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2020-03-09李丽戴湘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制度建设

李丽 戴湘竹

摘 要: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全球传播中的焦点性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在与西方进行舆论斗争的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归根结底,源于我国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尚需完善。基于此,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应坚持破立并举,构建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机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遵循“三个规律”,完善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四个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关键词:舆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制度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2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108-0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在全球传播中的焦点性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在与西方进行舆论斗争的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归根结底,西方发达国家更有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而我国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尚需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1]的整体框架、具体要求和实际举措,构建了可操作可落实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提升了舆论引导水平。其中,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方向原则;建立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创新完善新时代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有效路径,四个方面辩证统一、环环相扣,相互制约。

一、坚持破立并举,构建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机制

“正面宣传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建设性,舆论斗争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批判性。” [2]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斗争,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消除生成网上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3]因此,要区别对待国内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的红、黑、灰“三个地带”,巩固扩大红色地带,影响转化灰色地带,持续挤压黑色地带,针对境外一些势力和人员对我国的攻击抹黑,要及时进行回应和反制,有效放大正面声音,弘扬主旋律。

1.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主动权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第一位的是坚持正确方向导向,要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我国,不同媒体可以在技术手段、管理方式上有所差別,但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近年来,国际舆论场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再提醒人们,任何国家的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区别在于是什么样的立场和导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都不能变,也不会变。党管媒体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把导向、抓导向、管导向上。然而当前,在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有害信息依旧存在。造成此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是否把党管媒体、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落细落小落实无疑是造成此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原则落实到新媒体领域,把所有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纳入管理范围,决不能让新媒体成为错误思想言论的传播渠道。

2.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主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陆续出台。然而,当前,以各级党员干部为代表的主力军尚未形成主动深入到主战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于开展网络舆论斗争视而不见者众多;对于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动机认识不到位,措施防范不及时;对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意识形态渗透隐性化、网络交流的虚拟化、信息传播的无序化所带来的思想舆论领域纷繁芜杂认识不足。因此,要以“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重要抓手,重构全党动手、全民参与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4],压实各级党委(党组)责任,落实谁主管谁主办和属地管理,使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把对网络舆论的掌握和宣传能力作为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标加以考核,解决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切实把好方向和导向,守好政治安全防线。对于一些党政干部担当精神不够,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对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突发性事件、热点性事件、焦点性事件反映不够敏锐、认识不够深刻、应对不够及时、措施不够有力等问题,要严格问责,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掌握舆论斗争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支撑和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5]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觉,是凝聚党心民心、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的根本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面对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新媒体、社交媒体高势位引领不够,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失语”“失声”“失踪”等问题,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聚共识,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供给力,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供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的高势位引领作用。

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是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待进一步有效整合;二是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共融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制度建设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为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把脉定向。因此,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本着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从内容建设、先进技术运用、创新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全媒体正能量传播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1.坚持内宣外宣联动,构建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机制

当前,现象级新媒体作品层出不穷,但可持续的内容生产力尚未形成。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因此,一是应统筹网上网下、国际国内、大事小事,做好正面宣传。当前,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应抓住历史机遇,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立足国情、关注世情、熟悉民情,对内宣传注意国外影响,对外宣传兼顾国内感受,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用国内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应坚守做好内容的初心,坚持内容为王、专注内容质量,打造原创作品、形成原创比较优势,如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中,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情怀的文化作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三是应整合资讯型内容、知识型内容、审美型内容和关系型内容,加强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质内容与技术、平台、渠道、需求精准对接,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全力推进媒体战略升级发展。

2.坚持技术驾驭与技术创新并重,构建高效能的先进技术机制

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发展是基础。当前,技术治网能力不断增强,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渠道,凸显技术的主导性,但技术驾驭与研发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依旧严峻,主流媒体驾驭新兴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算法”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如何运用“算法”则体现着价值导向。因此,一是应坚持新技术为媒体所用,构建全媒体传播的基础设施链机制,实现数据传输、业务管理和用户界面相互补充和相关技术的系统集成。二是应坚持用核心价值、主流观念改造和设定“算法”,使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等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主流媒体。三是应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与前瞻性,提高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能力,通过技术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出了大量融合传播精品。

3.坚持管建并举,构建高水平的管理机制

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管理是保障。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传播体系现代化,不仅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升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而且要体现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要求,形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当前,互联网的多重属性和互联网用户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挑战传统的行业管理、层级化管理模式;网络实名制的普及挑战传统的身份管理和属地管理模式;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主流媒体分散在报、台、网、端、微等平台的采编力量尚未集中起来。“一个进口、多个出口”的信息资源采集和编发流程尚未建成。因此,一是应构建组织协同、内容生产、内容传播、业务流程再造一体化机制,构建活跃度与正能量相统一机制,提升管理的科学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应升级管理手段,强化用户意识,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优化使用体验、实现精准导控;三是应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实现优质内容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的传播,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

三、遵循“三个规律”,完善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信息发布、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形成了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初步形成了跨部门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商、网上重大舆情和网络安全风险通报、网上网下协同处置等机制。但随着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日益升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各级舆情应对标准不清晰,部分相关部门网络舆情监管能力、掌控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们在应对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关工作机制等方能还存在漏洞和短板。重大輿情的产生需要传播主体、转播媒介、传播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应遵循“三个规律”,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1.遵循信息传播规律,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和辟谣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7]当前,信息发布与事件发生之间“零时差”“零距离”越来越决定舆论走向。“第一声音”先入为主,很难改变。“第一印象”博得关注,很难消除。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来看,公众从事态初期的“信息饥渴”、到关键点的“信息爆炸”、再到后来的“信息过载”,“真相”与“谣言”相互交织,荒谬的猜测与判断此起彼伏,各种情绪相互激荡、混淆视听、放大蔓延,舆论流动达到鼎沸的程度。有学者指出,应“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强化政策措施宣传解读;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和调适民众心理。”[8]因此,应构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与持续更新、动态跟踪相结合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增强发布权威性针对性,确保主流媒体及时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并为其他合规的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来源。二是增强主流媒体对各类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即时发现、精准鉴别、精细处置能力。

2.遵循舆情演化规律,完善重大舆情联动处置机制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变化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重大舆情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其发生、传播、发酵及消散均有演化规律,只有遵循其演化规律,认清其所处的演化阶段,如潜伏期、爆发期、平稳期及消散期,才能更好地处理舆情。因此,应建立网络舆情综合研判和分析体系,人机协同的舆情智能预警机制和预控方案。具体而言:一是运用算法技术立体掌握重大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信息流向和发展趋势。二是运用大数据准确监测舆情,科学分析和判断舆情,提高重大网络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做到见事早、行动快、方向对、措施准,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3.遵循情感接受规律,完善社会热点的情感传递与人文关怀机制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在重大舆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公众的情感总能被激活?重大舆情中,公众的参与动机里夹杂着强烈的社会情绪,当自身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或受到压制时,容易借题发挥,引起舆论发酵。舆论的煽情和炒作虽然搅乱了网络空间的秩序,但也推动了公共话语的表达。社会热点处理得好,疏导了社会情绪,传播效果就是正面的。因此,应在遵循受众情感接受规律的基础上,将管理模式与关系模式相结合、结果模式与过程模式相结合,创建“情感共同体”。具体而言:一是在坚持实事求是与价值引导并重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处理好情感与理性、引导与监督、秩序与活力的辩证关系。二是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重大舆情中的情感和情绪传播数据进行监测,建立相关模型,实现精准引导。三是应时刻注意社会思潮的动态,重视社会情绪的反应,推动社会热点健康发展。

四、加强“四个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原本的政府主导的传统权威管理模式导致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问题日益严峻,网络治理中主体单一、治理手段简单以及治理资源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治理过程及其成效也不够稳定,违法违规现象依然不容轻视。《决定》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9]。这“四个治理”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1.加强系统治理,构建多主体良性互动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来说,系统大于要素之和,因为系统的存在依赖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这种相关性中又产生了有序性。就互联网治理而言,涉及政府、行业协会、互联网平台、普通用户等多个主体,主体关系具有复杂性。当前,互联网治理主要靠政府,治理主体单一。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远未承担起来,行业自律对互联网企业的合规约束和道德引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应借鉴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引导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明确不同主体的功能和角色,构建政府主导、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协同、网络用户参与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平等互动、责任分担以及相互信任,又要明晰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推动网络舆论场的和谐有序发展。

2.加强依法治理,构建立法执法守法同向同行机制

当前,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已经成为互联网业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在制度意识的提升、制度执行的严格和持续方面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互联网执法层面,存在执法部门林立、分段执法、协调配合不足;执法部门公开、明确、具体的网络执法标准的程度不够清晰等问题。因此,一是应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完善互联网治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程序,健全互联网治理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二是执行制度应保持一贯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各级网信部门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督办、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增强用网主体守法观念,网络生产、运营、服务组织者在提供网络设施设备、技术平台及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技术规程;网络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制造者在法治范围内容提供优质、合法、健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3.加强综合治理,构建“硬治理”与“软治理”相辅相成机制

机制是实施综合治理的关键,能够使各部门协调运作进而充分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10]综合治理首先是合作治理,体现网络空间的共治、共享原则,立法规范、行政管理、技术治理等手段需要被综合采用。然而,当前相比较行政管控手段而言,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在网络治理中的运用程度还有待提高,相互之间的混合或交叉使用明显不足。因此,一是应综合运用法律规制、行政管理、经济制裁、技术管控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将强制管制与柔性引导相结合,实现各种治理手段间的融合互动;二是应将“净网”“剑网”“护苗”等专项整治行动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相结合,将集中整治与常态化日常管理相结合,实现从运动式治理向综合治理的转换,修复网络生态。

4.加强源头治理,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协同联动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互联网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观全局、谋长远,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规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治理和事前不以为然、事发应接不暇、事后火急火燎的补救治理。因此,应坚持目标意识、问题导向,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协同联动机制;应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认清问题本质的基础上,追本溯源;在加强网络媒体管控中国,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之道。

舆论宣传是国之大事,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關人民福祉。从坚持立破并举,构建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机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遵循规律,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四个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四个层面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5][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9-11-06(1).

[2] 田心铭.略论意识形态工作的几个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1):8.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

[4] 朱继东.努力构建全党动手、全民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

[6]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2.

[7]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2.

[8] 林伯海,朱炜.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22.

[10] 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制度建设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