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足三里”为主穴穴位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医案3则*

2020-03-05

光明中医 2020年19期
关键词:皮下乙肝抗病毒

季 盛

1 肝郁脾虚证案

患者余某某,女性,30岁,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程10年,否认家族遗传史。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近2年于上海治疗后改使用干扰素治疗,抗病毒效果一般。HBV-DNA:阴性Hbsag(稀释500倍)6351.85 IU/ml,anti-Hbsag:0 mIU。Hbeag:阴性。患者自诉平素因工作压力大,多思,易操劳,素感乏力,多汗;夜寐差,睡时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偶感眩晕心悸不适;两胁疼痛,月事不规律,先后无定期,经色淡红,量多;胃纳一般,小便可,大便不成形,质黏;无明显气味,每日1行;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初诊:患者四诊合参,属胁痛病,证属肝郁脾虚证,概因平素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肝气不疏,郁结于内。复因思虑过多,久思多虑伤脾,肝强脾弱;治拟疏肝健脾。初诊在患者继续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创穴位埋线治疗。初诊选取双侧“足三里”为主穴,扶正补虚。辅以肝脏募穴“肝俞”疏肝理气。患者无不适,无皮下硬肿、结节,无发热。埋线治疗2周一次,治疗1个月后复诊。

二诊:一诊经治后患者感周身乏力、胁痛症状好转,汗出症状稍减,心悸不适症状不明显。考虑患者夜寐欠安,月经不调,先后不定期等症状,治宜健脾安神,疏肝理气。在取用“足三里”“肝俞”基础上复取双侧“三阴交”健脾补血安神。埋线治疗后患者无发热、皮下红肿等不适。埋线治疗2周一次,治疗1个月后复诊。

三诊:治疗后,患者复诊时自诉感心悸、乏力、不寐等诸症状皆有改善。心悸、气虚、眩晕、乏力不明显。乏力多汗较前有较大改善。大便成形,质量正常,每日1行。本月月经时间规律,质量正常。考虑症状较前均有很大改善,遂复取双侧“足三里”“肝俞”“三阴交”治疗1个月。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HBV-DNA:(-),Hbsag:0 IU/ml,anti-Hbsag:144.37 mIU,Hbeag:阴性。

2 肝胆湿热证案

患者姚某某,男性,40岁。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程30余年。其父以及其兄皆有乙肝病史。DNA转阴,乙肝两对半示:小三阳,目前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但表面抗原滴度水平一直比较高。Hbsag(稀释500倍)3002.28 IU/ml,Hbeag阴性。患者因饮食偏好辛辣,近几年来自感口苦、口腻,不欲饮食,小便深黄,大便黏滞,平素自感乏力,入睡困难。望诊:双目巩膜黄染。皮肤黏膜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初诊:患者四诊合参,属黄疸病,证属肝胆湿热证。患者口味偏好辛辣,长久以往辛辣酿成湿热,素有肝疾,肝脏郁而不疏,脾为湿困,肝强犯胃,治拟清热利湿。初诊于患者继续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基础上使用无创穴位埋线治疗,初诊仍选用双侧“足三里”扶正健脾补虚,辅以肝脏之募穴“肝俞”疏肝行气治疗。埋线治疗后患者无发热、皮下红肿等不适。埋线治疗2周一次,治疗1个月后复诊。

二诊:一诊治疗1月后,胃纳改善,口苦口腻症状稍有,尿色淡黄,大便较黏滞。考虑患者症状以身黄、目黄、尿黄、口苦、口腻等湿热症状为主。二诊取“丰隆”“太冲”“三阴交”“曲池”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治疗。埋线治疗后患者无发热、皮下红肿等不适。埋线2周一次,治疗1个月后复诊。

三诊:经治疗后患者口苦口腻、乏力症状消失,纳食尚香,夜眠安,小便尿色正常,大便性状正常。复取双侧“足三里”“肝俞”“太冲”“三阴交”“丰隆”埋线治疗1个月。治疗疗程结束后查HBV-DNA阴性,Hbsag(稀释500倍):1317.1 IU/ml,anti-Hbsag:0 mIU,Hbeag阴性。

3 肝肾阴虚证案

患者汪某某,男性,40岁。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程十余年。否认家族遗传史。目前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病毒指标未见明显改善。HBV-DNA:4.58×105,Hbsag(稀释500倍):5541 IU/ml,anti-Hbsag:0 mIU,Hbeag:阴性。患者自发病以来一直感胁部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口干欲饮,失眠多梦,甚者一夜睡2~3 h,时有腰酸乏力。大便偏干,小便可。舌红少苔,脉细数。

初诊:患者四诊合参属胁痛病,证属肝肾阴虚证。患者有乙肝病史十余年,病程较长,肝肾不足,胁络失养,胁痛隐隐,口干舌燥,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腰酸乏力,失眠多梦,治拟滋补肝肾。在继续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无创穴位埋线治疗。初诊选取双侧“足三里”为主穴,扶正补虚,驱邪外出。辅以选取肝之募穴“肝俞”疏肝行气。埋线后患者无不适,无发热,无皮下结节、红肿等,埋线治疗2周一次。治疗1个月后复诊。

二诊: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自感睡眠质量转好,睡眠时间可达6~7 h。口干口渴不甚。在继续取用双侧“足三里”“肝俞”的基础上加用双侧“三阴交”“照海”“肾俞”,以达到滋补肝肾的作用。患者治疗后无发热、皮下结节等不适。嘱其继续治疗1个月后复诊。

三诊:治疗1个月后患者复诊,两胁疼痛减少,腰酸症状消失,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口干口渴症状不明显。复选取“足三里”“肝俞”“三阴交”“照海”、“肾俞”作为埋线选取的穴位,治疗1个月。后复查HBV-DNA:(-),Hbsag:3139.780 IU/ml,anti-Hbsag:0 mIU,Hbeag:(+)。

按:我国是乙肝大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其病性复杂多变并且病情迁延难愈。关于乙肝病毒感染易导致慢性化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大致与患者对于病毒的免疫耐受,难以识别体内病毒祛邪外出以及使用药物逐渐产生的耐药性有关。中医学中没有慢性乙肝肝炎的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积聚”“鼓胀” 等病证范畴[1]。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常多涉及脾肾两脏。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为难以驱邪外出,彻底清除病毒,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且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易产生乙肝病毒的变异以及产生耐药性,还易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针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较弱,病毒在体内不能彻底清除,感染持续存在,组织损伤迁延不愈,使得肝组织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些优势。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本案例中3位患者病程都很长,尽管使用抗病毒药物,但抗病毒效果均不明显,一直处于慢乙肝迁移期。患者一直处于乙肝大三阳或小三阳的慢性迁移阶段,这对于慢乙肝患者在经济以及心理生理上都有着不小的的负担。目前除了使用核苷类药物或者干扰素抗病毒、对应的保肝药物的应用外,还有一类治疗叫做免疫治疗。目的在于通过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起到扶助正气,帮助机体有效识别乙肝病毒,驱邪外出,缓解肝脏炎症以及纤维化的过程。目前西医用于免疫调节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胸腺肽、Th细胞因子IL-2、IL-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GSF)、HBSAg疫苗、DNA疫苗和DC疫苗等。这些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都有一些调节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2]。而中医针灸具有扶正祛邪、双向调节免疫的作用。穴位埋线是针灸的改良和延伸[3]。穴位埋藏法是一种穴位长效刺激疗法。它的针刺效应主要产生于针具和埋藏物品两个方面。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当人体功能失调时,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在防治疾病时又是针灸、埋藏等刺激点。通过穴位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谐,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4,5]。埋线法就是将医用可吸收羊肠线埋入体内,羊肠线是异种组织蛋白,羊肠线埋植入体内,犹如异体组织移植,其中的抗原组织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破坏、软化、分解液化,使之变为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对穴位产生的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甚至出现全身性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反应。促进病灶部位血管丛增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激发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器官,使之活动趋于平衡[6,7]。本病案通过中医针灸原理使用穴位埋线以“足三里”为主穴进行穴位埋线以起到辅助患者正气,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中医针灸是一种双向调节、良性调节的治疗。足三里作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是公认的免疫和强壮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可健运脾胃、调补五脏、调和气血。且相关研究证明足三里对脏腑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8]。人们常说的“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足三里保健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土中之土,且为三焦之气所生处,故为强壮要穴,《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认为“此穴治病万端,有白术之强,有桂附之热,有参茸之功,有硝黄之力”。其保健作用通过对后天之本的补养作用来实现[9]。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诸虚不足等凡属后天之本不足者,皆以本穴为主穴之一[10]。辅以肝经、脾经穴位肝俞、三阴交等共奏培元固本、补益不足之功。通过上述这3例医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以“足三里”为主穴的无创穴位埋线治疗,在症状和病毒指标上均得到明显改善。分别出现了乙肝表面抗原数值的下降、转阴;抗体的转阳;e抗原的下降以及HBV-DNA的下降甚至转阴。且有效、明显地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胁痛、乏力、失眠、腰酸、便秘等长期困扰的不适症状。在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未出现发热、皮下红肿、硬结等不良反应以及不适症状,证明以“足三里”为主穴的无创穴位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迁移期在病毒复制、抗体增长及相关症状改善上均有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不良作用小,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中能起到良性以及双向调节作用。且穴位埋线对穴位刺激时间较普通针灸长,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强,值得在社区治疗慢性病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皮下乙肝抗病毒
乙肝知多少?——带您走出乙肝误区!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