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0-03-07滕洪辉任百祥
刘 浩,滕洪辉,任百祥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发展需求,2017年2月至今,教育部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进行的“升级改造”,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1]。在此背景下,各地高校开始了“转型”之路。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最显著的特点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以环境专业为例,主要是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才。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类专业群是吉林省高校20个首批“转型”试点之一。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完成应用转型工作,学院主要从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构建起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望为切实加强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1 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这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契合度不高。地方院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忽视了当地的社会需求,忽视了学生就业需求,过多的模仿借鉴国内外名牌大学,这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办学定位不恰当,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明确,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院校虽然在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因为办学软硬件,场地限制和经费等条件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与211和958院校相比,科研能力不高,同时本该是优势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没有培养出来,这导致缺乏专业特色,就业面窄的问题,也导致了“学生无法就业”与“企业人才不足”的奇怪现象。
(2)教师队伍与基础设置并不完善。各地政策要求只有博士毕业生才能应聘高校的专职任课教师,而这些博士毕业生,缺乏工程经验,这必然导致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素质必然不高;一方面工程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对环境专业的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在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实验设备落后,专业实训场地不足,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不规范,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遇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时不知所措。
(3)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由于通识课学时和学分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导致各校大幅度压缩专业课学时,这使得科学的课体系尤为重要;学生的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设计不严谨,疏于管理,考评流于形式。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
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石,是企业学习阶段的基础[2]。因此,要优化理论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在优化专业教育和强化社会责任担当的基础上,重视通识教育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比如为了更好了解学习的效果,课程的考核不再以试卷为主,而是采用过程化考核为主。
保证对新工科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在借鉴环境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理论课程体系和素质扩展体系,突出实践体系,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加长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和工作强度,以确保 “新工科”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对教学进行梳理与整合,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期望将课程建设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拓展多渠道的教学方法,比如视频教学,微信群探讨问题等,这要能够保证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适当缩短,实践教学的学习时间适当延长,同时,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大学本四年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参考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简化管理流程,力争建立高效监督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的进行工程设计,比如鼓励学生毕业设计和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相结合。
2.2 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拟实行双导师制[3]。学校专业课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企业的责任心强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
(1)校内导师的队伍建设。在公开招聘教师时,优先选拔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具有工程经验的人才,同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积极利用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到实际工程中或继续工程教育。尝试推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到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在业绩考核方面给予倾斜。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出境进修学习。
(2)校外导师的培养和选聘。企业实习导师的选聘条件:工程师及以上职称,责任心强和工程经验丰富;企业授课教师的选聘条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
2.3 教学方法改革
以教学团队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团队为基础单元进行课程建设并承担教学任务改革,教师各展所长,理论基础好的教师讲授理论课,工程经历丰富的教师讲授案例[4]。
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教学实验模拟、翻转课堂、在线开发课程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课堂质量,以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为例,首先把实际的污水治理项目引入到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设计治理方案并相互交流,这就形成了翻转和互动,然后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比较实际处理方案与设计方案的异同,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内容分成不同的类别,用10%-15%的课时,请校外导师或者基地专家进行工程设计、实践规划和新技术的运用等教学活动,比如环境专业的主干课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执教,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讨论实践工程的教学模式已常态化进行。
2.4 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专业主干课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建设相应的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践基地,而且校企双方要签订具有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推进“双进”模式。师生进进车间,企业人员进课堂,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通过合作,使师生的工程理念和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问题;通过合作,使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得以展现,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实力。
工学结合、校企互动。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是基础,完善教学的各环节,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提高[5]。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融合度明显增强。近3年,与企业联合开展合作研究11项,为地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程提供技术支持13项,为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咨询服务25项。
3 展 望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行业人才能力需求,设置能力训练、案例分析、工程实践等课程,着力构建“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组合式课程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位面进行一体化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和评价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培养“有技术、能应用、善创业”的现场工程师的有效路径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结合“环境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到企业运营、生产、研发以及人力资源培养各环节,学生在联合培养期间在企业顶岗工作,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联合培养学生搭建起的校企合作桥梁,企业获得校内环保专家的科研支持。校企合作仅限于一般性参观,难以深入的困境必须打破,学生从事现场工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愿意让学生实践,可以带来效益,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建设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应用型“双师”队伍,提升整体师资队伍实践指导水平。一方面,校内教师通过脱岗培训、顶岗实习、跟随实习等方式弥补校内教师缺乏实践应用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校园讲座、讲课、指导实习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了解企业环保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拓宽师生专业视野,结合专业学习,达到学以致用。
4 结 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健全师资队伍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构建,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普遍好评,为环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对环境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