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中学历史创新思维
2020-03-08谢蔚
谢蔚
摘要:中学历史是传承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学科,是将现代与古代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也是提升学生人文意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用历史的角度看待并思考问题,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高考 中学历史 创新思维
在新高考前提下,中学历史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下面,笔者详细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历史创新思维概述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历史,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思想。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越多、越透彻,形成的历史思维就越完善。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历史,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创新历史思维。
二、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的策略
1.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新教学模式提倡开放式教学,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历史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深度探究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开放式教学就是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探究,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由此看来,开放式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渴望,还能让学生在喜欢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新思维。
2.善于运用历史课本延伸知识,强化学生历史创新思维
当前的历史课本内容丰富,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课本中的插画延伸课堂知识,并根据插画详细解析当时的历史场景,促使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好地学习这段历史内容,在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3.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历史创新思维
(1)让学生养成预习历史教材的习惯
由于高中课程繁重,大多数学生很难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但是有少部分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所以出现了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的问题。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大纲,让学生在知道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找到问题答案。这样一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记忆历史重点内容的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多动脑思考,活躍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研究历史事件。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记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的方法
1.小组讨论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小组讨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发散思维,生成不一样的观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并进行组内讨论,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了解不一样的历史观点。
2.吃透教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历史教材,才能引申出新的问题,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必须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全面理解教材里的内容,提高历史思维。
3.课后练习
高中历史的课后练习能够巩固学生的课堂记忆,使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研究出解题的简单思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历史课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所以课后练习是学生提高记忆效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重点知识进行有目的地练习,在加强记忆的同时,学会归纳重点内容,理清思路,从而形成完整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清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刘炽焱.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