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2020-03-09林春晴
林春晴
同理心(empathy)又称作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站在对方立场,准确地体会对方的情绪与想法、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与处理问题,并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传递给对方。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更新,换位思考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彰显。现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多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矛盾随之产生。
而同理心作为一种润滑剂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帮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交流互动,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对方的信任。
具备同理心的人善于体察和理解对方意愿,乐于助人,且不带任何偏见、不用个人观点判断对方所表达和呈现的一切,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信任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同理心可以让对方更好地接纳我们。
同理心让我们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倾听对方,对方不仅能感到自己是被完全接纳的,更是被支持和关心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反而更具有说服力,对方对我们建立了信任,知道我们是懂他(她)的,会更加尊重和接纳我们的想法。
同理心可以让对方打消疑虑,敞开心扉。
我们都希望能被理解和接受,却又害怕如果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会被别人笑话或看不起,这样的念头容易让人钻牛角尖,产生“我肯定不会被理解和接纳”的负面情绪,甚至失去理智。而当我们被很好地聆听与了解之后,内心的委屈和不满情绪会随之消失,才有机会去了解别人的立场和想法,拓宽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豁达心胸,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好方法。
同理心地图:帮助大学生建立同理心
定义
同理心地图,是一种简单、易于理解的视觉图像。可以帮助当事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快速清晰地捕捉到对方的所说、所想、所做、所感,理解对方的情绪、想法、立场和感受,进而达到双方高效良好互动。
同理心地图的运行机制
如图所示:需求指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而在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比如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痛点就产生了。
满足这些需求就是消除痛点,平衡有机体所追求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
如何制作同理心地圖
1确定建立该地图的主要目的和与此相关的核心角色
建立同理心地图第一步,确定目的。反问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明确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人物是谁?
2准备材料
准备一张大的白纸、记号笔和便利贴。将白纸按照格式画好。
3收集研究资料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认真聆听,并记录听到的每一个信息(所说、所做、所想、所感)写在便利贴上。在聆听和记录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对方,设身处地地感受他的心情。
【案例分析】
A同学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们诉说自己的人际交往困惑。自己是一个退伍士兵返校读大学,习惯每天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尽管是作为退伍兵不需要参加军训,可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还是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军训,并努力起到带头作用。他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竞选班长竟然落选了,难道他这么努力都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吗?他和同学们在一起总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泛泛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感到空虚、迷茫、失落。
4整理研究资料完成同理心地图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填写同理心地图中的四个象限,即所说、所做、所想、所感。通过反思,整理出对方的“痛点”和“需求”,完成痛点与需求两个区域的填写。
【案例分析】
● 所说:当A同学说出“我让同学们不要总是沉迷手机,和我一起去锻炼。”(说这番话的动机是什么?如何表达,能让他人看到他的用心并愿意接受他的意见?)
● 所做:A同学早睡早起。(舍友的作息时间如何?是否互相影响?晚睡的同学是否会影响自己入眠?或自己早起是否会吵醒睡觉的同学?)
● 所想:A想当班长,大家为什么不选我?(一个班级的领导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被大家推选的班长身上具备哪些优点?能做些什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 所感: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到空虚、迷茫、失落。(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主动与人打招呼。说话时看着对方眼睛,保持笑容,看到他人的优点要赞美和肯定。)
小组通过对所说、所做、所想、所感每一个细节的反思和讨论,找到A同学的“痛点”是缺乏他人认可,“需求”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复盘并总结
我们在该地图中找到了哪些认同点和偏见?
通过同理心地图,发现了哪些之前人际交往中的弱点?
发现了哪些需求?
TA这么说、这么做是为什么,是什么因素驱动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理心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更是教师应具备的优秀教育心理品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必须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更加自尊、自重,实现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在同理心之下,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