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浙白术的研究近况
2020-03-05张朝杰杨建宇范竹雯郑绍明柳越冬祝庆明严雪梅陆锦锐张德鸿祝之友
张朝杰 杨建宇,,△ 李 杨,, 范竹雯 郑绍明 柳越冬 祝庆明 严雪梅 陆锦锐 张德鸿 祝之友※
浙白术,主产于浙江而得名,为“浙八味”之一,为菊科植物白术干燥根所致,其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浙白术在书中被列为上品,记载道:“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1]。多用于治疗食少脾虚、水肿腹胀、自汗不止、胎动不安等症。浙白术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属于中医配方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近来,有学者提出浙白术出现了品种混乱,产地变迁等不良现状,影响浙白术的合理应用。为此,本文对浙白术的历史沿革、采集炮制、品鉴方式、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让读者对浙白术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以期望为浙白术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1 浙白术的历史沿革
浙白术来源于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其与杭白菊、温郁金、延胡索、玄参、白芍、浙贝母、笕麦冬一起被称作“浙八味”[2]。浙白术最先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后来历代医书均有记载并不断将其功能发展完善。东汉时期,浙白术已被广泛应用,据考证[3]张仲景使用的中药配方中所含白术已有29种,《金匮要略》有19方,《伤寒论》所含10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涓子鬼遗方》写道汤沃皮肤烂坏[4]。这是浙白术应用于外科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浙白术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明确提出了有美容的功效[5]。宋代医书对浙白术有较多的记载,其主要功效为健脾益气[6]。明清时期对浙白术的记载更加全面,明清的医学专著对前代关于浙白术的论著进行了总结,使其配伍应用更加系统全面,《药鉴》记载与黄连同服,可去脾胃热湿;与干姜同服,可去脾胃寒湿[7]。此外,清代医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浙白术的性状、药理作用、配伍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8]。当代,浙白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方剂中,或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其多与其他药材配伍为中药煎剂,或制成丸剂,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药用量极大。有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研究[9]中应用了香砂养胃胶囊,而香砂养胃胶囊中即使用了浙白术,浙白术归于脾经和胃经,具有补脾益气之良效,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胃肠道消化不良中的积极作用,更突出了浙白术的药用价值。
2 浙白术采集、炮制、品鉴方式及产地变迁近况
浙白术属于一种传统浙产道地药材,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其中浙江省的白术以品质好质量优而闻名全国。根据有关调查发现[10],如今市场上药用的浙白术多为栽培产品,以浙江省磐安县和天台县的浙白术品质最优产量最大。最近几年,除了浙产道地浙白术外,也出现了新的产区,然而新产区的品质如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目前,人工种植的浙白术通常在4月上旬播种,时间过早容易受到晚霜冻害,时间过迟温度太高出苗容易生长不良。苗高5~7 cm时可按株距6 cm定苗,从播种到收获药材通常需要2年时间。浙白术耐寒,喜凉爽,怕湿热,土壤要求有一定的潮湿度,适宜种植在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砂质壤土中。浙白术的栽培模式有直播以及育苗移栽两种,主要以育苗移栽为主。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11],从浙白术的内在质量及产量综合考察来看,霜降至立冬时节,田间白术的基部叶色泛黄或褐色时,是浙白术的最佳收集期,并且当下国内已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生长技术标准。
关于浙白术的炮制方式,炮制品有生浙白术、土炒浙白术、以及麸炒白术[12]。浙白术生用其功效主要为消肿利水,燥湿健脾,主要治疗水肿、风湿痹痛、痰饮等。经土炒后,借助土气可以增强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食少脾虚,泄泻便溏等。经麦麸炒后,能缓和其燥性,亦有增强健脾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失和、运化失调、食少胀满、体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在品质鉴定上,有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研究人员对浙白术进行理化鉴定[13],在锥形瓶中放入浙白术的粉末2 g,加入乙醚20 ml,然后摇匀,过滤,取滤液10 ml待其挥干,加入10%香草醛硫酸溶液,呈现出紫色。又取1滴滤液,滴在滤纸上,待其挥干,加入1%香草醛硫酸溶液,这时呈现出桃红色。另外,把浙白术的新鲜断面放在紫外光灯下,呈现出粉黄色荧光。与传统道地产区的浙白术相比,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药材质量明显偏低,且种植情况存在混杂,其主要的混淆品有菊三七、芍药根头以及朝鲜土白术[14]。这些药材在植物外形上可以看出区别,但入药部分区别较小,所以极易混淆。此外,不同的地理环境、栽培方法、炮制方法等因素对浙白术的质量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对浙白术进行品质鉴定,只依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式,已经很难综合评估药材品质。如何满足科研及市场的需求,建立一套完善的高品质的鉴别方式及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道地药材专指生长于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且具有产量大品质优,效果显著,持久稳定等特点的药材[15]。道地药材在国内常用的中药里所占比例达到40%,浙白术是闻名全国的浙产道地药材,具有十分悠久的药用历史,然而最近几年其产区出现了较大变迁,主要因素有:①人为肆意引种导致品种不纯。②浙白术在中医临床治疗上具有显著疗效,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原产地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因而出现了新产地。
3 浙白术的药理作用及应用效果
对于浙白术的药理作用,众多医家有不同的说法,存在一些争议。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湿痹”;唐代《新修本草》中讲到:“苦酒浸之,治面黑”;明清时期《本草从新》关于浙白术描述道:“温和中,甘补脾,苦燥湿”[16,17],可见不同的中医学者对浙白术的药用功效有不用的看法,也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浙白术的功效才提高了它的药用价值。
如今浙白术多用于中医方剂中,通常是复方煎剂及丸剂,浙白术与其制剂主要应用于肠胃疾病,如补中益气丸、香砂养胃胶囊、四君子丸等。还有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问题,如小儿喜食片、保儿宁糖浆等。此外,也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逍遥颗粒、白带片等。浙白术作为补脾益气的关键药物,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多用于复方,一些效果显著,流传久远的传统方剂,如健脾良方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补气要方四君子汤等,浙白术在其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在中药研发上,还有散剂、片剂、口服液等多种类型的中成药。据统计[18],在199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一共收入中药成方275种,其中浙白术所在方剂达到37种。到了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入的浙白术方剂增加至51种。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浙白术成为高频度中药配方,在全国常用中药材中居于首位。据统计[19],目前含浙白术的方剂已达543种,超过人参、党参、黄芪等同类常用药材。
浙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此外还有谷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以及果糖、维生素A、多糖等物质。相关研究表明[20],浙白术的药理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抗衰老作用。有关实验表明[21],浙白术能有效提高小白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②调节免疫作用。浙白术可有效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③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22],白术内酯是抗肿瘤抗炎的有效成分,将其应用于肿瘤患者,其身体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④抗凝血作用。研究表明[23],浙白术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抗凝血作用。⑤浙白术还有调节胃肠道,促进消化吸收,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等功能。在慢性肠胃炎的临床研究中[24],在西医常用的口服消炎药加静脉滴注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固本益肠片,结果显示,内含浙白术的固本益肠片在治疗中效果十分显著,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浙白术在方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讲求“辨证施治”,药材的配伍讲求君臣佐使,因此,进入方剂的每一味药材都有其应有的作用,上述研究表明,浙白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胃肠道疾病。在探究安胎白术汤的安胎作用中研究发现[25],安胎白术汤在妊娠腹痛的治疗中效果显著,相比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安胎白术汤的成分有浙白术、陈橘皮、厚朴、甘草、芍药等,浙白术是其主要药材,列于首位,占很大比重,此方主要是发挥浙白术所含脂溶性成分的安胎作用。有相关实验表明[26],浙白术的提取液对实验小鼠离体子宫的收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与胎动不安的治疗效果相符,因此浙白术具有一定的保胎作用。
4 结语
本文对浙白术的历史沿革、采集炮制及产地变迁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重点分析了浙白术的药理作用,且简单列出了品鉴系统有待完善,场地出现变迁等问题,旨在汇集浙白术的药用价值,分析浙白术当前的状况,希望能引起有关医学人员的重视,面对当下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浙白术高质高效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提高疾病治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