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方法分析
2020-03-08王秋丽
王秋丽
摘 要: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构建完善的优化管理方案,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和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影响因素;优化方法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7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10 文献标志码:A
农业经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出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但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差距。
1 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1.1 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和体制建设滞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较为分散,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作的主要是妇女和老年人,这部分群体专业素质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高,保留了原有的小农思想。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农生产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该种生产模式整体作业效率普遍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不如大规模农业经济能够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和体制建设滞后。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素质,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存在极大的难度,各项政策法规推动和落实难度较大。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转让权机制还没有完善,不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更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体系建设不足
现阶段,我国缺乏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十分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现代农业理念的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逐渐由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力的密集型生产向先进农机设备应用的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但现阶段的农业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普遍落后,基层地区的金融机构不能按照国家要求落实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反而采取一切手段将农民的资金吸收到金融机构用于其他领域的建设发展,使农村地区大量现金外流[1],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不利影响。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对辖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了解不足,农产品产销设计不合理,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由于产销体系建设不完善,各项农业产业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支撑和保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1.3 基础建设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基层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地区的政府部门和行政主管单位不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认知不足,更不能将政府的有限资金投入到本身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中。尽管基层地区不同规模的农业科研队伍和教育队伍得到了发展,但对广大基层地区依然杯水车薪,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制约了农业科技市场的发展,使各项资金不能被妥善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方法
2.1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创新,密切关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构建过程中,应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入手,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避免土地被不法分子侵占。基层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应重视构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机制,推动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发展,对集体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杜绝贪污腐败现象[3]。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引导自发性农业人员进行土地承包、市场运作,同时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依靠地方农业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将农村的闲散资金高效利用起来,以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2 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管理者应该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经济管理者比较注重粮食作物的生产和质量的提高,导致农作物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应从多元化角度入手,将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好各地的生产资源优势,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標准化、规模化、市场化[4],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才更具市场竞争能力。另外,地方的农产品经营人员还应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该种方式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2.3 提高农业科技机械水平
农业经济领导人员应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各项水利设施改进和优化,完善农机道路、防护林网络,加强水电网络体系建设,保障各项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提高农机设备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应积极推广农机化操作,引导农民群众综合应用多种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 结束语
“三农”问题事关国家经济建设,更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国家需要提高重视程度,重点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完善发展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此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业.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5):25-26.
[2]陈秀梅,王秀云.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7(12):51.
[3]刘丽霞.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6):175,210.
[4]陶庭梅.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化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6):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