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2020-03-08王千千
王千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对比策略,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传达的深意、遣词造句的得当、谋篇布局的精妙,从而促使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及辨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对比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教学效率。
一、合理遴选内容,紧扣本质属性对比
1.对比遣词造句,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能入选到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佳作,不论是在句式的结构上,还是关键性词语的应用方面,都是每位作者精心研究、斟酌的成果。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结合自身专业视角,合理选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然后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以《火烧云》一课为例,作者在文中将火烧云的形态形容为马、狗、狮子等,并运用比喻句形容“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若我们只是随意读过去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如果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联想补充还可以比喻成什么动物或类型,大部分学生肯定会想成骆驼、老虎等。但重点就是为什么作者要将云比作“马”而非这些动物?经过仔细对比之下,作者的精妙之处就体现得淋漓尽致:马多为高大俊美,通过将云和马进行组合比喻能更好地将天空中的动静美体现出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想象出一副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的大自然美景图。从这个角度来赏析,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匠心独到。
2.对比写作策略,感受表达方式的獨到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能看得见,涵义却只有有心人能得知,而形式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徘徊在文本内容上,还需要着重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以及写作策略,体会作者所表达结构的缜密性。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从侧面烘托出来的思想和情感,这远比教师一味灌输知识来得更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很多学生心里都会有疑惑:题目不是写夜莺的歌声吗?但文中为什么没有重点写出夜莺的样子?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明白作者侧面烘托的写法及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要运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寓意:如果作者全文都在描述夜莺的外表、叫声、歌声,那么我们看到的文章会是怎么样的?学生经过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少了勇敢机智小游击队员们的衬托、狡猾可恶的军官的映衬,“小夜莺”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就不会那么高大勇敢了,人们对夜莺也不会再赋予新的寓意。通过这样对比分析,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和表达方式的独到。
二、设置多元视角,紧扣文本特点对比
1.紧扣相同语境,在同一篇课文中对比
课文中语言的表达和运用都是作者结合实际语言情境所作出的智慧选择。但由于语言表达存在的细微性,所以大多数作者在言语表达的细节上会存在一定差异。在阅读教学中紧扣这些细微的变化,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就可以在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辨析意识。
以《泉城》一文为例,该文主要以精妙、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泉水的形态,文章虽都是描写泉水,但对于水流动态的描写却不相同。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描写泉水动态的动词,比如,珍珠泉,作者使用的是“涌”字,而趵突泉,作者却用“冒”字,同样是泉水从底往外冲,为什么使用的动词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对比后,他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都是表达泉水内在的活力,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动词,是因为珍珠泉泉眼相对细窄泉注多为直线向上冲击,所以用“涌”字更贴切,而趵突泉泉眼面积宽大,用“冒”字形容更符合实际。
2.紧扣相同主题,在不同篇课文中对比
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存在相应文体的文本,但在表达视角、语言风格和素材选择上作者也会尽可能地选择不同的表达策略。故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将相同文体和相同主题的文章或其中语段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并从中提炼形成的另一种表达效果。
例如,《北京的春节》和《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当地民族特色风情的文章,但作者在创作方面却存在诸多不同。阅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共同探讨并列出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第一描写对象不同,一篇为特指地区民俗,另一篇涉及的民族较广泛;第二描写时间不同,《北京的春节》从题目中可知描述的是春节风情,而《各具特色的民居》则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全文几乎涉及56个民族;第三情感表达不同,一篇是纯粹通过描写北京过春节的景象与感受;另一篇是基于各民族特色描写了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对比,学生对于民俗风情类文章的分类及表达的特色就会有更加鲜明的对比,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知识,还扎实了自己的写作方法。
三、尝试不同策略,紧扣阅读质态对比
1.调整顺序,在对比中历练逻辑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比策略,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作者精细考量的奥妙,继而更好地适应文本表达思路,历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白鹅》一课为例,文中作者先从姿态对白鹅进行描述,接着再到叫声、步态,最后才是吃相,通过这样的顺序把白鹅的高傲有趣完全体现出来。但作者为什么不先把叫声、吃相先描述出来呢?教师把这几处语段调整顺序后,学生就会立刻发现文章意思有变动了。首先描写白鹅的姿态是因为作者初见白鹅,并没有机会立刻听到它的叫声,看到它的步态及吃相,所以先描写的是姿态。而接下来的叫声是因为作者跟白鹅已经有接触了,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白鹅进行观察。因而,将这几处语段调换的话,在表达逻辑上就会混乱。教师引导学生调整顺序对比后,就会使其更好地明白作者的思路。
2.归类统整,在对比中历练辨析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素材,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同类材料进行对比教学,以便更好地历练学生的辨析探究能力。教学中多半也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对比方法,即揣摩作者的表达策略及创作思维,感悟课文的核心思想。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根据文本内容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过程进行梳理:盗火、被罚、获救、重生。接着这个思路,教师可继续补充重生的哪吒、伐桂的吴刚等神话故事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紧扣经典神话故事片段,概括出神话人物共同拥有的特征,继而从更高维度来理解故事内容,拓宽自己的认知思维,在对比中历练自己的辨析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对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促进学生辨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比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扩大语文知识容量,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认知思维,提升学生的内在思维意识以及对文本和语言的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办事处柳元小学(2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