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思考
2020-03-08刘媛媛
刘媛媛
【摘要】在中国故事广播中,有声语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是其创作的重要途径。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在对作品文字进行还原的过程中,要拥有足够专业和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底,以及丰富的语言感染力和渗透力。为了促进我国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应创建一个符合新时代现代文化发展特色的有声文化大环境,从演播内容和演播手法两方面进行有效创作,在故事这个客体的基础上实现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多元性。
【关键词】中国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2.023
在中国故事广播成立的十几年间,广播内容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单一化小说连播内容类型逐渐发展成集小说、诗歌、广播剧、生活故事、经历、心得、新闻、专题故事和法律故事等多样化内容于一体的类型。在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方面,传播主体质量的下降,给中国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的发展带来挑战。
一、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几点困惑
1.长篇演播人员亟待培养
在我国故事广播的众多节目中,长篇演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故事广播开始兴起到目前,我国诞生了很多具有独特声音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演播艺术家,如曹灿、王刚、瞿弦和等。但从目前的演播发展现状来看,过去那种演播艺术家辈出、演播行业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局面已不在。以我国流传甚广的传统评书演播来说,老一辈的评书演播艺术家逐渐老去,2018年,单田芳老艺术家的去世更是评书演播界的一大损失。近年来,我国广播演播界虽然也有一些新的作品出现,但是能算得上精品的并不多。尤其在长篇演播中,优秀人才的缺乏导致高质量作品的缺乏。因此,强化对有关长篇演播人才的专业培养非常有必要。
在培养发展不同人才的同时,相关部门应注意当前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涉及的模块很多,不仅有单纯的演播,而且有广告配音、纪录片或者专题片的解说等。相比传统的小说演播、故事演播形式,配音和解说的创作人收入更高。这也导致很多才华横溢的优秀演播人员逐渐放弃小说和故事演播,转行其他。
2.语言表现功力亟须提升
在我国小说连播、演播的繁盛时期,很多演播功底扎实深厚的专业演播家充分彰显有声语言艺术。这些艺术家能在讲故事时演播并重,对故事中人物语言以及整个故事的叙述结构都有深刻理解,表现了浓厚的故事和声音艺术感染力。随着文娱范围的不断扩展,我国新时代的演播创作者们能够站在新的发展层面改变传统单一的发展观念,并充分融合现代影视、相声、小品以及从国外引进的动漫等多种不同艺术类型进行演播创新,使新时期的长篇演播表现形式、呈现风格等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新一代工作者相比过去的前辈在语言功力上则稍显不足。一些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过分注重演绎,对故事人物的语言以过于夸张的方式表达,忽略听众对语言的接受节奏;一些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在演播期间不仅没有借助故事结构进行情节的有序推进,而且表达技巧欠缺、节奏感不强,很难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都必须基于对故事文字和语言声音的二次创新,需要演播者在有效结合原文的过程中,将各种文字通过自身语言的叙事功底和感染力进行贴切表达。无论是故事广播中的演播人员,还是节目的主持人,都有必要在自身专业和语言上下功夫,更好地拓宽听众的思维想象空间,带给听众美好的听觉享受。
3.广播规范化意识必须加强
在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高质量的备稿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传统习惯是老一辈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演播者留下来的。但是在当前的文字音声化创作環境中,很多故事广播节目逐渐从录播方式转为直播方式,播出有时就会出现多种失误情况,如读错音、断句不合理等。为了达到高质量的节目效果,媒体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语言类、广播类节目的文字规范化。这不仅是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专业性的需要,而且是负责任的体现。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作为节目的重要主体,应不断强化自身声音标准,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发展。
二、基于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的几点思考
1.有声和有效
(1)有声
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在工作中要通过其声音的特点和不同的演播形式、风格尽可能地抓住听众的心,让他们继续收听下去。这是对演播者专业声音、独特音色、演播形式和风格的硬性考验。因此,我们强调语言艺术创作的有声,不仅是要求演播者要选择最适合节目的声音,而且要求演播者对自身声音进行高质量调控。这样的有声准备能为不同的节目制定合适的演播声音,也是演播者专业创作的表现。
(2)有效
声音艺术创作的有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演播者的演播手法必须有效。专业的演播者只有发出好的声音,才能抓住读者的耳朵。这既是演播者专业备稿工作的高效体现,也是其对创作技巧高质量使用的体现。演播者能够通过对故事的仔细阅读深入体会并充分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语言表现以及故事框架结构,对节目的演播有充分把握,从而在演播过程中将声音以灵活多变的层次进行表现。此外,广播节目常常需要一定的配乐进行气氛烘托,如果演播者对音乐选择不当,则会对声音艺术创作的有效性造成消极影响。第二,有声语言作品的内容必须保证有效。不同的演播者具有不同的题材表现优势,不是每位演播者都适合所有题材的作品。我们经常在听广播时发现某位主持人在表现A类题材的故事时能充分展现自身能力,节目演播精彩,但是如果让他主持B类型的节目,听众有可能就会觉得很别扭。这种问题基本上是因为演播者选择的演播内容不合适。因此,演播者有必要专注于自身擅长的演播领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创新,保证演播故事内容的有效性。
2.本体的回归和客体的张扬
(1)本体的回归
在故事广播节目的演播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故事常常通过演播者以叙事性的方式进行表现。一个精彩的故事不仅需要独特而鲜明的主题,而且还需要各种具有因果联系的精彩情节或者事件。因此,演播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故事进行技巧性描述,而且要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各种情节生动连贯地进行表现。以上这些工作都需要通过故事演播者的声音来完成。因此,笔者强调的注重本体的回归指的是对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中的最根本要素——主题、情节和内容的准确把握。
虽然以广播形式呈现的各种故事没有以影视剧通过银幕呈现的场景那样直观,但是正是故事广播的这种间接性场景,才能将其优势更加突出地进行表现。故事广播的优势就是能为听众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相比银幕中既能看到动画、又能听见声音的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广播故事以其特殊的开放性思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听众将听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地解码并理解。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对人们信息的领悟潜能和理解深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只有声音的故事广播场景中,声音便成为引导人们思考和想象的唯一灯塔。听众可以通过声音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比电视场景中更加丰富的画面。因此,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要更充分强调和彰显广播的本体回归特点。
(2)客体的张扬
在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创作中,客体主要指故事内容的依据。故事是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在节目创作中的关键解读对象。当前,故事广播的选材不仅包括传统的叙事性纯文学题材故事,而且包括以人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事件作为题材的内容。也就是说,故事广播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和丰富。故事广播应强化对这种题材创新方面的重视,积极结合与听众生活相关的各种事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社会化的解读,通过演播者声情并茂的描述实现与听众之间的共鸣。这种多元化的客体选择能够更好地引起听众的收听热情,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3.行业标准的引领和建立
中国故事广播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故事广播在未来要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强化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在该领域的标杆作用。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媒体纷纷涌现。比如,有声读物近几年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已有不少地方建立有声图书馆,其涵盖评书、小说、相声和戏曲等各种内容,能为听众提供较为全面的收听服务。然而,一些客觀原因导致我国网络整体监管能力有限,版权问题面临严重考验,书目体系不健全,专业化的演播人才不足和现代化的录音装备缺乏,有声图书馆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要提升有声图书馆的质量,除了国家对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最重要的是要从书目质量和声音质量两个方面进行提升。我们既要选择高质量的有声读物,也要选择具有专业水平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基于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应该不断强化对作品演播的专业能力,充分借鉴过去诸多演播艺术大家的经验,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作品、有声读物的专业评价体系,通过各种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故事广播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化多媒体发展时代,我们应不断汲取前辈作品中的艺术智慧和营养,在专注声音创作的基础上强化故事广播的声音特色,并通过对不同听众收听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创新,以更加细化和丰富的节目内容吸引更多听众。同时,在新的市场发展中,故事广播还应不断创新发展,开发出更好的广播节目,不断扩大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市场,将故事广播的价值更加广泛多样地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曾志华.中国故事广播频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93-97.
[2]林阳,温凡星.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关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乡土乡情》的叙事研究[J].中国广播,2019(11):77—80.
[3]周祚臣.线上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创作及传播[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4]朱慧.论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的节奏控制[J].音乐生活,2018(4):75-76.
[5]王乐.浅议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J].传播与版权,2014(4):67-68.
[6]董晓琳.论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美学风格[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马海霞.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营销性探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1-134.
[8]邬宵蕾.浅论广播电台有声读物的生存空间[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陈卓.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创作主体的观念意识及文化态度[J].中国文艺家,2017(3).
[10]张春波.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创新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4(24):273.
[11]张颂.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2]邢质斌.播音——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造[J].现代传播,1998(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