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2020-03-06胡茂从姚振华邹琳玲
胡茂从,姚振华,晋 梅,安 良,邹琳玲
(江汉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英语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塑造学生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随着近年我国化工行业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深入,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的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显得尤其重要。围绕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段爱军等[1]探索了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的现状问题出发,综合课前准备、课上讲授和课后反馈等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条件,对相关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李彩虹等[2]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兴趣、选择阅读内容、学习专业词汇、科技文献翻译技巧、英文摘要写作和图表描述等方面系统性地思考了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胡明刚等[3]从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适应化工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方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
然而,上述改革研究方向主要反映了课程教学的通用规律和方法,考虑更多的是育才重器,而对育人树德考虑的少。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全课程育人提出要求,为我们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从树立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和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1 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4]。具体到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使用生动鲜活的事实案例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他们的文化自信。学生在此前接触的专业学习中,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工包括酸碱制造、石油炼制和精细化工等大多起源于西方国家,乃至近年来兴起的纳米材料等新兴技术前沿,欧美等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化工专业的学生由此容易产生化工属于“舶来品”的概念,对我国在世界化工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缺乏了解。
为此,在化工专业英语的首次课“ChemicalEngineering”[5]讲授化学工程背景及发展历史时,有侧重地介绍中国在世界化学工程发展史上的贡献。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人在酿酒、食醋和酱油酿造以及制盐等早期化工技艺方面所发挥的聪明才智,使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杜康、山西陈醋、海天酱油广告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感。又例如,在“Ammonia”一课中,课文在描述化学渠道利用氨时提及比利时的Solvay Process(索尔维制碱法)。与此相对应,针对该法原料利用率低,成本高,废液、废渣难以处理等不足,在课堂上提示学生思考我国在此领域的开拓者侯德榜先生以及其开发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其中重点讲解他经过逾千次试验,依据离子反应原理生产制造碳酸钠的创新工艺技术。强调侯氏制碱法保留了索尔维制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其缺点,同时使相关原料利用率提高到 96%等技术优势,特别是其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的历史,更是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在“ChemicalEngineering”一课中,介绍化工分支学科时包含有“rare metal”。结合近两年来的中美贸易纷争,特别是2019年上半年国内部分舆论提出用“稀土(rare metal)禁运”来反制美国这一时事热点,对化工专业英语中的这一知识点来展开分析。着重启发学生讨论为何会有这样的舆论产生,并引用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统计数据[6]来说明中国稀土生产的巨大优势。更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一种化工单元操作)”,该理论的发现使得我国在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层面处于世界绝对的领先位置。
通过以上生活化案例和经典成就相结合的教学设计,逐步改变学生固有思维,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在化工早期雏形期还是在现代化工的发展历史中中国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某些领域中国还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2 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推手。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树立和培养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怀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7]。一直以来,大学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教学,既有专门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又有学生部门组织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例如,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不够丰富,教学案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不能透彻领悟,其中渗透的理论内容难以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较难体会到爱国主义等[8]。
根据“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专业课程需要与相关思政课程协同教学,丰富相关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到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训练其语言应用技能、拓宽其国际视野、教会其辨识中外文化精髓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是应有之义[9]。例如,在讲授“Distillation”一节时,介绍蒸馏基本知识前,笔者自然引出我国蒸馏学科开拓者天津大学余国琮教授的相关报道[10]。介绍余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冲破阻力,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为首批归来的学者之一,此后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工程技术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着重向学生讲述他领导攻关精密精馏理论实现重水分离,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的“无论如何要争一口气,不能让外国人卡脖子。”的期望。介绍他领导团队将蒸馏模拟理论与高效蒸馏设备相结合并大量应用于工业实践,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介绍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与学生专业高度紧密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将爱国主义这一概念具体化,贯穿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培养团队精神
图1 化工专业英语团队作业自评/互评表
Fig 1 Evaluation sheet for project team members in Specialized English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class
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他们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团队精神作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在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层面分析,团队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包括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劳动协作的思想”以及“集体主义思想”,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1]。鉴于此,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精神的相关培养就显得必不可少。
化工专业英语属于语言学教学范畴,其中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词汇、语法、翻译等枯燥无味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融入团队协作的概念。为此,教学设计上增加一节专门的“小组ppt展示课”。学生根据个人意愿3~4人成立一个小组并选出一位小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在该次课上就其自选的化工英文文献做ppt展示讲解。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关时间节点,例如文献提交时间、ppt提交时间等,并个别督促各组按时完成,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工作中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为避免吃“大锅饭”现象发生,制定了“化工专业英语团队作业自评/互评表”(图1),每位同学对自身和组内其他成员表现(主要指参与度、努力程度和责任心而非其学习成绩)客观打分。相关表格收集后,计算每位同学获得的总分再取平均分,得到该位同学的得分权重,以此权重乘以该小组的ppt展示分得到他的最终得分。进而让每位同学了解到公平原则在团队精神中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小组ppt展示课”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上的小环节,可以使学生们既从感性层面上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从理性层面上理解了团队精神中的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平分配的原则。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要求授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和要素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到教学环节中去。在课堂上营造生动的思政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等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笔者从树立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和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入手,初步探索了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法及技巧。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既能承担教授知识技能的智育功能,又肩负起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从而做到“术与道”培养相结合,共同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