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020-03-08张开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

张开良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激发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可分为现实生活情境与数学内部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本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通过数学内部引入容易更快地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快地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于年级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有不同的选择,适合学生才是最好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式;选择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种教学情境.

一、课堂引入,关注学生体验和理解

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是设身处地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生活常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数学问题.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二章从情境设置就可以发现“2.1比0小的数”中的引入是从生活中的零上和零下一对相反的量的图片来引入负数概念.“2.3绝对值与相反数”中的情境: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千米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2千米处,你会用数轴描述上述的情境吗?“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的情境: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3球,在客场以1∶3输2球,那么两场累计,甲净胜1球.后面的有理数加法、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方.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来源于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和体验数学.这样学生能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二、课堂引入,关注学生操作和实践

初中数学研究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几何的定理、概念、性质等都是可以从学生动手操作中发现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的性质”是通过折叠一张纸后分别打孔、展开、标记、连线发现轴对称性质的.同样,“轴对称的性质(2)”也是通过网格画图引入,然后画图得到其性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这样引入问题情境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来源.

三、课堂引入,关注学生思维和生疑

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學法、教法.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要了解学法,更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心对称图形(2)”中确定圆的条件:怎样确定一个圆呢?以及“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1)”需要多少个元素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疑.怎样确定一个圆中分别经过三个活动?活动一:一点能确定一个圆吗?两点能确定一个圆吗?三点能确定一个圆吗?任意三点能确定一个圆吗?同样,“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1)”中知识引入需要几个元素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然后分别从一个元素、两个元素再到三个元素.进行探究,在知识引入时,就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反思中提升学生思维.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实验探究、生疑猜测、计算推理等思维活动过程.情境的引入就应该处处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在猜想和说理、证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在不断探究中提升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引入,关注知识的生长和延伸

《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情境引入也需要关注知识的生长,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的引入是通过操作引入: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思考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能这样研究.本节情境的引入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开花结果,更有利于局部知识的理解,更容易理解类似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知识的生长应该如同植物的生长一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顺势而行,自然生长.我们相信有了第一节的情境的引入以及后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有利于知识的引入.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活动经验,领悟基本方法.达到知点通面的效果.

五、课堂引入,关注知识的呈现和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课的引入也能以动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图形变化中猜想结论,然后去验证结论.苏教版八年级下册“9.5三角形的中位线”我们也可以这样引入:在△ABC中,点D,E分别为AB,AC线段上的两个动点,请问线段DE在平移的过程中,点D和E平移到什么位置时,线段DE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上比较特殊?这样的情境引入改变了教材上的动手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合理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在观察线段变化的过程中关注线段的特殊性.改变了教材上的动手操作,更改变了引入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更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引入的变化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让知识能动起来,化腐朽为神奇.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数学课上.情境的引入不仅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是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中去的数学.这样贴近学情,产生怀疑,引起共鸣,利于知识生长,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想真正敲好第一锤,我们首先要知道情境选择,然后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邹丽萍.中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2):77-80.

[2]周丽.身临其境,诱发兴趣——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J].数学之友,2014(12):17-18.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