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

2020-03-09叶方兴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

叶方兴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理解和自觉反思,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提供观念前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流行的概念化、工具化和特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虽然各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存在解释力不强,支撑性知识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锻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品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变革,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从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出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立足实践、扎根现实、内涵厚实等基本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能够及时“翻新”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史研究,系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人类社会历史;内生动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070-05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亟需改变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较多关注具体的议题,如內容配置、学理抉择、条件优化、思路转型、路径设计等,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一观念前提还有待做进一步反思。较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多重创新进路,“观念变革”往往最为彻底,也最为根本。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观变革又最具有前提性。它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大厦的系统建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观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变革,特别是阐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思想效应,将会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视域、思路和学术工作方式。进而,如何从学理层面阐发思想政治教育观,揭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指导价值已然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前提性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涵阐释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态度、观念、价值取向等。具体地看,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以及“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根本态度。这种观念性的认识,不仅成为人们的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乃至整个“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也起着规范、指引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观反映人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规范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观以“观念”为表现形式,属于主观的精神领域。它是凝于主体之内的主观认识,具有鲜明的主体指向性。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认知。当然,这里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指向多样化的社会成员,既包括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群体,也包括普通的社会大众。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还是普通的社会大众,都可以在生活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拥有某种思想政治教育观。

即是说,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但不同的主体因其接受教育程度、政治理解水平等差异,加之受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等外部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也会随之不同。这便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合理性问题。换句说话,尽管每个人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观,但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并非当然合理。在这里,合理与否的评判标准有三:一是科学性,即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特征与规律,二是价值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递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三是有效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切实实地发挥实际效果。

从作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系统反思。它为人们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认知前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提供观念指引。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观犹如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实践。在学科建设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科领导者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构建,都关乎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合理设定。在科学研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观规范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各理论板块(如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实践论等)的研究水准,关系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议题(如目标、本质、内容、规律、特征、价值、方式等)的科学理解。与此同时,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能有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帮助人们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自觉,做出合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价值要求的实践活动。

鉴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重要意义,从学理层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变革,可以为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困局”提供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观变革,不是要变动个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而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性、方向性的变化,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价值和实践方式等做出重新理解和重新规定。“它将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流演进、本体本质、核心理念、功能价值、运动形式、方法论原则、终极意义等多重基本规定性的重新思考。”[1]如果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化观念的合理把握,相关研究将很难取得深层次的理论突破。

二、当前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及其反思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存在如下几种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它们总体上反映出人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态度和认知水平。

1.概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观盛行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它从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入手,认为只要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名称的活动或现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名称的学术成果才算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涵往往又难以形成确定性的共识。比较常见的例子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论文选题时,为了确保学科性,题目常常冠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但至于何谓“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连作者本人也说不清楚。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机械的、教条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尽管概念是人类把握事物、表征事物的重要方式,但“名”的背后是人类广泛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如果未能有效地把握、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存在形态,而仅仅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称谓,那么,将会遗漏“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背后的实质性内容,窄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涉及到人类广泛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值得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跨越学科边界,进行充分、深入的挖掘。

2.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对特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做出宣传、辩护的技术活动。照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旨在为执政党或统治阶级及时有效地宣传意识形态开展理论辩护与策略设计。在很多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承担着阐释和宣传执政党政治意志的使命,在此过程中展现出辩护性的价值立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观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操作化等特质,但其突出的问题在于: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事的是思想性的价值观的教育”[2],发挥宣传执政党倡导的主导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功能,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还原为技术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与灵魂建设的实践性事业,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将原本价值意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单向度化了,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精神性和人文性。

3.特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某个特定时段才会出现的历史现象。从目前的理解进路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模式大致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史、现代社会史、阶级社会史等不同路径。从总体上来看,它们都把握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向度,但均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出现定格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即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制的独特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现象。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社会现象。尽管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域空间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近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象或存在形态早已出现。因此,我们只能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现”[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富有政治自觉性与实践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样,特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某种形态”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貌,欠缺人类社会历史这一“大历史观”。

这三种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尽管各有合理之处,但总体上看,在完满地诠释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仍旧存在缺憾: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展现不够。三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在解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延绵的客观历史进程,以及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的时候,往往显得解释力有限。如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停留在技术策略层面,很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无法也无力深层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概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以抽象的概念之“名”裁剪了多样之“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自我封闭,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对话能力。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领域的一些共有话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失语”的状态;而特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历史等问题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在解释诸如“国外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古代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未能体现出充足的解释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品质难以有效形成。 从理论上说,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作为支撑,就很难准确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品质。专业品质的凝练与是否充分地把握學科对象紧密联系,而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敞开其社会历史性的维度,才能够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捕捉”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三种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或短视、或僵死、或工具化,均无法为开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提供深沉的事实基础、历史前提和逻辑依据。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支撑性知识资源供给不足。三种思想政治教育观会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难以获得充分的支撑性知识资源供给,这主要体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获得其他学科理论资源的有效支撑。如果一味地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名”,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大量广泛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无法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其他学科诸多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资源,也难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内部的协同、支撑关系彰显不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观缺乏合理的勘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内部的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等,相互之间往往难以形成协同化的知识效应。

此外,在理解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上,这三种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短板”也较为明显:一是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问题的理解。这个层面关乎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理解。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宽度和历史深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生、逻辑前提、本质规律等本源性问题的研究方面,这三种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往往很难做出实质性的学术推进;二是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这个层面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来说意味什么”。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缺乏有效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展现的意义便欠缺合理的价值澄明;三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价值性问题未能有效澄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无法从知识生产层面生成富有指导性的实践知识体系。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最终指向“如何做”,但其背后关联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什么”等根源性问题的解答,而这与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直接相关。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学理勘定

一般而言,一种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首先应当是有纯度的(即充满科学性),它能对广泛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做出科学归纳,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运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它应当是有宽度的(即展现开阔的历史视域),能够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大历史观”出发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开阔的思考视域;再次,它应当是有温度的(即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能够激发人们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与人文关怀。最后,它还应该是有厚度的(即具有充分的涵盖性),它能够对普遍存在的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发挥强劲的解释力,体现出综合性的理解视域。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从人类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实质性的理解,是人们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统摄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设定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理论资源与方法论供给。所谓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从人类社会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出发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性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这里的“实质性”具有立足实践、扎根现实、内涵厚实等基本特征。具体来看: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植根于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时间维度上的历史延绵,还是空间维度的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及其演化相伴。尽管在不同社会空间以及社会历史的不同时段,思想政治教育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而呈现出形态差别。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实实在在参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性力量。在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就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字面所传递出的相关信息,而是充分进入到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捕捉”那些对人类思想政治观念具有变革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或许无法从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范加以确证,但却实质性地对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变革发挥实践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首先立足于实践,在人类广泛的社会实践当中“打捞”“捕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以开阔的人类社会历史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设定合理的边界。

第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扎根于社会现实,充分表达了“现实的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反映表达现实的人的观念需求的精神交往活动。它的发生发展有深刻的内在动因——源于“现实的人”的精神需求,而不是出于外在规范要求或权力强迫。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从现实的人的精神世界入手,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4]和根本动力,表达现实的人的精神需求,并有效揭示了人在政治共同体当中的精神成长规律及精神交往机制。由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再以‘领导重视和‘政策扶持作为学科发展重要驱动力”[5],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土壤和主体支撑,植根于人们现实的精神需求。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内生型的解释思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内涵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多重的表现形态,如理论、实践、学科、学术、宣传、日常生活、虚拟等。人们对之把握又可以从多重层面加以分梳,如理论层面、原则层面、策略层面等。这不仅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厚实感。而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厚实感,才担保其强劲的解释力。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存在为基础展开自我理解与自我说明,这种理解立足于广袤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由此体现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应有的理论宽度。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直指“现实的人”的精神世界,承载人在政治共同体当中过上良善精神生活的价值准则,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此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内涵丰富、厚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多形态、多层次的完整把握,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牵引”效应

当前,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观有助于深层次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将有效“牵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这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翻新”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

目前,受各种相对狭隘、单薄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旦转换理论视域,采用富有历史感、现实关怀和包容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开放出更为开阔的学理空间。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勘察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人类社会历史,立足“现实的人”的精神需求,有效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层面的多样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能够进一步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那些“煮不烂”的老问题,为深度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方案,并在此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2.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史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应有的“历史宽度”。这里的“历史”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史。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领域的范畴、命题、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人员长期探索形成的知识结晶,本身就是历史沉淀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的发展脉络。经由回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史,尊重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之进行批判性考察,不断推陈出新,循着问题史的演化逻辑,将学科的理论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的过程中,要善于提炼、激活、重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理论遗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学理价值的理论现象和经典命题。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带来的变革效应,也有助于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欠缺“历史”维度的做法。

3.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协同效应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因其开放性的理论视域,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内部各部分的协同性。这里的协同,首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历史—原理—方法—比较—交叉”等各部分既互有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协同配合。这其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原理”应该发挥统领作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外部协同主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拓展理论视野,注重多学科对话。这么做,并非是要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恰恰是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夯实、补缺乃至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新形态。在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要坚持学科本位的立场,破解本学科的问题,服务学科建设,不宜在跨学科研究中丧失学科坚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应广泛引入多学科知识,在开放性的知识语境中,提升自身的可理解性与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虽力求“精”“专”“深”,但一定要采用其他学科可以理解的思维方式与话语方式,不能陷入自说自话。

参考文献

[1] 张澍军.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

[2] 吴宏政,黄蕾.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区别及其教育原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2):34-38.

[3] 孙其昂. 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论要[J].思想教育研究,2019(7):15-19.

[4] 孙其昂. 论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4.

[5] 金林南. 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9-3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
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化运行改革路径优化分析
“五心”理念培育内生动力,践行绿色司法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浅论图书知识社会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新时期苏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研究
论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塑造过程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