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环境对提升高校学生学习效率和核心素养的作用
2020-03-09胡炆灵 宋妮
胡炆灵 宋妮
摘 要:在当今二十一世纪这个经济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所有高校的共同目标。在此目标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灌溉式教育模式,人们越来越青睐于人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化学习环境也成了高校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空间优化;交互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5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空间都在不断的更新。高等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灌输而是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高校学习环境的变革
学习环境是学生用来学习与交流的空间,是承载了各种教育行为的发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当下的学习空间都是形成校园整体学习空间环境的要素。学习空间是学习行为的载体,学生是可以在简单的空间设施里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等学习行为,但学习空间的设计还是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理,应当建设出适宜学生学习的多元化、人性化空间。
高校学习环境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与设计手段更新的综合呈现,基于“智慧课堂“平台建构的新型学习空间将取代传统教室而成为主流。因此优化学习环境是当下传统高校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下向现代化高校转型的必然之举。
三、建设现代高校学习环境的作用
(一)优化学习环境提升高校学生学习效率
现如今高校的学习空间形式主要就是普通教室、阶梯教室以及专业教室等基本的功能空间,仅能满足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地位,不符合高校教育理念的展开。
优化高校学习环境有助于各個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通过共享学习环境拉近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学科间塑造紧密联系的空间环境提供有力帮助。使得整体布局更加的系统化,最终使各院系的教学活动互相渗透。
具体包括:
1.1学习空间多元化的设计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联系,相邻设置交叉学科;紧密的布置形式有助于日常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距离感。
1.2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对于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通过公共设备设施,为跨学科教学以及科研的顺利展开,提供公共活动平台以及所需的服务设施等。
1.3增强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调整和梳理高校“边缘“空间,充沛使用空间交互的模式来促进学术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推动校园公共学习空间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促进高校人文综合发展。
打造良好的校园公共学习空间,让学校里的公共空间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使学习生活便利且不失丰富,能推动多种学习方式共同发展。在增添校园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同时加强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
灵活自由的学习空间也是加强学习空间中各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的同时利于学生形成复合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努力向综合型人才迈进。
高校建设出多元化、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是在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技能和学习技巧的方式,也是在鼓励学术资源、科研经验分享,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是顺应了大学教育改革与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潮流。
(二)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培育高校学生核心素养
2.1提高学习积极性
不论是从外在还是内在来说,不同的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使学习空间更能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环境还要提供经验、刺激感官。优化学习环境让设计便可以使除了教室这样的学习空间,还有在建筑内的入口、大厅、庭院、交通、办公等空间,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提升学校的学习氛围。学习中懂得生活,生活中学会学习。同时,联系室内外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室内学习空间里可聚精会神的学习,到了室外空间环境中也能积极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实践“从相互交流中接受教育、获得成长“的理念。这样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可让学生达到何时、何地都可以交互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2提高学习连续性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自律性较低,但在一定的督促与激励之下,很多人都会取得进步。优化现有的校园学习环境,综合教学、科研、交往所进行的活动空间,让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环境的融合并有机联系成为整体,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们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媒体、资源并感受不一样的体验,能实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空间。也是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使多个个体形成以学习进步为核心的整体,最理想的方式在于团队时刻有人处于学习状态,通过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影响,带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学习,遇到问题时,通过充分地交流、探讨,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论。
四、结语
学习空间作为学习的载体,对于教学行为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理念的发展可以影响学习空间的形式,而学习空间形式的丰富与否,将会限制和推进教育理念的发展。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校园优化设计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移,真正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多元化学习空间,来响应当今社会“终生学习“和“学会学习“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赵博.高校公共教学楼的学习空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赵金剑.高校学科群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4.06:101-107.
[3]伊峻慷.文化营造一一世界当代大学建筑设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07.
作者简介:
胡炆灵(1998—),女,湖北大冶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学生。
宋妮,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此篇论文为:2021 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支撑性论 文,项目名称《高校“集合式”组群教学楼学习环境交互空间的规划研究—— 以湖工大工程学院为例》,阶段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