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域融合,打造开放而灵动的语文课堂

2020-03-08俞金花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视域语文课程语文课堂

俞金花

视域融合是一个典型的哲学概念,是指读者在解读文本时,裹挟着自己前期的认知经验从当下情境出发,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接触,从而感知文本内在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这需要教师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制定对应的学习策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融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关注师生双方与文本之间的交融,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凸显出来,相机融合教学过程中的各动态性要素,在巧妙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彰显语文课程的本质。

一、关注内在需求,促发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视域融合下的课堂是契合课堂教学规律的课堂,尊重学生的本体性意愿,关注学生的内在情绪,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认知空间,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其实,三年级学生已经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世界都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初读课文之后发现,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就能够让他们内在的认知视域与课文文本之间形成巧妙地融通。

比如,教学这篇《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从家中带来的三棱镜,让他们尝试着看看自己身边的世界,他们的兴趣被一下子激活了。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子,就让原本普通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描写自己看到的神奇现象,借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点。从学生最后的表达来看,他们的关注点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将关注点聚焦在花花草草上,有的关注了一年四季的变化,有的描写了早晨黄昏的景象。

二、关注自主发现,促发课堂与媒体的融合

语文课堂强化视域融合就是要侧重于学生主观表达能力地锻炼,要强化师生之前、生生之间的交流互通,用这种方式扭转传统课堂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窘状,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和热情,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地不断发展。

为此,教师紧扣核心主问题“作者究竟发现了哪些神奇的现象呢?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来描写的呢?”作为抓手,借助交互式的多媒体平台引领学生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与技术手段进行融合,有效地链接教师视域、文本视域,及时补充学生视域存在的偏差和漏洞。学生在技术层面的支撑下,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地探析与赏读,然后纷纷绘制思维导图,洞察作者描写天空时分成了“水洼”“余晖”“群星”“太阳”“云彩”“雨点”等内容。

对照本单元中“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学生一方面紧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课堂中搭建的技术平台,洞察了作者描写天空时的核心维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学生对研读过程中少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纠偏,比如有学生误认为“蜡烛”和“镜子”都是作者描写的侧面,教师则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语言的细读,并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这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所见,而是对“水洼”“星星”所做的比喻,是作者观察之后的想象。再如,很多学生虽然准确地洞察了作者描写的维度,但在排序上却显得不够合理,教师就引导学生密切从文本表达的顺序入手,提出找日出、云彩、雨点、水洼、晚霞、星星等不同的方面展开进行排序,更能与文本表达、与作者构思形成有机整体。

在这样的融合过程中,学生自主读书、积极探寻,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为学生之间彼此对话、相互融通夯实语文要素。

三、关注思维发展,促发课堂与课程的融合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链接和交融也非常鲜明。因此,教师要努力开辟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交互融通的路径,为学生的个性释放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进行质疑,很多学生从文本中所提到的神奇现象入手,质疑其形成的原因,自己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彼此交流和互通地过程中,了解到了其中内在奥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认知路径,比如,阅读书籍、查阅资料,或者从其他课程中寻找答案……当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制作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微课,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语文课程享受到解决困难和障碍的认知,使学生在必要科学知识的支撑下,点燃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热情。

在这些困惑全部解决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回归课文,学生所感知更多的是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所蕴藏的真知,也不仅仅是洞察文本语言的表面意思,更能够感受到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情韵。在语文课程和其他领域的交融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语文的课堂变得更加开放。有了与其他课程的融通,语文课堂就拥有了更大的视域,从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领域。

四、关注能力铸造,促发课堂与实践的融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理解和积累的内容,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

比如,这篇《我们奇妙的世界》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生活世界的奇妙,并且形成乐于发现、积极表达、快乐分享的语文学习意识。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实践探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能发现的内容,模仿着课文中的内容来尝试着写一写。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和描写:首先是将事物的色彩、外形等方面的變化“写清楚”;其次是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写生动”;再次是将字迹“写工整”。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视域在融合之下变得更加灵动而鲜活,并幻化成为一段神奇的文字,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笔下描写出来的内容组织串联起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像课文的作者一样,我们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入手,将所要描述的事物写清楚,也能将事物写得明白。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为这个单元习作的训练重点“初步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做好了充足的储备资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将文本的感知与解读停留在原始性的层面上,也没有真正落实到文本的内在资源上,而是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不断地提升学生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视域融合下的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一种静止的存在,而是基于教材、立足课堂之后永无止境的延伸与拓展。每一步板块的推进、每一环节的落实,都能让学生的认知视域达成全新的高度,从而形成全新的认知体系。随着学生储备的认知经验、原始知识不断地丰富,他们对于文本认知也在不断地扩容。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元的,语文课堂呼吁开放和融通的状态。因此,在视域融合理念地关照下,语文课堂有效的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学生与文本这三个核心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了这种视域融合教学情境的支撑,语文课堂就逐渐转化为一种开放式、灵动式的质态,使得课堂内容更丰富、课堂结构更大气,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能被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溧水分校(211210)

猜你喜欢

视域语文课程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