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鸡春季饲养管理要点

2020-03-05作者闵遥谢秋萍林颖王长康高玉云

广东饲料 2020年5期

◆作者:闵遥 谢秋萍 林颖 王长康 高玉云

◆单位:1.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 温度与通风

鸡舍的保温和通风措施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而调整,防止温差过大导致鸡群感冒。控制育成鸡及蛋鸡鸡舍每日温差小于6℃,每小时小于0.5℃。鸡舍较为理想的温度应控制在15℃~25℃。20℃时产蛋率最佳,低于15℃,温度每降1℃,产蛋率约下降1.5%;高于26℃蛋壳变薄,高于30℃破蛋率明显增加(张争劲等,2012)。鸡舍的理化及生物因素与鸡舍的通风关系密切(江晓明等,2014)。通风对舍内温湿度影响较大,要做好平衡。保证鸡舍内CO2含量不超过0.3%,NH3浓度不超过15μl/L~20μl/L。通常有害气体比空气轻而漂浮于鸡舍上层(高学虎等,2007),鸡舍空气质量前端优于后端,早上7 时许空气最差(李福伟,2018)。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高效通风,一般由内而外,从上到下有序进行(韩道明等,2011)。

生产中尽量利用进舍工作的时间通风换气。加料时及气温高的中午,鸡群走动较多,灰尘较大,可在这些时间段单次多样操作,减少频繁进舍对鸡群的应激(韩道明等,2011)。幕帘开合度及风机开启数量根据实际生产而定。通风模式改变后,进风小窗及幕帘的管理也要跟上,以确保鸡舍前后风速一致,既能将污浊空气彻底排出,又不让贼风冷气直接吹打鸡群等(逯振峰等,2018)。倒寒天气,以换气为主,通风为辅,减少温度的波动;大风或沙尘天气,控制进风量与风速,合理控制小窗、幕帘开合度及数量,防止贼风奇袭、减少粉尘(王金华等,2012a)。

2 湿度

一般鸡舍相对湿度控制在50%左右即可(卢绪峰,2008;李继连等,2002;陈辉等,2014)。极端情况或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湿度会对鸡群造成严重危害。高湿环境会导致鸡群羽毛松乱、精神沉郁,对高低温更敏感、抵抗力减弱,致病后病程加长、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鸡白痢、球虫病等大面积暴发难以根除(刘立新,2013;李继连等,2002);高湿环境能加快病原体繁殖,降低设备使用年限。低湿环境可导致鸡呼吸道上皮组织干裂,减弱皮肤和外露黏膜的防御能力,降低抵抗力,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导致鸡群发生啄羽、啄肛;干燥的环境带菌粉尘过大,空气质量下降(李继连等,2002)。

舍内的水汽主要为排泄物蒸发、呼吸道及皮肤所排出的水分,占舍内总水汽的70%~75%;空气带入及鸡舍内地面、墙壁、饲料、水槽、垫料等所蒸发的水分占25%~30%(李继连等,2002)。要合控制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便,平养地面过湿可适时增加新的垫料。

3 光照

光照时长及强度对鸡的生长发育、生殖系统的成熟及产蛋性能均有很大影响(牛竹叶等,2000)。合理的光照对蛋鸡产蛋量的提高和产蛋周期的延长有极大帮助(潘琦等,2001),保证每天14h~17h 的光照时长。蛋鸡19 周龄起,每日进行13h~14h 的光照,以后每周增加0.5h,当光照时长增加至17h 时,以17h 维持产蛋高峰期。

研究表明,光照强度至少达到10Lx 才能获得较好的产蛋性能(牛竹叶等,2000),光照太强或太弱都会影响产蛋性能。以自然光为光源的养殖户应及时补光;层叠式鸡笼的光照强度要以满足最底层鸡笼为标准(牛竹叶等,2000)。到达蛋鸡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长及强度要稳定不变,切记忽明忽暗,忽长忽短。

4 日粮

蛋鸡的日粮配比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要因地因时制宜。

4.1 能量饲料方面

低温冬季,动物体的维持需要量增加,日粮中能量水平较高,代谢能一般为2800 kcal/kg;而随春季气温回升,代谢能应降至2700 kcal/kg(洪学,2009),目的是防止蛋鸡体重过大而影响产蛋效率。同时,适当增加粗纤维含量,促进肠道蠕动及增加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有利于食物消化和胃肠道的健康,也可增加物理饱感。

4.2 蛋白质饲料方面

蛋鸡产蛋高峰需消耗大量蛋白饲料,要适时适当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含量。19 周龄开始,逐渐增加日粮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水平,以满足体成熟和性成熟的需要,防止蛋鸡开产后脱肛和笼养疲劳症的发生(卢绪峰,2008)。一般当产蛋率每上升10%,蛋白饲料含量提高5%,但总体不超过18.5%(洪学,2009)。

当产蛋率上升时,要提前一周饲喂高蛋白饲料;下降时,也要维持一周再调低,以减慢产蛋率下降的速度(张争劲等,2012)。

4.3 矿物质饲料方面

研究表明,蛋鸡产1 枚蛋约需4g 钙(李京斌等,2014)。钙不足会增加采食,易导致体肥及脂肪肝;钙过量则采食降低,影响产蛋率。若钙严重不足则蛋壳质量变差,严重时母鸡瘫痪,发生笼养蛋鸡疲劳症(李京斌等,2014)。研究表明,日粮钙水平为3.25%~4%时(洪学,2009),蛋壳质量较好,且以碳酸钙盐、磷酸钙盐为好。钙源饲料颗粒大小对蛋壳质量也有明显影响,大颗粒钙质饲料能提高蛋壳强度。可在下午4 时左右给蛋鸡补饲砂砾,消化吸收后刚好满足蛋壳形成时的需要(袁旭红等,2008)。

蛋鸡对磷的需要不是十分迫切,但磷会影响钙的代谢。通常日粮中有效磷的含量在0.35%~0.42%,总磷应控制在0.5%~0.7%,超过生理量会干扰钙从骨骼进入血液,而使蛋壳质量下降;同时,钙磷比也影响钙的吸收,产蛋期日粮钙磷比为(5.5~7)∶1,日粮中的钙磷比过高或过低,对蛋壳质量、产蛋量、蛋重及饲料转化率等均有不良影响(张争劲等,2012)。

4.4 维生素饲料方面

维生素D3参与机体钙磷代谢,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当日粮中维生素D3含量小于500IU/kg时,产蛋量和蛋壳质量显著降低;过量的维生素D3对蛋壳的钙含量和机体内钙质的储存都没有好处。蛋鸡日粮中维生素D3的量一般控制在1000~1500 IU/kg,有利于促进钙磷的吸收,提高蛋壳质量(李京斌等,2014)。

维生素C 能改善蛋壳质量,具有一定抗应激的作用。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鸡体内所合成的维生素C 能满足自身需要,但高温环境无法满足自身需要,必须由饲料中供给。

5 饮水

保证充足而健康的饮水能有效发挥蛋鸡生产性能,每只鸡每天约需200mL 饮水,一天有3个饮水高峰(8 时、12 时、18 时)。12 时是产蛋高峰时间,需水量大,要保证饮水,可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或加倍供应维生素(薛明霞,2008)。产蛋期严禁缺水,缺水会导致临近几天产蛋率急剧下降,且产蛋率的下降在短时间很难恢复。工作人员要定期巡查水线。

6 卫生防疫

春季气温回暖,病菌繁殖加快、昼夜温差大、过冬的鸡体质较弱,因此春季也是鸡病的高发季节,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各区域的卫生消毒工作。

鸡舍必须消毒彻底,空舍消毒时先做卫生,再用2%火碱彻底喷洒消毒,密闭48h。干燥后,用清水冲净,再用抗毒威、威力碘等进行第2 次消毒。干燥后用甲醛、高锰酸钾进行第3 次熏蒸消毒。进生产区要洗澡,换消毒后的工作服和鞋;鸡舍门口要设消毒池,池内消毒液要定期更换;鸡舍人员、用具等要固定,坚持每周两次以上的带鸡消毒,每周一次环境消毒,消毒可用对人畜无害、无刺激的消毒药(张争劲等,2012),带鸡消毒尽量避免对鸡群产生应激。应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药,避免细菌病毒产生抗药性。

7 疾病防治

科学的管理可以降低蛋鸡生病的几率,但是无法杜绝,因此要有科学的疾病防控手段,也要有科学的治疗手段。

7.1 防

科学免疫对鸡群健康十分重要,要按照当地禽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选用高质量疫苗,按规定剂量和操作方法进行免疫。同时,要进行抗体监测,抗体效价过低或参差不齐要适时补免 (卢绪峰,2008),以维持产蛋的稳定(王金华等,2012b)。接种前后3 天,暂停带鸡消毒,在饮水中添加多维,减少应激,确保接种效果。对于疫病的预防,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充足的营养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免疫更是建立在营养基础之上(王金玺,2009)。

一些疾病流行呈季节性,很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在饮水及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春季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和球虫病等较为常见,跟日龄及环境变化有关(李春红等,2010)。

7.2 治

做到科学地诊断,辨证施治,就要加强病例研究,建立快速而高效的诊断方法。研究新发疾病的流行动态及规律,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提供防疫新理论、新技术及新产品(卢绪峰,2008)。

用药要充分了解药物的药理药效、毒副作用及配伍禁忌等。以下几类药物要谨慎使用:磺胺类及硫酸链霉素,会降低蛋鸡血钙水平、产蛋率及蛋品质;呋喃酮、金霉素及四环素等有抑菌作用,但会对蛋鸡造成伤害;氨茶碱有平喘作用,能一定程度治疗呼吸道传染病,但会降低产蛋量,需特别注意;拟胆碱药物(新斯的明、氨甲酰胆碱和巴比妥类),会使产蛋周期异常,薄壳蛋增多;一些抗球虫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可的松等),不当的使用都会影响产蛋率(卢绪峰,2008)。

7.3 产蛋期常见病

蛋鸡高峰期常见病主要包括笼养疲劳症、输卵管脱垂症、卵黄性腹膜炎及产蛋困难等。笼养疲劳症主要发生在高产蛋鸡中,多因饲料中Ca 含量不足导致蛋鸡新陈代谢紊乱等(于志等,2010)。本病通过正确调整日粮配比可以自愈,情况严重的可单独治疗。输卵管脱垂症主要发生在产蛋高峰期的初产鸡及高龄鸡。脱肛要及时处理,避免导致死亡(于志发等,2010)。出现本病要及时调整光照时间,搞好相关疫病预防,定期在日粮中添加1%的补中益气和抗菌消炎的中药,情况较多时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止咬灵或啄肛灵。适当降低老龄鸡日粮中的蛋白水平防止产蛋过大。病鸡及时挑出,被啄或脱肛严重可用0.1%温热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脱出部位助其回腹并倒挂1~2 小时(李中习,2017)。卵黄性腹膜炎多发生于成年经产鸡,可用喹诺酮类药物饮水治疗,连用3-5 天(侯建华,2017),重者直接淘汰,日常可在日粮中添加1%的预防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李中习,2017)。产蛋困难日常防治可在日粮中添加草粉、青绿及根茎类饲料;亦可人为助产,无效时可敲破蛋,清净碎蛋后,用0.1%温热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鸡泄殖腔,防治感染(杨自全等,2008)。

8 后备鸡群

优质后备母鸡具有持久地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能力,鸡群的体型、体重、均匀度、性成熟度直接影响生产性能。荷兰TheoPeters通过对蛋鸡性能和育成期的大数据研究后指出:后备蛋鸡5 周龄末体重和16 周龄均匀度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指标。

蛋鸡育雏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为体重和均匀度。体重过大影响生产,控制体重一般为限饲,生产上从8 周龄开始根据情况限制饲喂量(李京斌等,2014)。均匀度对蛋鸡产蛋高峰影响巨大,均匀度高,鸡群开产后产蛋率增加快,过4-5 周达到产蛋高峰,高峰维持时间长,之后随着月龄的增加而缓慢下降,整个产蛋期高峰突出,产蛋曲线呈现严格的偏态分布(李秀英,2014)。

9 日常管理

9.1 防应激

管理上减小应激做到“四要”,蛋鸡的生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员工的操作、动作要温和;工作人员、工作服、操作顺序、操作时间点(开关灯、加料、收蛋、卫生、清粪等)要固定,少进出鸡舍,确保鸡舍安静(李连连,2018);受到刺激要及时添加维生素、电解质等减轻应激;检修设备要及时。

9.2 开产前期

转群前:动物的饲养要保证最小的刺激与伤害(刘立新,2013),转群要温和,一般至少在开产前三周开始转群,让其有时间熟悉和适应新环境,以及免疫接种、修喙、分群等。上笼过晚,则开产也晚,已开产蛋鸡受到应激会停产,重者导致卵黄性腹膜炎,增加死淘数(李京斌等,2014);过早则因为水料线(槽)不匹配而影响生长。转群的同时进行残次病弱的淘汰。

转群后:进行体重和均匀度的控制,符合要求或稍大于标准体重的鸡群,按照前文光照程序进行光照刺激;体重偏小的鸡应在鸡群产蛋时开始光照刺激,光照时间要过渡性增加,突然让光照时间过长,易引起脱肛。开产前2 周骨骼钙的沉积能力最强,要及时转换产蛋前期料(含钙2%)或产蛋高峰料(含钙3.5%)(李京斌等,2014),换料要有过渡,防止过急引起拉稀(张闯等,2003)。

9.3 产蛋后期

产蛋后期占整个产蛋期近一半的比例,如果管理得当,在500 日龄时产蛋率仍可维持70%以上(房友波,2011)。所以充分利用好产蛋后期这一阶段,发挥好蛋鸡剩余价值。生产上要及时调整饲料营养,加强管理(李京斌等,2014)。适当降低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防止营养过剩造成浪费,也防止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增加日粮中钙和粗纤维的含量,经过产蛋高峰,后期鸡群对钙的吸收能力变差,可将每天每只鸡摄取钙量提高到4.0~4.4g(车凤霞,2014)。鸡群要更加注意防应激,及时淘汰寡产鸡、病弱鸡,防止饲料的浪费,可每周进行一次,通过其羽毛、鸡冠、肉垂、腹部、粪便、肛门等外部特征来判断(车凤霞,2014),产蛋后期蛋壳质量一般,要及时捡蛋而减少损失。

10 小结

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在于集中与统一管理,也正是这一优势让规模养殖企业很容易因小问题而遭受大损失。因此,不仅在管理上要面面俱到,而且从品种、环控、营养到疾病用药等都需要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严格而细致的管理,看似苛刻且短期难见成效,但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意义深远。科学饲养重在养与管,只有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性能,才能让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