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对不同年龄肌性斜颈患儿的影响

2020-03-05卢雪华陈志伟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胸锁

卢雪华,陈志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 南宁530021;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00)

小儿肌性斜颈一般为先天性斜颈,俗称“歪脖病”,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部向一侧偏斜的疾病。先天性肌性斜颈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增加、骨骼肌肉生长发育,会逐渐形成明显畸形。西医治疗该病较为局限,中医小儿推拿手法有独特优势。本研究采用中医小儿推拿手法治疗100例1岁以下不同年龄段的肌性斜颈患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小儿推拿科门诊收治的100例肌性斜颈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分为1—12个月组(甲组)和12—36个月组(乙组),每组50例。甲组平均年龄(5.34±3.57)个月;病程1~3 个月

23例,3~6个月21例,6个月以上6例;病变部位:左侧27例,右侧23例;颈部轻度歪斜(颈部向一侧歪斜角度≤15°)19例,中度歪斜(歪斜角度15°~30°)23例,重度歪斜(歪斜角度>30°)8 例。乙组平均年龄(16.24±6.28)个月;病程1~3 个月22 例,3~6 个月23例,6个月以上5例;病变部位:左侧26例,右侧24例;颈部轻度歪斜18例,中度歪斜23例,重度歪斜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推拿学》中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1];年龄≤12个月;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颈部皮肤破溃者;颈椎发育不良、颈椎结核、颈椎自发性半脱位、眼肌异常、听力障碍引起的斜颈者。

2 治疗方法

3组患儿均采用小儿推拿手法对症治疗,并予以康复训练及日常照护。每次20 min,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间歇3 d后继续第2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月。

2.1 小儿推拿手法 ①理筋揉拿桥弓法。理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在小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肿硬处或条索状处施以理筋三指揉法,按揉3~5 min,每分钟60次;拿捏桥弓:拇指与食指、中指对称用力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肿硬或条索状处5~7次,每分钟60次。②牵伸法:一手扶住患侧肩部,轻微用力下压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上方,轻轻将头部推向健侧,反复操作7~10次。③被动转头活动法:双手托拿患儿头部向上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反复操作7~10次。重复理筋揉拿桥弓法后结束治疗。

2.2 推拿手法辨证治疗 若患儿肩部明显畸形,加点按肩井、肩髃、天宗等穴,每穴5~10次,以活血通络改善局部畸形;若患儿上肢活动障碍,加点按肩髎、肩髃、臂臑、天宗、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每穴5~10次,并施以揉、拿、一指禅推等治疗2~3 min,以加强患肢血供,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活动的恢复。

2.3 康复训练 每次推拿手法结束后,患儿可行主动或被动转头及歪头牵伸康复训练10 min。

2.4 日常照护 ①睡姿矫正:患儿仰卧位,去掉枕头,头部摆正,面朝上;轻柔地将头推向健侧,以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打开且以较为放松、舒适为度;朝患侧上方抬起患儿下巴,并用大小合适的沙袋固定头顶和肩膀。②抱姿矫正:患儿未满6个月,应多横抱、少竖抱。晚上进行睡姿矫正,保证至少2 h,其余时间保持仰卧位,头部摆正状态;白天多进行抱姿纠正,每次持续20~30 min。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2]进行评定。治愈:头部保持中立位,畸形纠正,肿块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好转:斜颈明显改善,肿块明显减小,患侧颈部活动略有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甲组治愈率(92%)明显高于乙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中国小儿肌性斜颈发病率为1%~2%,以先天性为主,多发于出生两周至一个月的小儿。本病可归于中医“筋伤”范畴,其主要由于难产损伤胎儿颈部,致局部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瘀血结聚经筋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肌性斜颈的病理机制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被结缔组织代替。小儿肌性斜颈发病表现为头颈部偏向一侧,影响患儿头颈部自由活动,给患儿成长过程造成一定影响。推拿被证实可以治愈小儿肌性斜颈,并在大量临床试验中获得良好疗效。力度适中的揉、按、弹、拨等手法,能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使局部组织发热,温度升高,患侧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颈部肌肉呈松弛状态,有助于患儿颈部肿块的吸收,被动的运动使短缩的患侧胸锁乳突肌恢复正常,进而改善颈部活动功能[3]。马红旗[4]研究发现,小儿肌性斜颈患儿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绝大多数患儿治疗1~3个月可痊愈。若治疗不及时,则影响患侧颜面部发育。一般认为,3岁以上肌性斜颈患儿因治疗不及时导致的面部畸形难以完全恢复,而手术治疗本病创伤大,易留下永久性伤痕[5]。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乙组患儿(P<0.05),与上述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确切,早期治疗效果优于晚期,能显著改善患儿颈部歪斜和颈部活动受限症状,且安全、有效。目前已被患儿及其家长接受。但临床治疗中需注意操作手法、治疗时间及疗程。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胸锁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