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房屋建筑学“金课”建设实践

2020-03-08黄孟雅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金课课程建设

黄孟雅

摘 要:房屋建筑学是阳光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之一,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以双聘博士制度为依托,校企合作,共建“金课”;真题真做,推进产学联动;参与项目落地实践,形成知识闭环;深化教学改革,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阳光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阐述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方法、建筑构造的原理及应用的基本知识。该课程包含理论教学与设计作业两个部分。设计作业是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练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房屋建筑设计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改革背景、意义与思路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基于此,本研究以房屋建筑学及课程设计课程组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阳光城集团的产业优势,以职业胜任力模型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化教学,创造性地建立“三阶段四协同”的人才培养流程,使学生从房屋建筑学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建筑设计全过程训练,最终在企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中实现理论学习—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的三阶段知识闭环,实现学生、学院教师、企业教师、实践项目方四个主体的协同配合。从基础技能、岗位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持续进步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建立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改革任务和主要改革举措

(一)改革任务

1.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夯实基础技能学习

要向基于慕课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向发展。结合高质量的在线课程,首先要将部分易于理解的概念行内化,通过对学生在线课堂学习质量的把控,准确识别出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再通过线下课堂完成知识点的扩展与深化,并形成技能,为知识的运用夯实基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形成对线上与线下课程的即时调整与持续改进。

2.启发系统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立研究性、开放性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综合应用各类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系统观念;强化学生用系统观点分析并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设计思路的形成过程,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全局把控能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研究问题能力提供思路。深化课程建设,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探索,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3.教师主导真题真做,提高学生持续进步能力

以完成真实的工程设计流程、完成施工图出图为最终目标,直接对接企业真实项目。从总平面设计到建筑体型立面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保持有效沟通,促进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整个过程完全由企业在职建筑学博士主导,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多轮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在良性竞争中持续改进,切实形成“产学联动”,即依托企业工程师主导、项目驱动的综合实践教学。

4.企业落地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企业要充分利用“3+1”培养模式的制度优势,进一步促进学生在阳光城集团下属各事业部的相关工作,主动跟进学生的实习进度与心理状态,积极协调实践单位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古村落改造”等项目,在建筑设计理论的实际运用中,完成从理论到设计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

(二)主要改革举措

1.校企合作,共建“金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长司吴岩提出,“金课”首先要求课程能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共同探索企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的联通方式,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确立课程培养目标。学院教师主要完成课程的整体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讲解,企业教师主导项目式教学的项目选择、经验性知识的讲解传授以及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设计、教材修订、课堂项目选取、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成果评价等。

具体做法包括:运用生产过程系统化、CDIO、PBL等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在不改变原有教学体系,保持适度理论知识的数量与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解构课程结构,按照不同的工作过程进行重构,改变课程内容的排序,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融合。对精品优质课程积极开展微课教学和慕课教学活动,在全网范围内进行公开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房屋建筑学课程体系资源共享,打造课程的信息平台,让学生可以在信息平臺中沟通交流彼此的设计理念。把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重点放在“两个核心专业能力课,一个优质核心课程”上面,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将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上面,以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这两门核心专业能力课程为基础,将核心专业能力课程努力打造成为优质核心课程。

2.真题真做,推进产学联动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利用真实案例进行真题真做,以真实项目作为驱动,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实现“产学联动”式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以阳光城地产集团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结合业界设计热点,严格执行现行建筑设计规范,给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任务书,采用企业教师指导评审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筑方案的设计准备。企业教师基于企业实践,给出详细任务书,并为学生提供开题指导。在这一部分,学生应自主完成以下几项任务:对大量优秀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优秀案例对场地处理、体块分割、色彩运用、比例控制的独到之处;了解任务书所提供的拟建场地的周边环境及历史文脉;了解区域气候与日照条件;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及民众审美喜好等。鼓励学生通过图书资料、数字文献获取尽可能多的准确信息,拓展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建筑方案的初步设计。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各自的创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思考,从平面布局、总平面布局、立面效果等方面表达各自的理解与审美。每个同学的设计方向与思路各不相同,关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形成的设计方案具备多样性与开放性。整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第三部分:建筑方案及技术图纸的评审。以企业教师评审为主,从企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角度,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经济性、可建造性等进行评价。学生经历两次过程方案优化,经历完整建筑设计流程后,完成施工图出图。最后,由企业教师对平面、立面、剖面、总平面等技术图纸的绘制质量及BIM建模的正确性进行评价。

3.参与项目落地实践,形成知识闭环

土木工程学院与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华济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名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展开了密切合作,实行“3+1”培养模式。学生直接分配到阳光城旗下各单位,完成一年企业实践。实行导师制培养,各公司需按照每名学生配置一位岗位导师和一位职业导师的要求进行导师选配。要选配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且工作满三年的优秀员工作为岗位导师,选配分公司班子或项目班子成员为职业导师。

本课程教师团队中超过半数的成员拥有大创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国家级双创项目的指导经验,能够为项目的立项与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实施改革的保障措施

阳光城集团从制度上、资源上保证了双聘博士授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同时,阳光学院与名筑建工集团共建产业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依托阳光城集团的产业优势,以及集团对土木工程学院“3+1”办学的大力支持,能够从制度层面为课程建设提供保证。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要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CDIO模式,以实现建筑方案设计全过程为目的,将课程以CDIO的理念分解;以行动体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工作化;以结果为导向,对接企业需求,真题真做,推进产学联动,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若松.大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0,(9).

[2]罗琳,李丽,何婕.“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J].文教资料,2016,(30).

[3]楊青龙,宣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育,2019,(1).

[4]徐群芳,余杨.“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

[5]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8).

责编:艾 和

猜你喜欢

房屋建筑学金课课程建设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对高职院校《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关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综合练习的改革设想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