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0-03-06王进学
王进学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421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是指因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突然出现障碍而导致相应部位供血、供氧不足或缺乏,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该病病情危重,常呈进行性加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甚至危及生命[1]。ACI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认为其主要是由血管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所致,与脂质代谢、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以抗血小板聚集活化、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抗血栓等为治疗ACI的主要方案,旨在阻止粥样硬化的进行性发展。瑞舒伐他汀是他汀类降脂药物中效果较强的一种,还具有抗凝、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2]。有学者提出,随着中医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可将其运用到ACI的治疗中,以期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整体治疗效果[3]。笔者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瑞舒伐他治疗ACI,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临汾市乡宁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8例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2~77岁,平均(57.38±13.71)岁;病程9~45 h,平均(29.30±5.69)h。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9~78岁,平均(54.50±12.68)岁;病程10~44 h,平均(29.59±5.3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ACI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定位病灶;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气虚血瘀夹痰证的诊断标准[5]:头晕目眩,口舌斜,半身不遂,感觉功能障碍,不语或言语謇涩,伴有气短,舌苔有齿痕或白腻,脉细沉;发病时间<24 h;入组前3个月未接受过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脑部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具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者或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近6个月内有大手术史或脑血管意外史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控制血压、营养支持、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若患者呛咳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时,则留置胃管后注入。
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40)口服治疗,每次200 mg,每日1次。治疗1个月。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 g,鸡血藤20 g,川芎15 g,红花15 g,丹参15 g,当归15 g,桃仁15 g,地龙10 g,甘草片6 g,水蛭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或鼻饲。治疗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总分42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血管内皮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5 m L,以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低速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ET)、血栓素2(TXB2);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率进行评估,NIHSS评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NIHSS评分改善率减少≥90%;显效:NIHSS评分改善率减少45%~89%;有效:NIHSS评分改善率减少19%~44%;无效:NIHSS评分改善率减少≤18%。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NHISS评分、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HI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HI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x±s)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6%(29/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O、ET、TXB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XB2、E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O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x±s)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用药1周后出现局部丘疹性荨麻疹,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ACI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粥样硬化、被血栓或栓子堵塞,使其血流突然减少或被阻断,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及坏死,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头痛、眩晕,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等情况,严重者在短时间内即陷入昏迷。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故而逆转硬化斑块、改善血管通畅是治疗ACI的关键[6]。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增加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HMG-Co A)还原酶,减少肝脏合成和储存胆固醇,以降低血脂。通过降低相关细胞因子而抑制或逆转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同时还具有抗凝、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引入中药辅助治疗,对治疗结果具有积极意义[7-8]。中医认为,ACI属于“中风”“眩晕”等范畴,病位在脑,受风、火、痰、瘀等因素影响,多由于患者机体元气亏虚,加之饮食失调,以致血行不畅,脑脉瘀阻,进而突发该病,故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9]。笔者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以黄芪为君药,益气活血,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丹参、水蛭、川芎和鸡血藤均为活血养血良药,以活血行气、化瘀通络、走而不守,具有引经之功,共为臣药;桃仁、红花可散瘀止痛、行气活血,共为使药;地龙功专逐瘀,具有祛瘀生新、通则不痛之功,为佐药;辅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气旺血行、祛瘀化痰、疏通经络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的提取物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抗缺氧、增强免疫功能及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10];川芎所含的生物碱和酚性成分能通过调节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表面活性改善脑血流和微循环[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ACI可有效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共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疗效肯定。研究显示,血管内皮会受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影响,若不能保证充足供血,可导致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直接或间接加剧脑血管病变的发展[12]。NO作为一种舒血管因子,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环磷酸鸟苷含量增高,调节冠状动脉的舒张与收缩,保证脑组织的正常血液灌流。此外,其还能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栓形成,从而发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ET是一种强有力的收缩性因子,可诱导并促使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机体血管重建,但分泌过量的ET会产生反作用,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缺血情况。TXB2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在脑组织缺血或再灌注的情况下,TXA2仅经过30 s的生物半衰期后迅速转化为无活性的TXB2,后者对血小板黏附聚集、血管张力及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XB2、E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O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方案不仅对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疗效,还可改善脑组织缺血程度。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ACI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优化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