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走出销区特色“五优联动”之路
2020-03-08周维亮
2018 年以来,浙江省立足主销区实际,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五优联动”试点为总抓手,积极实施“三链协同”,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以联动为核心,着眼解决“痛点”问题
浙江省长期存在粮食生产与口粮消费、储备与口粮消费匹配度不高的“痛点”问题。生产方面,种粮农民依赖订单奖励,追求产量忽视品质,本地人不吃本地粮现象较为普遍。储备方面,订单不分品种价格,收购储存不分品种品质,造成“新粮入库、陈粮出库、年年亏损”的现象。粮食产业方面,加工企业缺少本地优质粮源支撑,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企业关停倒闭时有发生。
要解决上述问题,核心是联动。只有各个环节联动才能真正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因此浙江实施“五优联动”的方向就是强化各环节的联动,以储备服务产业为切入点,紧抓粮食加工产业引擎,将储备与加工紧密结合,由市场来确定储备品种,用储备调整来引导种植,再从“五优”各环节进行相应的联动,使粮食产业的优质导向形成闭环,达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政府减亏、消费者获益的多赢目标。
二、以储备资源为依托,着手开展多方试点
开展“五优联动”,粮食部门的主要抓手是储备粮与仓储资源,通过改革储备粮轮换机制,盘活储备粮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思路下,经浙江省政府同意,在全省启动16 个“五优联动”试点工作,试点面积11万多亩,产量近5 万吨。省级配套开展破解“五优联动”主要障碍、制定浙江优质粮油公共品牌团体标准、优质晚稻品种耐储性研究、推进粮食低温准低温仓建设、“浙江好粮油”评选等12 项工作。
各试点地区安排一定数量的储备规模用于试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参与试点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由企业选择品种,通过政府储备订单落实到种粮大户,实行规模化连片种植。订单收购结算价格按照优质优价原则确定,也可按照晚稻最低收购价、政府订单奖励补贴和试点企业加价三部分来确定。晚稻收储采取单收单储,应用气调、低温或准低温等技术储存,一年一轮换、均衡出库用于加工企业生产。
三、以效果为导向,着力推动多项创新
在推进“五优联动”试点中,浙江省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政府减亏、消费者获益”的多方共赢作为评价标准。各试点地区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结合实际开展创新,涌现了湖州“空仓”招标、省储备粮公司储备竞标、省粮食集团全产业链运作、家庭农场自产自销和私人订制等多种模式。其中湖州和省储备粮公司模式将是今后浙江推广的主要模式。
湖州模式:主要是将带有一定数量储备指标的国有粮库“空仓”进行招标。稻谷品种由加工企业确定,以订单方式落实到本地种粮大户。稻谷全部由国有粮库先行收储,收购坚持市场化原则,实现优粮优价,同时分仓单收、不串不混。农发行足额提供试点优质稻谷的贷款支持,确保收购资金及时支付。此外邀请中国人保参与,推出优质稻谷价格指数保险,对试点粮食收购入库和销售出库时的市场价差进行一定限额(200 元/吨)的保险,财政承担保费的80%,企业承担20%,减低价格波动风险。
浙江省“五优联动”试点示意图
省储备粮公司模式:以1 万吨省级晚稻储备为试点,以最低收购价+优质加价为起始价方式公开招标。其中优质加价部分的资金由中标加工企业在粮食收购前一次性支付给农户。收购由当地国有收储公司统一组织,单收单储,满仓鉴定合格,转作省级储备粮。加工企业实行计划提货,按中标价支付货款,办理出库提货手续,加工企业凭单提货。试点过程中,通过农业保险减少农民损失,通过设置解约条款保护企业利益,通过政府加企业订单奖励增加农民收入。
从试点情况看,总体上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以湖州市为例,农民增收方面,种植农民增收80~170 元/亩。节约财政支出方面,2019 年节约财政支出近300 万元。企业发展方面,国有粮库提供收储服务,解决粮食企业仓容不足、资金不足的痛点,为企业节省收购资金80%以上,减少仓储成本200 元/吨(按储存8个月计算)。此外,为满足优粮优储需求,国有收储公司积极开展低温储粮技术研究应用,提高优储技术。加工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粮食加工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