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0-12-16张俊义
张俊义,王 葶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泵是过程生产中用来输送各种液体介质的通用流体机械,在数量上是仅次于工业电动机的工业机械。泵的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离心泵的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一座中型炼油厂有泵1000台以上,其中离心泵占83%;一座中型石油化工厂有泵2000台以上,其中离心泵占45%[1]。过程工业的规模化和连续性生产对离心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离心泵在长周期运行中,由于负荷、磨损、振动和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离心泵局部工作性能下降,产生隐患和缺陷,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离心泵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技术工人的离心泵岗位职业能力与离心泵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连续平稳运转直接相关。在实际工作中,繁杂多样的离心泵维修技能和经验并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授和学习系统,多是口口相传,自我揣摩,一线机泵维修技术工人的离心泵维修技能掌握程度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应当为改变离心泵维修岗位作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此种现状作出努力和尝试。
1 现状与意义
1.1 离心泵日常维护的内容繁多,技术工人作业技能参差不齐,岗位职业能力亟待提高
离心泵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较多,如流量扬程降低、电流升高、振动增大、泵体异响及密封泄漏等。即便针对于同一故障,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样的。比如密封泄漏,可能是泵与电机对中不良造成的,也可能是轴弯曲的缘故,或者可能是别的其它因素导致的结果。很显然,与其相应的故障处理方法自然也不尽相同。加之离心泵工作场合的复杂性和输送介质的多变性和特殊性,这无疑对企业一线的机泵维修技术工人提出了很高的职业技能要求。当然,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是就离心泵的普遍规律来研究其一般故障及处理方法,虽不能解决离心泵的所有故障,但作为一般性的导则,也有助于具体故障的分析处理。
1.2 离心泵相关校内教学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或浅层次实训水平,进行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学岗直通型教学创新与实践势在必行
离心泵实训教学环节经常被看作是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环节(如作为离心泵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等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实训环节教学作用严重弱化,与企业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学生离心泵维护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自然也难以实现。此外,观念上局限于离心泵相关实训资源建设之初在功能上的不全面考虑,加之在后期教学实践上又缺少对企业真实的离心泵维护工作实际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导致在现有实训资源基础上挖掘的深度不够,从而使得基于离心泵实训资源所开展的实训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功能单一的固定环节,面向狭窄,教学效果一般。
综上,就企业和学校主体双方而言,一方面,企业需要熟练的离心泵维护技术工人,一线技术工人离心泵实用维护职业技能的规范和提高利在长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既然定位于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不能停留在理论或浅实训水平教学层面上,教学要贴近企业工作一线,科学凝练教学内容。
2 教学分析与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其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很难具体到某一特定职业(工种)的要求。因此,离心泵项目应以面向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大类中若干典型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考虑行、企业实际需求,对相关职业标准进行整合,结合实训资源,研究制定实训内容,拓展实训教学内涵,科学指导实训教学工作。通过对离心泵实训教学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使实训教学成果得以实现专业化转变,并由此探索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实训与就业相接轨的实训教学方法。
2.1 紧扣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实训教学内容,优化实训教学过程,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基于职业分类按照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作出的规范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反映了行、企业的用人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能满足行、企业岗位需求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职业标准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则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二者的相互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所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2]。目前,国家积极提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3],实训教学是工学结合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努力体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工作要求。
2.2 依托现有实训资源,深入挖掘实训资源潜能,进一步增强实训教学服务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能力
毕业于本科院校的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其教学思想深受学科中心课程观传统思想束缚,实训教学经常被看作是“瘦身”版本科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实验环节[4],实训教学内涵不足,教学过程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些专业虽然十分重视实训教学,并因此加大了实训教学的比重,但没有从本质上认清工学结合的内涵,实训环节所开设教学项目并未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之实训教学安排上的随意性,不仅不能涵盖本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的相关基础技能、关键技能及发展技能,同时,也会使穿插于实训项目中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连贯性,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阶跃无序。其本质上与理实相互割裂开进行相对独立的间隔式教学并无差别,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探究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的实训教学体系,提升实训技能水平的可持续迁移能力
实训环节沿袭传统教学内容,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其结果必然是所培养人才会严重脱离行、企业实际需求,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也自然变为无效储备。
2.4 进行实训教学的二次开发,开展定制化实训教学研究,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观念上局限于实训资源建设初期功能考虑,以及在后期行动上又未对实训资源进行深入地开发挖掘,从而使得基于该实训资源所开展的实训教学变成了某一专业的某一实训教学项目的固定环节,除此功用,该实训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在已有实训资源基础上,对目前已开设实训项目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足,功能单一,面向狭窄,缺乏推进实训教学改革的后劲。
3 教学实施
3.1 离心泵项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依照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合作,以企业或行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意见为依据,以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为导向,重视能力本位,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工作过程中。离心泵项目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见表1,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离心泵项目课程体系,进行后续课程开发[5]。
表1 离心泵项目职业能力分析
结合上述离心泵项目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离心相关知识和技能,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按离心泵故障类别分任务开展教学。充分挖掘现有离心泵相关实训资源,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结合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需要,针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制作用于辅助教学的微课视频
以机械密封为例,对于离心泵而言,机械密封的测量定位工作是非常重要且贴合企业实际的一项作业内容。就高职学生而言,无论是依靠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使学生立即进行定位作业是几乎不可能的,依靠指导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远远不够,学生需要反复学习和理解,才能最终熟练掌握。此时,微课《机械密封的测量定位》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学生可在课前观看预习、课中观看讨论、课后观看思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有助于学生快速优质的掌握该实训内容。
3.3 强化实践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对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进行考核
开展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形成团队教师特色教学风格,推动实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推行全新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团队教师积极探索使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从教学分析-准备-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教学改革。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考核见表2。
表2 离心泵项目实训教学考核表
续表2
4 结 语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离心泵项目立足职业工作过程重点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在模块化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新教法,设计并实践实训教学新流程,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显著提升。结果表明,上述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后,90%的同学表示有很大收获,50%的同学能够熟练掌握,100%的同学经过多次训练后,能够基本掌握,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