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020-03-09任飞

人物画报 2020年2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新媒体

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大学生们同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教育媒体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环境中融合高校传统的正面教育与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命题。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现状与处境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教育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灵魂性的发展,也是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契机,能更好的影响大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的选择上有着重要的追求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涵与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校马克思理论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媒体形态,是服务于人们的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渠道,也是在数字化的发展中,形成相应发展理念的形式,因此,要通过各种数字化的终端,真正的将新媒体的环境利用起来,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在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对信息掌握的速度、数量空前加快,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及困境出发,针对教育思路与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及其困境

对于高校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在校大学生们拥有了在短时间内掌握海量信息的渠道,这对于马克思理论教育在高校内的教育传播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新媒体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缺乏对内容的监管与审核,导致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道路上带来了更多挑战。

1.1 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地位的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保证了大学生在校接收信息的速度以及数量,但同时其所具有的高度自由性也使得不良信息趁机涌入。由于当前处于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化的时代影响, 因此,在信息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改进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和支持[1]。

1.2 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冲击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也随之萌生或从外涌入,信息受众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的发展大势头下,西方的文化传播逐渐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的发展和形式上的进步,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受限其严肃性,不能很好地融入通俗化的社会语境中,致使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低门槛、快餐化的信息输入,即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良信息。这种信息输入带来的差距长期积累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理论出现认知距离与认知排斥,进而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任感,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思想建设。

1.3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较低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时效性和整合性,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基于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的信息受众都有着较强的迎合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容易。目前,大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受众,高校迫切需要结合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实际,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我们通过实践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虽然对高校的学生进行了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是,学习的实效性却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路与策略

鉴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新媒体传播结合起来将大大提升传播效果。在新媒体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借力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优势,真正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真正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传播,让大学生们能更好的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形成发展思路,拓展发展思维。

2.1 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性结合

相较于新媒体传播的灵活性、高效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为实现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性作用,应该适时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电子教材,实现网络-现实相结合的实时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全覆盖性,在种类丰富的社交媒体上同步更新更为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适时加入信息评论与积极的话题讨论,发挥对信息的处理与导向作用。

在将新媒体传播手段融入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为了实现两者的良性结合,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比如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单向传播的基础上增加让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建立高效的反馈与互动机制,增强师生之間、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平等、有效的沟通,营造轻松快乐却又不失效率的学习氛围,为学习的效果体质升级带来重要的途径和意义。

2.2 提高传播队伍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从侧面反映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悄然而至,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有较强的科学意识,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将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最终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也需要拥有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传播的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新媒体更好地传递给高校大学生,实现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性结合。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人格尊严,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从而使学生在接触丰富的信息时灵活地选择并吸收正确的信息,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高校教育者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高水平的网络人才对新媒体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垃圾信息进行分类,防止病毒入侵,排除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隐患,保障网络的通讯、舆情安全。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确保网络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正面推进。

2.3 完善传播过程

回顾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过程可以发现,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肃性,它不能很好地被广大的群众积极的接受。而这种现象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时尤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们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全面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性传播。第一,高校老师要以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要确保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二,马克思主义传播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这不仅包括理论内容的适用性,也包括生活案例的实用性;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必须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使他们产生热情,从而主动地接受。

除了要实现传播方式生活化,也要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包括思想政治课、校园文化、大学生社团活动,这些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渠道。渠道多元化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传播效率。首先,从根本出发,打造优质的思想政治课程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其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延伸到丰富的校园活动当中去,在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实现知与行的良好结合;再次,培养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的校园文化,利用新兴的媒体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推广马克思主义,充分利用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的优势更好更有效地對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以达到多角度、多维度的良性信息输入[2]。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多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足以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但大量实证表明,无论哪一种先进的理论都不足以让广大群众自觉接受,更不会使群众发自内心地对理论体系进行解读。而新媒体环境却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纵然在新媒体与传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挑战和阻碍,但在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后,加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发掘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新一代青年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千惠,贾霄锋.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三峡论坛,2016(4):98-101.

[2] 刘理达.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

任飞(1990.08-),男,汉族,河南荥阳人,本科,郑州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新媒体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