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2020-03-05李介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上肢中风康复训练

李介珍

(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50)

中风是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常见病,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肩痛、手肿痛、皮温升高及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1-2]。临床将肩手综合征分为3期,Ⅰ期多表现为肩痛及手水肿,Ⅱ期、Ⅲ期表现为关节强直、肌肉萎缩等。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但单一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的微针疗法,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有利于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笔者采用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17±14.15)岁;平均病程(51.39±13.41)d;脑出血6例,脑梗死35例。治疗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59±14.68)岁;平均病程(50.51±12.81)d;脑出血11例,脑梗死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诊断标准[4],经影像学证实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处于脑梗死或脑出血恢复期;年龄40~80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神经、肌肉、骨骼病变者;由脑肿瘤和脑外伤引起的类似症状者;有意识障碍或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心、肺、肝、肾等其他严重性疾病者;有严重原发病或精神疾病者;肢体障碍由丘脑病变、风湿免疫系统及卒中前明显神经肌肉病变导致者;对眼针疗法不能耐受者。

1.5 剔除标准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治疗期间运用其他疗法治疗者;数据不全影响疗效评定者;患者自愿退出或失访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处理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一般处理即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讲解和教育,以安抚患者情绪,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康复训练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指导患者肢体摆放,避免患肢腕部掌屈。②使用肩吊带:患者活动时用吊带固定颈部,减轻肩关节负荷。③主动被动训练:仰卧位时,嘱患者进行Bobath握手、上肢前屈抬举运动;坐位时,利用滑板、木板等训练上肢屈伸和手的抓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早期鼓励患者行主动运动或由健手帮助下的助动训练。④压迫性手指向心性缠绕法:用直径为1~2 mm 的棉线绳,由远端向近端依次缠绕患者手指、手掌及腕关节以上部位。康复训练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操作,每次30 min,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取穴:主穴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气虚不运、血虚水停者加心区;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者加脾区;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者加肾区。眼针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75%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后,用安迪牌0.25 mm×13 mm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在距眶内缘2 mm 处的相应穴区平刺,不使用行针手法,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接受康复治疗,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有无不适。若有刺痛难耐或其他不适,立即将针取出。因眼睛周围血运丰富,故应缓慢出针,出针后立即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3 min,防止出现血肿。10 d为1个疗程,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处疼痛程度[6],0 分表示无疼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Fugl-Meyer上肢评分评估患肢运动功能[7],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疗效标准参考文献[8]拟定。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肌肉萎缩甚至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VAS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ugl-Meyer上肢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1 3.63±1.09 1.15±0.41△▲ 18.12±6.41 32.68±8.67△▲对照组 41 3.61±1.16 2.10±0.73△ 16.49±4.49 28.49±8.65△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偏枯”“痹证”范畴,认为此病以肝肾亏虚、气血衰少为本,痰、湿、瘀结聚筋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两种假说:①自主神经中枢受损,血管运动和皮肤腺分泌紊乱,肢体关节正常功能活动受限[9];②患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血管痉挛,局部组织营养障碍[10]。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根据五轮八廓及后天八卦理论独创的一种微针疗法,针刺眼周穴位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11]。眼针疗法具有取穴精少、针小刺浅、操作简便、见效迅速等特点,止痛效果较好。研究表明,眼针可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改善神经功能[12]。康复疗法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病情加重,但康复训练时会产生疼痛,眼针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扩大肩关节的活动度,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且可与康复训练的疗效相叠加,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将眼针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并与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比较,结果发现,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缓解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可见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是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上肢中风康复训练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