的成本去进行创新。

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内外部能力的战略平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机制”这一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弥补公司治理效率相关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本文为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借鉴双元平衡理论来探析企业内外部能力平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基于二元平衡理论的研究是从单一视角到协同发展视角的拓展,扩展和丰富了公司治理效率这一问题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组织二元平衡理论,为企业在面临资源约束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其次,本研究将企业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及其治理效率同时纳入分析模型,探析了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间的平衡关系对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不同影响机制,一方面对组织二元性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有关战略二元性的研究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是二元战略平衡扩展了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边界。最后,企业的内外部能力平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引入制度环境和行业竞争程度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行业力量对企业内外部能力平衡与公司治理效率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同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究企业内外部能力的平衡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也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的情境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有助于帮助企业认识到不同能力之间的替代机制,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构建内外部能力之间的协同机制,提高其治理效率。

猜你喜欢

关联竞争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奇趣搭配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感谢竞争
智趣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