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特点及2020 年发展趋势
2020-03-05供稿王丽肖昊胡胜兰蒋宗勇
◆供稿┃王丽 肖昊 胡胜兰 蒋宗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华南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
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
1 2019 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特点、问题
2019 年,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环保禁养等因素叠加影响,全年生猪存出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明显,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国务院连续召开生猪稳产保供电视电话会和恢复生猪生产保障供应会议,出台了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支持新建改扩建猪场、调整“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缩短非洲猪瘟扑杀补助发放时间、增加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开展生猪良种补贴、加大生猪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等方面的17 条扶持政策,明确提出“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好生猪生产”,猪肉国内自给率要达到95%,2020 年底生猪存栏要恢复到2017 年底的80%、达到常年正常水平。2019 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猪饲料产量持续下滑,原料价格小幅调整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猪饲料产量7663.2 万吨,同比下降26.6%,仔猪、母猪、育肥猪饲料分别下降39.2%、24.5%、15.9%。其中,配合饲料6675 万吨,同比下降26.8%;浓缩饲料756 万吨,同比下降22.9%;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33 万吨,同比下降32.7%。从月度情况看,前8个月猪饲料产量持续下滑,8 月份达到512 万吨的最低点,从9月份开始逐步回升。从结构看,猪饲料产量占比由2018 年43.9%下降到33.5%,禽饲料产量占比由2018 年的41.4%上升到50.6%。据测算,全年猪饲料支持生猪出栏量约为3.83 亿头,同比下降43%;支持猪肉产量约为3800 万吨,同比下降35%。
大宗饲料原料出货地价格出现小幅调整。玉米售价每吨平均1873 元,同比上涨2.7%。受需求量大幅减少影响,麸皮和豆粕价格降幅明显,麸皮售价每吨平均1265 元,同比下降15.3%;豆粕(44%)售价每吨平均2891元,同比下降9.3%。从饲料企业购买情况看,全年饲料企业玉米采购量同比增加1.3%,到货价格每吨平均1991 元,同比增加2.2%;麸皮和豆粕采购量同比分别下降14.8%和5.5%,到货价格每吨平均分别为1491 元和3029元,同比分别下降10.6%和7.4%。主要饲料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仔猪配合料和育肥猪配合料每吨平均出厂价格分别为4858 元和2926 元,与2018 年基本持平。
1.2 药物饲料添加剂有序退出,替代产品研发热度提升
2019 年7 月9 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第194 号公告,明确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自2020 年1 月1 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停止生产、进口相应兽药产品;7 月1 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改变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管理方式,改为“兽药字”批准文号,可在商品饲料和养殖过程中使用。12 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246 号公告,废止仅有促生长用途的15个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注销558 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3 个进口兽药注册证书,修订既有促生长又有防治用途、发布保留防治用途的15 个兽药品种,修订预防球虫用途的5 个进口兽药品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织实施了饲用抗生素减量替代项目,对国内外现行饲料和养殖行业抗生素减量技术和替代产品进行综合评估,围绕饲料调制、营养调控、动物健康等重点环节,开展生物发酵饲料加工、无抗饲料配制、精准营养、抗病营养、低蛋白日粮与净能体系等技术研究和集成配套,在部分饲料和养殖企业示范应用,建立并推广养殖业全链条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规程。
为加快药物饲料添加剂替代产品研发上市,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第226 号、第227 号,对新饲料评审制度进行了优化调整,建立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审批咨询服务工作机制,修订饲料添加剂申报材料要求,针对酶制剂、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类别,进一步细化了产品名称、有效组分及含量、生产工艺和制造方法等方面要求,明确可以用国内外权威机构已形成的试验报告、评价报告或文献资料作为判断安全性、有效性的依据。各研究机构和企业相继开展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酶制剂、酸化剂、抗菌肽等替代产品研发,加快产品生产应用试验和新产品申报,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已经接到相关产品申报咨询材料20多份,召开了2 次咨询会。
1.3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系统开展,饲料原料大数据库逐步建立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拟成立全国动物营养研究会,组织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工作。2019 年安排1108 万元专项经费,由中国农业大学、广东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承担,分别针对母猪、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开展14种主要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利用体内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评价不同饲料原料在不同动物上的有效能值和养分消化率,建立全套营养价值参数。
该项目由全国动物营养研究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制定项目实施技术方案,统一样品采集、试验设计、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等方法和标准,统一试验方法、检测方法和预测方程验证,分析检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汇总处理与核查校验后,形成标准化数据纳入饲料原料大数据库。该数据库将面向社会实施数据共享,引导企业使用,将大大有利于饲料行业节本增效。
1.4 生物发酵饲料产业加快发展,新管理方式开始谋划
利用微生物和酶对饲料原料或混合原料进行发酵处理的饲料生物发酵技术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全国从事生物饲料生产的企业数超过1000 家,2019年生物饲料产量比2018 年增长幅度超过50%,产量规模超过百万吨以上,相关产业联盟制定了团体标准17 项,涉及100 多个产品。发酵原料从单一原料逐步向多种原料混合发酵发展,发酵原料、发酵伴侣、发酵浓缩料等产品多样化不断上市,发酵饲料产品在猪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从5%到30%不等,其中以10%居多。
目前,生物发酵饲料产品只要符合所发酵原料全部在饲料原料目录中、发酵菌株属于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的菌种范围、所用的单一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均来源于获证生产企业这3个条件,均为合规产品,可以在饲料生产和养殖中使用。为适应生物发酵饲料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明确提出,未来要针对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和销售实施规范化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发酵菌株来源和安全性、发酵原料合规性、发酵过程代谢产物安全性、有害微生物污染及真菌毒素产生、上市产品合法合规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应管理要求。
1.5 猪场生物安全意识不断强化,全面风险防控得到推广
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病毒传播途径和有效防控措施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所有猪场普遍搞铁桶式、堡垒式养猪,在强设施、勤排查、看好门、管好猪、严消毒、禁泔水等全方位,采取最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国内外研究结果认为非洲猪瘟病毒通过饲料途径传播风险较低,但不排除饲料产品受到病毒污染导致带毒传播可能性。猪场和饲料厂在原料采购、饲料生产、运输、保存等全过程杜绝活病毒污染风险,不采购生物安全风险等级高的原料和饲料产品,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以充分满足机体健康和免疫需求,原料和产品库房做好防护措施、定期环境消毒,饲料加工过程尽可能采用高温制粒工艺,调制温度大于85℃、时间3 分钟以上,饲料运输车辆实施全面彻底消毒处理、专车专运、封闭运输,饲料原料和产品、运输车辆和环境定期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以防万一。
2 2020 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通管制、封村断路,对生猪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流通受限,致使非瘟疫情传播风险降低。但非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丝毫不能放松,各级部门要继续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切实抓好生猪生产恢复工作。随着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全面退出,2020 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发展趋势将是围绕防非复产和禁抗应对,重点关注精准配方、智能养殖、提免营养、减抗替代、生物发酵等方面,加快推进养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1 完善饲料营养价值参数,推进饲料精准配方
全国动物营养研究委员会成立后,将全面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和动物营养需要量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相关研究技术规程,构建并推广使用饲料营养与饲养大数据库平台。相关评定工作和数据库构建运行已经得到农业农村部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有助于建立健全生猪养殖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参数,特别是基于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等重要指标参数和模型建立,为全面推行饲料精准配方和精准配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2.2 推广智能化养殖方式,促进行业节本增效
当前国家出台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中,部分放宽了养殖用地限制,并明确支持新建和改扩建猪场建设养殖环境控制、自动饲喂等设施,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将加快发展。天兆、温氏、扬翔等大型养殖企业已经在大规模投资建设楼房养猪,高度达3-7层现代化猪舍开始出现,为适应新型圈舍需要,养殖企业势必将大力推行使用自动化精准饲喂、智能化环境控制、机械化清粪等设施设备,以降低劳动力投入成本。与此相应,饲料配制智能化、自动上料、自动饲喂等方式也加快推广,大大有利于养殖企业经济核算,最大程度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
2.3 注重机体营养健康,提升动物免疫能力
在非洲猪瘟疫苗推广使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防控非洲猪瘟恢复生猪生产的关键除了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外,采取营养保健措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动物抗病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有效手段。基于营养—微生物—宿主互作,以营养与免疫为核心的猪营养体系得到广泛认可,采取合理的营养方案增强猪的免疫应答水平和对病毒的一般抵抗力,可为防范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和传播提供一种可选的技术措施,在生猪防非复产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2.4 开发新型促生长添加剂,减少抗菌药物使用
“饲料禁抗”规定在2020 年全面生效,“养殖减抗”也逐步推行。随着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全部退出,在饲料和养殖环节抗菌药物替代产品的研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热点。替代产品研发重点集中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多糖寡糖、酸化剂、免疫增强肽等方面,产品功能主要围绕调养机体、健康肠胃、改善吸收、强化营养、增强免疫等方面,作为新型的功能型促生长饲料添加剂上市。
2.5 强化生物发酵技术研发,规范新兴产业发展
饲料生物发酵技术通过对营养大分子预消化、消除抗营养因子、产生有益于宿主的营养代谢物等作用,对于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率,改善动物机体健康,具有明显作用功效。近年来,生物发酵饲料作为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今后产业方向将是围绕发酵产生特定产物或消除特定不利组分等目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利用高效安全合规的生产菌株和酶制剂等,开发出规格定型、指标可控的成型工业饲料产品,或集成配套相应加工饲喂工艺在养殖场直接使用。同时,管理部门也将研究制定出相应管理措施,确保生物发酵饲料产业发展的合规性、安全性。
3 2020 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发展建议
根据生猪营养与饲料领域的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建议在2020 年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3.1 开展饲料营养价值与动物营养需求研究,逐步完善精准营养体系
深入调查分析我国饲料资源存量、利用状况及潜在发掘空间,根据地域、品种、种植气候条件和加工方式不同,采集我国生猪养殖常用的主要饲料原料样品,开展饲料原料化学成分分析和营养价值评定,建立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动态预测模型,不断充实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参数数据库;继续完善我国生猪营养需要量标准体系和动态预测模型。加快建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方式、不同生猪品种的精准营养配方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品系三元母猪养殖模式及营养需要量加快开展基础研究,提升生产性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猪养殖节本增效。
3.2 开展防范非洲猪瘟饲料加工工艺评估,阻断病毒通过饲料传播途径
围绕防范饲料传播非洲猪瘟病毒风险,开展不同温湿度、不同物料形态、不同原料的情况下,饲料加工工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灭活效果评估,研究提出有效防范病毒传播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加工工艺参数,建立科学高效的饲料加工技术体系并加快推广,杜绝非洲猪瘟病毒通过饲料途径传播扩散。
3.3 开展营养免疫技术研发推广,全面提升动物主动抗病能力
研究饲料源性及病原性致病因子和应激反应等因素对动物免疫调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主要营养物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评价分析,构建以养分精准供给和适当免疫调控为基础的提高免疫力营养技术体系,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改善猪免疫能力和机体健康,提升动物对病毒、病原菌以及其他应激因子的主动防御能力,进而在防范非洲猪瘟病毒和减少饲料禁抗的不利影响两方面,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3.4 开展绿色安全促生长添加剂研发,主动应对抗菌药物减量退出计划
深入研究植物提取物、益生菌、益生元、酶制剂、酸化剂、抗菌肽等潜在抗菌药物替代品的促生长作用机理,阐明其在调节动物肠道健康、改善养分代谢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机制,紧紧围绕产品的营养保健功能开发新型促生长添加剂,避免新研发的替代产品是通过直接杀菌或抑菌方式来实现促生长作用,与抗菌药物有效区分开来。加快开展新型替代产品应用效果评价分析,组装集成配套饲养管理技术,建立并推广饲料和养殖全环节综合技术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养殖环节的治疗预防用药,实现全链条抗菌药物减量。
3.5 开展饲料生物发酵技术基础性研究,促进生物饲料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研究建立生物发酵饲料的营养参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标产物或指标可量化检测评估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方法,开展生物发酵菌株和发酵原料的合规性、安全性调查分析,研究建立生物发酵饲料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为实施生物饲料产业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高效安全发酵菌株筛选和菌株组合效果研究,针对特色地源性饲料原料发酵技术工艺研发,开发针对不同养殖规模、不同养殖方式的自动化发酵饲料湿法加工和饲喂技术工艺设备,逐步构建生物发酵饲料产业化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