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影响研究
2020-03-09徐良志张三宝李停
徐良志 张三宝 李停
疫情对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影响研究
徐良志 张三宝 李停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皖江城市带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突发的疫情打破了市场经济原有的良性增长,金融市场处于暂时性冻结状态。因此,为探究疫情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影响,基于应急管理理论与协调理论,通过对比 SARS 疫情来分析、梳理疫情中皖江经济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结果表明:疫情导致皖江城市带产品市场供需失衡、资金链严重脱节、就业形势动荡以及金融环境恶化。
疫情防控;皖江城市带;经济影响
一、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它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双重影响,直接关系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影响皖江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发展,也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短期来看,人员流动急速下降,零售、餐饮、旅游及消费领域均不同程度受到重创。据2020年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皖江城市带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7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8.02%。长期来看,一季度GDP负增长幅度可能比市场预期深远,需求呈现断崖式下跌;二季度经济修复仍有风险,外需依旧处于下行区,市场疲软程度超过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新冠疫情冲击形成的经济深坑使市场信心和人们的预期倍受打击。
新冠疫情爆发对国民消费、投资、进出口、就业产生了几何级数影响。考虑到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的替代性和滞后性,国家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多措并举,让经济下行状况得到有效扼制。因此,提高国民经济的抗危机能力对于权衡疫情控制与经济生产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疫情后期,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预防机制、建立风险资金蓄水池、烫平经济扰动、寻找新经济增长极,合理处理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对冲,这些举措对后疫情时期区域经济复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微观来看,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和资金链的完整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所在(Brennan[1]2005年)。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多方联动、资源整合、新旧产业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KayC[2]2009年)。突发卫生事件不仅难以预测,而且会对社会公共秩序、市场经济良性增长带来巨大冲击(Mitchell[3]2013年)。从宏观来看,疫情对市场经济的扰动可划分为萌芽、爆发、衰退三个阶段,物价指数也随公共卫生周期上下波动,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存在差异(Zhao[4]2014年)。在全球健康系统观察中发现,立陶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于建设一套应急处置制度,能极大程度地降低社会经济损失,增强事件处置的效率,提高处置的质量(Murauskiene[5]2014年)。预防公共疫情需通过政府落实防控防治专项资金,构建协调机制(刘鹏程[6]2014年)。在疫情突发过程中,需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避免金融信任的下降,将经济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王雪冰[7]2016年)。与此同时,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健全相关法律,化被动为主动,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重点企业复产,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赵建华[8]2020年)。皖江城市带仍应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建立适应的经济运行秩序,加大宏观调节力度,防治经济滑出合理区间(李清娟[9]2020年)。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政府需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因时因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精准施策才能更好保障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需加强信贷支持,如增加信贷投放、发放专项贷款及率先开启疫情绿色通道(董希淼[10]2020年)。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可知,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打破了皖江城市带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多数学者以非典疫情为例揭示了疫情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冲击,但是这类研究大多集中在预防维度和理论层面,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及实践性尚有欠缺。因此,本研究以新冠疫情为切入点,与非典疫情进行逐一对比,从政府宏观层面、市场微观层面及产业融合新视角去剖析疫情后期皖江城市带经济如何克服困难、重新崛起。
三、非典和新冠疫情对皖江城市带经济的不同影响
(一)影响经济增速不同
非典疫情于2002年11月底爆发,2003年初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积极防控,2003年3月疫情达到高峰。经过7个月的鏖战,6月份疫情逐渐消失。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皖江城市带GDP增速下降约为2.3%,经济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北京,GDP增速下降约为3%;广东GDP增速下降约为1%。但在疫情结束后第三季度,经济迅速回暖,GDP增速很快回升至正常水平。从整体来看,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皖江区域经济的影响只占当年GDP的0.5%左右。而从图1可知,本次新冠疫情于2019年12月开始,2020年1月下旬政府相关部门就开始严防严控,2020年2月份疫情达到高峰,3月份新增病例数急剧下降。据安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2月皖江城市带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5%。从区域来看,皖江城市带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36.9%,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17.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22.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4.9%,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1.2%。新冠疫情给皖江城市带经济带来暂时性较大冲击,这是由于皖江区域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期和经济一体化的交织期,影响大于2003年非典疫情且快速渗透至各个行业。
图1 经济增速
(二)影响产业结构不同
从宏观来看,新冠肺炎对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影响会比非典疫情更加深远。究其原因,2003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正值起飞初期,第三产业占比为42%,增速较快;2019年其GDP已接近8万亿元,增速缓慢,第三产业占比已高达54%。而此次新冠疫情的重灾区就是第三产业。2003年非典期间,虽然三大产业均有下滑,但在疫情结束后的三个月内重工业迅速恢复。就区域而言,2003—2019年期间,由于产业承接,皖江城市带第一、二产业占比逐步缩小,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扩大。然而,第三产业增大的产业占比也预示着其遭受疫情的打击面也更广,其所受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结构
(三)影响就业压力不同
由图3可知,非典时期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仅为212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59万,而2020年新冠疫情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因此,稳就业须放在中央“六稳工作”之首。面对就业市场的动荡不安,政府需要发挥市场功能并采取全方位有效措施,以缓释就业压力。
就局部而言,疫情导致制造大省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地区用工紧缺、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市场供需失衡;在复工复产后,后续市场订单只能通过加班完成,结构性失业使得中小企业苦不堪言。同时,电子、零件、包装等中小制造业受内需不足、成本上升、外贸萎缩等各方面压力,普遍面临原材料供给链和现金流中断的风险。然而,中小企业是就业市场中最大的吸纳器,就业吸纳器一旦受损,将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
图3 应届毕业生人数
四、分析与建议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皖江经济的影响分析
1. 物价波动
物价稳定和生活必需品充足是疫情后皖江区域经济复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生活物品需求加大,尤其医疗保健及食品类需求见涨;另一方面由于隔离防疫,生产能力受到限制,生产和供应不及时,加上民众对疫情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心理,致使皖江区域生活用品类的物价节节攀高。
2. 产业供应链脱节
一方面,由于数十天停工停产,加之个别地方存在防疫工作“一刀切”的情况,安徽省农村采取封村封路的措施,致使皖江区域企业劳动力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复产复工需要的原材料得不到及时供给,很多企业的复工受制于上下游产业链的阻塞,缺少原材料与中间品,这无疑造成了产业供应的严重脱节。
3. 就业形势动荡
由于疫情影响,年中已有企业传出资金链紧张、准备裁员等消息。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是用工的主力。由于部分企业关闭,员工失业将不可避免,加之毕业季即将到来,大批新生劳动力涌入市场,就业的双重叠加效应可能会导致皖江城市带就业市场的局部动荡。
4. 金融市场恶化
一方面,由于经济市场需求不足、动力疲软,财政税收势必会缩水,而疫情救济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上述情况对地方财政能力形成了极大挑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资金链的熔断会使不良资产增加,而高杠杆率效应会进一步扩大负效应,加大宏、微观的双重金融风险。
(二)疫情应对主要措施
经济复苏与协调防疫是当今两大要务,金融市场则可起到一定协调作用。目前,皖江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企业复工复产缓慢,产品供需失衡,原材料流通受阻。政府是这场抗“疫”的中流砥柱,金融机构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而中小企业则发挥着先锋力量。本次新冠疫情与非典时期所采取政策应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一是金融杠杆率系数较大,债务违约风险高;二是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攻坚期,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亟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全球供应链受阻。由于近几十年来生产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此次疫情可能阻断部分产业链,因此采取联防联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为经济市场注入稳定剂。此次新冠疫情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及进出口都产生了指数级数的影响。
1. 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0年1月30日,国税局表示疫情期间企业申报纳税期限可适度延长。2月1日,安徽省财政部表示对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2月6日,长江港口对单位和私企购买的部分货物免征附加税,参加防疫人员所获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2. 灵活的货币政策
一是同步下调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公开投放5000亿元,一度提高了货币流动性,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2020年2月7日,财政部联合多部门落实央行再贷款、财政贴息等宏观政策,保障中小企业资金链稳固,支持企业尽快恢复生产,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助力打赢防控阻击战。二是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工具的作用,如下调再贴现,通过增加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来支持困难企业发展。2020年2月18日,皖江区域响应国务院决定,减免企业养老、失业保险缴费,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缓冲期。三是降低利率。2020年2月26日,央行决定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缓释企业融资压力。
3. 稳健的金融政策
皖江城市各外汇局应当迅速启动应急处理机制,快速开通“绿色通道”,对疫情防控物资的进口给予最大程度便利,同时简化小微企业外汇结算业务,加强跨境金融链平台建设;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流程,合理延期偿还贷款期限,不停贷、不断贷;银行简化开户流程,减免服务手续费,加快业务办理,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创新工作方式;在资本市场上,部分上市公司可免收年费,减轻企业负担;在保险市场,对特需案件可开通绿色通道预配机制。
(三)建议
此次疫情使得皖江经济严重受挫,在疫情结束后政府应统筹做好“六稳”工作,构建与疫情防控相协调的经济秩序,为后疫情经济冷启动打好基石。遵循“烫平经济市场扰动、缓解就业市场动荡、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原则,统筹兼顾,分类、分区、分阶段施策,加大调节力度,防止经济由于下行压力过大而滑出合理区间,避免短期疫情对冲演变成趋势化。
1. 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动荡
疫情稳定之后,皖江城市带应凸显公益性就业岗位的重要性,将“稳就业”作为当务之急,有针对性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置公共事业岗位吸收新增就业人员,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利益。鉴于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压力首先表现在人员工资方面,中央积极进行财政扶持,推出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普惠措施,同时采取量化目标、提升服务能力,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做到“普惠”与“精准”双管齐下,确保了防疫与经济复苏并举。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产业设置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如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集团、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可就地帮助农民工再就业,利用好公益性就业“蓄水池”,防止高尖端技术人员外流,有效缓解就业动荡。
2. 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烫平市场扰动
公开市场投放、再贷款利率下调、中央财政贴息、关税适度减免、财政救济等一系列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使市场摆脱低迷状态,为其注入强心剂,并减少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缓解皖江城市带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如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地方性银行为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政府服务部门通过增大资本市场服务力度为困难企业提供过渡性贴息。这一系列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持续修复信用市场。
3.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稳物价促金融
暂时性供给短缺与居民因疫情压抑的情绪合流,会对市场物价波动推波助澜。因此,保障市场供应充足以及稳人心、稳物价,既是政治要求也是经济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一是大力创新皖江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加快春耕春种;对新鲜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企业继续实施“一对一”帮扶政策,努力实现农产品就地销售变现。二是打通网络销售渠道,共享互联网经济市场。三是建立快速联动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协调并落实食品、蔬菜、医疗物资等必需品的“绿色通道”和“网络通道”,全力以赴稳物价、保民生。受疫情影响,政府会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5G通信、网络教育、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行业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基建的高速发展、传统制造业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以及数字经济的高渗透性推动着传统经济形态向智慧经济形态转化,给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
总之,经济复苏和市场重启才是疫情后期经济发展领域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在刺激需求、增加投入、减免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维护经济的稳定运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完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才是疫情后皖江区域经济破冰之旅的助推器。
[1] Brennan. Pandemic Influence: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for the Next Global Health Emergency[J]. The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 2005, 32(4):565-573.
[2] Key C. Smallpox as a Biological Weapon: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J]. Jama, 2009, 281(22):2127-2137.
[3] Mitchell. The Public Health Burden of Emergency General Surg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10-year Analysis of the Nationwide Inpatient Sample—2001 to 2010[J].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13,77(2):202-208.
[4] Zhao. Media Use and Communication Inequalities in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 Case Study of 2009-2010 Pandemic 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1N1[J]. Public Health Reports, 2014, 129(4):49-60.
[5] Murauskiene. Zika Virus Diseases-The New Face of an Ancient Enemy as Glob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Brief Review and Recent Upd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7, 8(18):89-91.
[6] 刘鹏程.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关键问题确认[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7(7):38-43.
[7] 王雪冰. 公共危机视角下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研究[D]. 长春理工大学, 2017.
[8] 赵建华. 中国五部委联合发文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N]. 中新社, 2020-02-07(4).
[9] 李清娟.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政府治理体系将迎来哪些考验?[EB/OL]. ( 2020-02-09)[2020-04-05]. 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20/02/09/31653254.html.
[10] 董希淼. 金融服务疫情防控应精准有力[N]. 经济日报, 2020-02-03(3).
On the Influence by the Epidemic on the Economy of Wanjiang Urban Belt
XU Liangzhi & ZHANG Sanbao & LI Ting
Since the covid-19 epidemic broke out, the economy of Wanjiang Urban Belt has been facing a great downward pressure. The unexpected epidemic has broken the original benign growth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emporarily frozen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refo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by the epidemic on the economy of Wanjiang Urban Belt, based o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ory and coordination theory,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conomy of Wanjiang Urban Bel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ARS epidemi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pidemic results in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products in the urban belt Market of Wanjiang, the serious disconnection of capital chain, the turbulence of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financial environmen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njiang Urban Belt; influence on economy
F061.5
A
1009-1114(2020)04-0036-04
2020-07-18
1. 徐良志(1990—),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2. 张三宝(1985—),安徽南陵人,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汇率制度。
3. 李停(1972—),安徽池州人,铜陵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三农经济。
研究项目: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皖江城市带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2019tlxy12)。
文稿责编 陈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