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的文化方略

2020-03-08卞之峣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具有文化属性,要实现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目标,就要从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出发,理清中华文化主体的发展规律、文化结构的内在本质、文化创新发展规律以及文化批判整合机制。以此为基础,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互相衔接,构建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制度、以先进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发展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度和文化交流互鉴制度,使各方面制度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制度合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文化方略

【作 者】卞之峣,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研究人员。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6-0031-00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套制度体系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要真正实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从中华文化发展逻辑出发寻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诸多研究从文化的交往与交流、浸润与输出、传承与发展等范畴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略。但是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很少能从文化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出发,全面、系统地揭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二是很少能从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着手提出具体文化方略。因此,本文从中华文化主体的自在性和自觉性、文化结构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文化传播的独立自主和吸收借鉴等,系统整体地探索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的文化方略,使制度优势很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属性

构建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构建和完善制度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构建和完善制度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前提条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一个伪命题。从现实实践和理论逻辑来看,构建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弄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属性,即最重要的属性是什么,只有把这个问题理清楚了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文化凝聚起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56个民族没有文化上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就不会存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更谈不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政治实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属性。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把自身与“他者”相区别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认同的根源。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中华儿女,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互相建构既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壮大,又让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发扬光大。

其次,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民族是极为重视文化的民族,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都很高,从“刑不上大夫”到“学而优则仕”无不体现读书人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中华民族还把文化作为解决问题、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他们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对外扩张,倡导“以理服人、以文化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文化理念。中华民族把文化当作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根本指南,“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2]121。因此,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禀赋、民族特点、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特点。

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浸润、滋养下诞生的精神之花,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标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屈的使者苏武、爱国词人辛弃疾、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以及为反抗外来侵略而抛头颅、为建立新中国而洒热血的一个个民族英雄都是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尊崇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用他们的英雄故事培育、造就和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而这些英雄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也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文化最耀眼的部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升华,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高层次认同的核心。

因为受中华文化的浸润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了与“他者”不同的意识,因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全部的秘密。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的属性,要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按照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研究、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存在可能性的客体前置条件。

二、系统全面揭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

文化属性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成熟定型必须要系统全面地揭示中华文化发展规律,要系统全面地揭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就要理清中华文化主体的发展规律、文化结构的内在本质、文化内在性创新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外在性的整合机制。

(一)文化主体的自发与自觉

考察文化发展的规律,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文化的主体而不是文化的客体。客体文化事实是主体文化事实的对象化,而主体文化事实是客体文化事实的内化,两者互相构建。因此,要认识文化发展规律,首先要考察的是文化主体的发展规律,理清楚了中华文化主体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构建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发和自觉是主体发展逻辑的一对范畴,两者的差别在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规律规则的理解与认知。在自发状态下人不能认识、适应外部世界的规律、规则,没有自由可言;而在自觉状态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正确认识,并以此作为自己活动的原则和依据。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有很多思考,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文化自觉作了深刻的阐述:“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182可见,文化自觉就是文化主体对文化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作为主体活动的原则和依据。

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才形成的。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对这一阶段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和总结能够很好地说明中华文化“从哪里来”“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创造的文化是自在的文化,中华文化的主体并不能意识到其自身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规律是什么、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等这样一些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文化的自觉的意识。中华文化发展的自觉阶段是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以后才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中国的现实问题,并且运用这个思想的武器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新的文化。

(二)文化结构的多元与一体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结构和特定功能,文化结构的差异体现了文化形式的多样,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揭示中华文化的结构就可以从形式上认识中华文化,形式展示的是静态的片段,要认识事物的整体,静态的片段是基础,因此揭示中华文化的结构是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内在逻辑的基本前提。宏观定义的文化对文化结构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的文化概念模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边界,抹煞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区别,显然很难与“中华文化”的概念协调起来。因此,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结构,还需另辟蹊径。从微观层面的文化定义来理解文化结构,则主要指包括文化整体与部分、文化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历史的关系,这些独特性孕育了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氛围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中华文化的一体性既跟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相关,又与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中不同文化中心的多元交融与汇合紧密相连。从地理环境来说中华民族的生存家园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东面大海,南临群山,西有高原,北有广漠,四面都有屏障,中间形成一个独立统一的地理单元,地理环境的统一性为文化的一体性创造了条件。此外,不同的文化中心并不是封闭的,不是与外界相分离的,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各个文化中心相互吸收,相互碰撞,形成了竞争机制,每个文化中心优秀的文化都被其他地方吸收,形成了中华文化一体性的张力,随着凝聚核心汉族及其文化的出现,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是民族结构的缩影,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构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费孝通先生总结和概括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4]1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既是关于民族结构的理论,更是关于文化结构的理论,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互相构建,相辅相成,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息,中华民族也繁衍昌盛,历经沧桑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三)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人的对象化产物,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的发展是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矛盾运动的产物。任何文化都有其传承性,都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任何文化形式或者文化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会根据文化主体的生存环境、外在条件、实践发展发生新的变化,即形成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种基本途径,文化存在于发展,依赖于文化的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一定的文化都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如雅思贝尔斯认为,古希腊时期所生成的理性意识迄今为止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深层本质和再生动力;而中华民族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几千年时间所形成的的多个文化中心,都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汇入中华文化的洪流后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质一直到今天還以某种方式存在。文化的传承性还体现在文明的代际传承,汤因比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6个文明,包括第一代文明以及从第一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亲属文明,第一代文明与第二代文明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汤因比对世界文明的划分引起很大争论,但是不管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它至少能够说明,文明是一代代传承的,第二代文明是从第一代文明派生、演化而来的,文明的传承必然意味着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文化传承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对已有文化原封不动地传承,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原有文化作出革新或者变化,形成文化创新。每一种文化都有创新冲动,这是因为文化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内在包含超越给定性的规范和反思性特征。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从来没有停下对未知规律的脚步,通过探索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这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反映在文化上就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文化整合的独立自主与吸收借鉴

要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层面的多元统一,则需要构建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既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高层次的认同,堅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在高层次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各自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传承发展各民族文化。构建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是必须长期坚持而不能放弃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实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经列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主要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要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使不同层面的文化互相沟通、理解、融合,在丰富多样、多元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文化的统一认同,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层面的统一。

(三)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养分

从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既要看到中华文化一直以来的传承性,深刻理解和认识五千多年来中华文化核心的精神和重要基因的一脉相承,要理解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看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中华文化有传承,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重大变革、生产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等等,都体现在文化的创新中。具体而言,就是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制度,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巩固中华文化的“主根”,疏浚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养分。

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制度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在全面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和生命力。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一是要讲清楚,即“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要梳理好,即“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在讲清楚、梳理好的基础上才能阐发好,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讲清楚、梳理好、阐发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系统配套的制度,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滋养文艺创作、保护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工作互相衔接互相配套,形成制度体系并落地见效。

(四)构建和完善文化交流互鉴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自信

文化整合是文化自信的晴雨表,健全的文化整合机制保持了文化的自主性,确保文化整合以我为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这是文化自信的内在本质。而强有力的整合能力使文化主体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吸收、容纳、借鉴外来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健全文化整合机制,增强文化整合能力,构建和完善文化交流互鉴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自信。

构建和完善文化交流互鉴制度,首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文化的独立自主,在文化整合中发挥民族文化、原生文化的主动性,保持中华文化的底色与特色,使中华文脉得以传承,文化自信得以彰显。其次要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广阔胸襟,吸收借鉴域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坚定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信心支撑,就要建立健全文化整合机制,把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纳入制度轨道,筑起文化自信之基;就是要增强文化整合能力,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互鉴制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繁荣发展自身文化中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2] 中共中央编写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4]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irst has its own cultural na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to transform such principles as insisting on the equal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achieving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 of common unity and solidity as well as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to national governance potency,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internal logic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law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 the internal nature of cultur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rul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grative mechanism of cultural critique. On this basis, it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interconnection of fundamental, basic, and important systems in terms of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s of national solidarity education, of leading ethnic 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dvanced culture, of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lesson learning, so as to make these institutions work to coordinate, enhance, and facilitat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institutional forces for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stitutional systems; cultural strategies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的应用探析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体系及实施路径研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网络反腐渐成反腐倡廉新战场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制度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