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用于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2020-03-08成娜,雷伟
成 娜,雷 伟
(庆阳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在脑血管畸形中脑动静脉畸形发病率教高,且多见于30岁青壮年[1],脑血管畸形会引起自发性颅内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是神经外科危重疾病。脑血管畸形中占比高的是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预防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重点为早发现和早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较严重,临床救治难度大[2],通过早期开展治疗工作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避免患者发生出血,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3]。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43例作为本次实验主要对象,分析在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应用CT和MR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43例作为本次实验主要对象,所有对象都是主动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具有知情同意权,所有患者经过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介于(27.82±5.68)岁。结论由 2个主任医生共同诊断,确定畸形血管大小、供血动脉来源、部位、供血方法、静脉引流数目。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CT和MR检查,CT扫描参数设定为110kv,200mAs,0.6mm层厚,0.5s/r旋转速率,512×512矩阵,MR检查设定8mm层厚,10mm层间距。阅片由放射科2名经验丰富医生盲法进行,审核后得出结论由另外2名医生进行,详细记录检查畸形血管团供血方法、来源、供血动脉数目、部位、大小、仔细查看引流静脉流向、数目、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分析比较检查结果。计算患者病灶平均体积公式为:长×宽×高×0.52,根据供血血管方式在脑血管造影片上将病灶划分为皮质支或者穿支血管供血、血管供血由大脑前、中、后动脉2个系统或者以上进行。静脉引流类型包括混合引流、深部引流、皮质引流,病灶里面是否有静脉球和发生扭曲扩张的静脉,通过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比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病灶大小,小病灶直径小于3cm,中病灶直径为3~6cm,大病灶直径大于6cm,静脉引流方式,CT和MR图像特征。
2 结果
1)在本研究中,临床表现有7例为头痛,有25例癫痫,有11例局灶性功能缺失,。划分病灶有10例小病灶,有27例中病灶,有6例大病灶,病灶平均直径最大为 (6.63±2.56)cm。单支动脉供血有37例,其中合并小动脉瘤有8例,皮质支有28例,穿支有8例,联合供血有6例。静脉引流中皮质型引流有22例,其中有14例静脉球,有8例球样血栓机化,深部型引流11有例,混合型引流有10例。
2)本次研究中,43例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位于侧脑室有4例,处于深部脑蛋白质有4例,处于脑皮质交界处和皮髓共有32例,位于幕下有3例。CT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表面脑回异常形态,CT值为高、中等、低密度混合。MR畸形血管团在T1WI、T2WI表现为低信号不同程度,主要为点条状、蜿蜒状、蜂窝状、簇状的流空效应,同时引流静脉表现为增粗、迂回。
3 讨论
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存在潜在并发症为脑内出血[4],大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出血,出血由血管病变引起特殊血流动力学每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发生出血机制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等有着密切关系[5],该疾病发病率高,有效预防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出血主要措施为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组成有静脉引流、短路血管团、动脉供血,具体为畸形团位置、大小、形态、分隔,并发血管瘤的形态和位置,供血动脉供血数量、方式、扭曲程度、直径、来源。有相关研究发现,患者畸形血管壁厚度不足更容易发生出血,说明血管壁厚度和出血有着密切关系。在初步筛查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CT检查具有无创性、迅速、准确定位[6],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有相关研究发现,CT检查优点主要为发现病变有密度改变,清晰显示出钙化征象和脑实质,CT检查对脑出血较为敏感,对脑水肿和出血位置能够明确,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把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全貌全部展现出来,很难辨别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时候增加确诊难度。MR和CT比较,基本能够满足临床需求,清晰展示出病变形态、部位,MR能够明确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脑功能区关系和部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仍然存在缺陷,像血管壁血液钙化会产生伪影,无法展示出肿瘤血管动态,盗血具体情况。同时进行MR和CT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在本次研究中,临床表现有7例为头痛,有25例癫痫,有11例局灶性功能缺失。划分病灶有10例小病灶,有27例中病灶,有6例大病灶,病灶平均直径最大为 (6.63±2.56)cm。单支动脉供血有37例,其中合并小动脉瘤有8例,皮质支有28例,穿支有8例,联合供血有6例。静脉引流中皮质型引流有22例,其中有14例静脉球,有8例球样血栓机化,深部型引流11有例,混合型引流有10例。所有脑动静脉畸形位于侧脑室有4例,处于深部脑蛋白质有4例,处于脑皮质交界处和皮髓共有32例,位于幕下有3例。CT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表面脑回异常形态,CT值为高、中等、低密度混合。MR畸形血管团在T1WI、T2WI表现为低信号不同程度,主要为点条状、蜿蜒状、蜂窝状、簇状的流空效应,同时引流静脉表现为增粗、迂回。通过CT和MR检查提高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准确定性和定位,提高诊断效率。
总而言之,在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应用CT和MR的临床效果明显,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运用的优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