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用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临床观察
2020-03-06段丽珍呼亚玲郭万鹏
康 敏,段丽珍,呼亚玲,郭万鹏
(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 太原030032)
三叉神经痛指颜面部三叉神经所在区域的阵发性、电击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多单侧发病,且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式,不仅可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保留神经功能,但因其仍是应激源,所以术后并发症较多[1]。中医特色护理在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观察其用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23~72岁,平均(53.92±6.1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年,平均(8.51±1.63)个月;左侧发病15例,右侧发病17例。研究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22~73岁,平均(53.86±6.1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年,平均(8.50±1.65)个月;左侧发病15例,右侧发病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头痛分类和诊断专家共识》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参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诊断标准[3]。并经肌电图、颅脑CT、MRI及颌面部CT等检查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均为单侧发病,药物治疗3个月及以上效果不佳者;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舌咽神经痛者;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者;合并良性、恶性肿瘤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并发血管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术后实施常规护理。①基础护理:患者术后意识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确保呼吸道通畅,术后24 h内对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进行密切监测。患者意识清醒后定时夹闭导尿管,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预防拔管后并发尿潴留。术后1~2 d内根据患者情况将导尿管拔除,并嘱咐患者适当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②饮食护理:术后24 h后嘱患者用吸管饮用少量温开水,如无明显不适,可适当进食流质饮食。术后48 h后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并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向普通饮食转变。③康复锻炼: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鼓腮、示齿和咧嘴等面肌训练,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口角斜和漏气等症状。连续干预7 d。
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特色护理。①辨证膳食护理: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给予饮食指导,风热者可食用绿豆和苦瓜等凉性食物;风寒者可食用糯米和小米等温性食物;气滞者可食用萝卜等行气食物。②耳穴护理:取耳部神门穴,用6 mm×6 mm胶贴将王不留行籽贴于一侧耳穴上,每日早中晚各按压3 min,以耳部出现酸、麻、胀、痛感觉为佳,3 d后按压对侧耳穴。③穴位按压:取胃俞、足三里、中脘、内关、气海、关元、中极、丝竹空、攒竹、阳白、颊车、翳风和承浆等穴,每日按压2次,每次每个穴位各按压5 min。④穴位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合谷、内庭及阿是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置于穴位上方悬灸,每次灸30~40 min,以穴位局部红晕为佳。连续干预7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的生活满意度。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指数B量表(LSI-B)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4],共包括12个条目,其中11个条目的分值为0~2分,剩余1个条目的分值为0~1分,总分为0~2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三叉神经痛术后患者护理后并发症比较[例(%)]
(2)生活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两组生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三叉神经痛术后患者护理前后生活满意度比较(分,x±s)
4 讨论
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与痛觉感受器的刺激无关,是血管搏动性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导致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引起的脱髓鞘变产生的疼痛[5]。临床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且术后复发率较低,但术中毗邻血管暴露和颅神经功能损伤等易诱发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便秘和麻木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中医将三叉神经痛归于“面痛”“偏头痛”“齿痛”等范畴,与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有关,导致面部经络气血运行障碍。辨证饮食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预防患者术后便秘。中医认为,耳部穴位与躯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换,经全息反射,当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出现疼痛时疼痛信息可传递至耳穴,产生阳性反应,故对特定耳穴进行刺激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6-7]。研究表明,对神门穴进行耳穴埋豆刺激,可调节患者头部气血,预防术后头痛[8]。按压丝竹空、攒竹和阳白等穴,可有效缓解眼周肌群的痉挛,有助于改善面部神经麻痹,预防患者术后面部麻木;按压颊车、翳风和承浆等穴,可改善面部的血液供应,有助于疏通面部堵塞的经络[9];按压胃俞、足三里、中脘和内关等穴,可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按压气海、关元和中极等穴,有助于预防患者术后尿潴留。胡芳等[10]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应用中医护理,治疗组患者行中医辨证饮食、耳穴护理及穴位按压等干预后,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及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艾灸是通过产生的艾热对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激发经气活动,对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11]。研究认为,艾灸的温通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痛,改善其生活质量[12]。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行艾灸干预后,疼痛明显缓解,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用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不仅可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