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培养成就及经验

2020-03-08赵玉山

出版广角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职业培训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非学历职业培训机制、较为完善的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独特的“政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拥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结构丰富、素质全面的出版队伍。当前在我国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征途中,更需要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工程,才能推动出版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从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完成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职业培训;专业教育;政产学研;出版队伍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2.00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出版事业的第一要务来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各项人才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先后颁布了出版人才工作的专项培养规划,分别是《新闻出版行业“跨世纪人才工程”纲要》《2005年一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人才工作纲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等。在这些顶层制度的指导下,新闻出版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得到稳步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出版机构完成转企改制市场化转型后,出版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文化交流与出版贸易日益全球化,出版载体日趋数字化,出版行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消费需求的期待日益向高质量发展,传统出版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临新的挑战。党和国家对出版业的管理体制随着产业实践深化改革进行调整,我国的文化出版进入新时代,出版人才的培养同样也步入新时代,取得了新成就。

一、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非学历职业培训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最缺乏的是人才,特别是一线的编辑、印刷技工、发行人才。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技能,最见效的办法就是举办培训班。因此,当代出版业就是从各级各类人才专业培训启动的,从出版行业最紧缺的专业开始,逐步扩展到全行业,这些丰富宝贵的培训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发挥行之有效的影响。例如,当时新华印刷厂按照地区分区开办艺术学校和技工训练班;国营出版社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训练高中毕业生;专业出版社加大与机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的联系,主动与相应的主管部门、对口的专业机构合作培训职工;出版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出版机构、印刷厂和新华书店等按照因地制宜、自主培养的原则,开办多种多样的业务训练班。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人才培养的复兴也是从成人教育与培训开始的。为解决当时出版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出版社继续采用传统有效的办法,举办编辑业务学习讲座,安排编辑人员脱产学习进修,单位内部以老带新,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安排骨干人员出国进修或者考察。这些方式时效短、见效快,迅速在全行业推广。特别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后,在全国各地组织了类型多样、形式豐富的编辑出版人员培训班,如科技编辑干部读书会、文艺编辑干部读书会、少数民族干部读书会、辞书编辑研究班等,各种业务知识讲座在各地蔚然成风。新华书店总店讨论制定了《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人员轮训规划》,颁发了《全国新华书店业务技能考核规范》,在全行业开展分批次的轮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全国印刷系统职工的技术培训在全国印刷行业开展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印刷厂、新华书店、出版机构以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的技术性培训工作基本圆满完成,有效促进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的重点转向岗位培训。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要求,促进出版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机构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十二五”时期结束,出版行业基本形成了覆盖全行业、多形式、多层次、制度化的非学历职业培训机制,加强了新闻出版各级各类干部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制意识和业务能力。

首先,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直属的培训中心,各省或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中国出版协会及其专业分会、中国编辑学会及其各省市区级编辑学会、大学出版协会、部分大型出版机构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政策培训以及各种学术论坛、交流会议,针对传统出版业务高质量发展、新人入职专业业务知识、数字出版专项计划、出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图书选题策划等各级各类内容,开展了综合性、专题性、分享性、展示性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学习交流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

其次,进一步完善和构建了出版行业的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执业管理体系。出版专业是我国第一批实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专业。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职业资格考试从2002年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近21万人次参加了考试,7.8万人取得了资格证书。以科学公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对从业者进行职业资格入职评价,有利于促进相关预备人员加强出版理论和实务的学习研究,为进入出版行业奠定扎实规范的基础。

同时,为实施从业人员在岗登记注册制度,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决定实施责任编辑注册管理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国通过登记注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累计有了.3万人,其中通过责任编辑注册的有6.8万人,资格登记4000余人。同时,行政管理部门也加大对违规报刊、记者站等违规从业者的清理和劝退,探索启动了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退出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2010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规定了在岗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程序、时间和具体要求,每年严格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学习。继续教育除面授课程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还组织开发了网络教育与管理系统,目前共有400余学时上线,从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方面开展从业课程远程学习,积累形成了多类型、全方位的课程内容。制度化的线下面授课程和线上课程相结合,保证了编辑行业从业者全地区、全专业、全人员的覆盖。

在上述职业资格准入、在岗登记注册、违规退出行业等国家制度的保证下,当前出版业已经形成完善有效的岗前筛选、岗中培养和岗后评价健全的职业人才机制,保证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出版人才队伍非学历职业培训体系的质量。

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历教育已经成为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途径。学历教育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学历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传授系统知识。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型人才,一类是研究性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专业的学历教育,大致经历了人们感性模糊认识、积极呼吁建构推进、多方努力协同的不同阶段,目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结构,具有鲜明特色的编辑出版专业学历教育体系。

早在1951年,新闻出版署就成立“出版干部学校”,负责任职干部的调训。1953年上海印刷学校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为出版发行系统培训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开始有计划、按学制培养印刷人才。当时,新闻出版署就提出“希望自1953年起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办新闻出版系”。文化部党组也曾在给中宣部的报告中提到调一部分地方出版社的编辑干部到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新闻出版专业进行较长期的深造计划。但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职业学校停课、专业学校停办,出版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出版人才专业教育的发展陷入停顿。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在上海印刷学校的基础上,批准建立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此后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学校等高职高专院校相继成立,推动了出版印刷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高职高专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全国723所高职745个专业设置了与出版有关的专业或者方向的课程,包括数字出版、出版商务、出版与电脑编辑、数字出版、出版信息管理、印刷媒体技术等16个专业。

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教育先从印刷开始,扩展到发行,然后是编辑。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成立北京印刷学院,由印刷专业启动的编辑出版正规本科教育从此正式展开;1983年,教育部同意武汉大学在图书馆系设置图书发行专业;1984年,胡乔木同意开设编辑学专业,南开大学在全国首先试办,培养社会科学编辑,开启编辑专业的本科教育。至此,印刷、发行、编辑三大出版专业构成的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掀开新篇章。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学和图书发行学整合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列在新闻与传播学之下作为独立二级学科进入目录,确定了编辑出版学应有的地位。截至2019年秋季,全国共有96所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发行印刷、出版管理等专业。

1986年,河南大学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招收编辑出版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此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也相继依托相关专业招收编辑出版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河南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开设编辑出版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编辑出版专业正式独立设置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2010年,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出版专业硕士”学位,共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4家高校获得首批授权资格,标志着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正式列入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共有45所高校52个学术型二级硕士点,28所高校开展专业硕士点招生,18所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开展编辑出版研究方向招生。

2003年前后,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院校采取“借鸡下蛋”的培养方法挂靠相关专业,开始招收出版传播、发行学、出版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全国至少10所以上高校培养编辑出版方向博士生,每年毕业博士生在30名以上。此外,一些高校或者知名出版机构或独立或联合,开展了编辑出版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出版高級人才培养的层次。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尽管起步晚,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实践课。各级各类学校在大致统一的课程体系内,根据办学实际及定位,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的培养模式,全国共有从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3000余人,形成了稳定成熟的教师队伍,专业设备与教学设施日渐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当前,出版专业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结构基本齐备的出版专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无论培养规模、学历层次还是专业设置均形成了中国特色,尤其近年来融合出版、知识服务趋势方兴未艾,各高校也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我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形成了独特的“政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

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颁布,明确提出要“发挥产学研机构人才培养作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2017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编辑、著名经理人、著名企业家、著名经销商和其他优秀人才;建议新闻出版单位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培养一大批战略人才、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外向型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等,建立新闻出版高端人才库和专业人才库。这些指导思想,既是对过去中国特色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炼概括,也是结合出版产业发展实践对未来人才建设提出的战略思想。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华书店、印刷系统、出版机构从思想文化、技术实用角度举办的大规模专业培训,还是新世纪以来国家行业管理机构主导建立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都立足解决出版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在注重实践工作的层面上,强调出版产业人才培养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把关性,突出出版人的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随着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出版职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强调思想政治的修养,高度体现出版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的政产学一体化思路。

当前,随着出版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趋势日益深化,产业界和高校教学科研互动的格局进一步加深。很多出版界的专家进入高校担任兼职导师,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业界实践活动。特别是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两个机构先后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的沟通和联系,为我国出版行业正规人才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许多高校与出版企业联合建立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行业管理机构先后在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一些学校与各地企业合作申办各级各类融合出版实验室、科技与标准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据统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高校有一半以上开设校外出版实践基地、实训室等产业实习教学内容与课程,如北京印刷学院在80余个行业单位建立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高校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环节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政产学研”资源整合,力争培养出既符合出版实践需要、又具有系统学理基础的专业人才与研究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市场有机结合,对于进一步推动编辑出版专业向实践应用、深度培养新时代综合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立后,采取了专业研究和业余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连续举办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在积累资料、研究问题、寻找规律、探索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天津、湖北、浙江等省市也先后成立出版研究所(室),上海、天津、湖南等地还相继建立编辑学会、编辑研究会、出版研究会和图书发行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和科研组织。这些机构举行了大量务实的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研讨会、图书装帧设计研究会、图书发行研讨会等,各地的出版研究活动方兴未艾,参加人数日渐增多,出版科研风气日益浓厚。业界一批以编辑和出版为内容的专业性刊物,如《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等分别从理论学术业务指导和资料等方面,对工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积极的研究讨论,为行业高级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总之,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总结和探索,出版行业独特的“政产学研”相结合、多维度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独特的意识形态特性,由政府统筹顶层设计、培养目标服务产业发展,根据出版实践促进专业学研,进一步指导出版产业实践。这种独特的“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推进了编辑出版队伍机构优化和综合素质培养,在当前数字化、国际化、跨界化的背景下,其独特的优势就更加鲜明、突出。

四、形成了一支全面综合的高素质出版队伍

经过70年来的发展,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一支全面综合的高素质出版队伍。

首先,规模实力空前壮大。目前,全国共有出版社585家,从业人员在了万人左右;期刊1万种左右,从业者10万人左右;报纸1800余种,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图书发行网点22万家、各类书店16万家,从业人员70万人;印刷复制企业10万余家,从业人员330万人;全行业直接从业人数在450万左右。这些统计数字尚未包括新型数字出版、网络传播的工作者。

其次,从结构素质来看,全行业树立了人才兴业的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完成,民营出版机构、高科技出版机构、新媒体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发展日新月异,为整个行业带来新鲜血液,推动着行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这支队伍从类别来看,既有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又有系统发行人员、印刷技术人员和版权贸易人员;从成分来看,既有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又有一线采编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生产复制人才;从学历看,从业人员日趋年轻化、高学历化、跨界化,大部分从业人员学历达到本科以上,一些传统出版机构中,研究生学历已超过半数。相比改革开放前,这支队伍的数量规模、质量结构、学历层次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为新时期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智力支持。正是这支庞大而富有活力的队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亿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谱写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伟大篇章。

相比过去,当前人才队伍进一步向综合性、国际化方向提升特征明显。专业高校和专业机构积极拓展国际视野,通过访学、讲学、培训、进修、学术会议等途径,积极开展编辑出版教育与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编辑出版教育的健康发展。例如,由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台湾南华大学管理学院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起并主办的“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已经举办14届,增进了两岸华文出版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由中国、日本、韩国编辑出版组织合作轮流举办的国际出版学术研讨会,已举办近20届,促进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研究。同时,出版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开始逐步从国际学术交流向国际联合培养转变。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先后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佩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聘请美国高校教师定期来校授课,选派青年教师赴美国高校进修学习,促进了专业出版人才的国际化成长。

随着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出版的新形态,我国出版人才数字化、技术化趋势也在加强。国家相关部门在“十三五”时期就确定了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在2018年开始实施,标志着新闻出版领域拉开了基于未来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帷幕。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结合各地实际推出一系列满足数字化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计划,对推动行业數字化转型升级、落实国家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种激励和保障措施的鼓舞和推动下,行业的一大批领军人物和优秀出版管理者、优秀人才纷纷涌现。中国出版政府奖中的优秀出版人物奖(含优秀编辑奖),是政府关于出版人才方面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已连续组织评选4届;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一五”以来组织实施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工程,评选行业各领域最高层次的专家或带头人,包括业务类、经营管理类、学术类、技术科研类等多种专业,迄今已组织评选了5批;中国版协与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评选的韬奋出版奖,是我国出版界个人荣誉最高奖,目前已评选13届,共有197位优秀出版工作者获此殊荣;毕昇奖是印刷界的最高个人奖励,已评选了15届,共179位印刷人先后上榜……此外,在重要的时间节点、特殊的纪念活动,评选特殊表彰奖。如庆祝新中国成周年时,新闻出版总署表彰“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和“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等。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为加快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开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军人才工程和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逐步实施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实施媒体融合千人培养计划,建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库,创新人才评选表彰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进建立首席播音员主持人、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制度……这些制度为行业人才成长提供更多、更广阔的舞台。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承担的新任务,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职业队伍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出版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从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1]范军,李晓晔,王平.新中国新闻出版业70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2]陆本瑞.出版教育研究论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赵玉山.木铎出版智库.中国大学出版发展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研究院,2017.

[5]李建伟.中国编辑出版教育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姬建敏.编辑出版教育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7]叶新.出版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8]方厚枢,魏玉山.中国出版通史9:中华人民共和国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9]张志强,左健.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千年来的中国出版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辛广伟.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职业培训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天津醫科大學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先前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认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