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药物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
2020-03-05邓平平施永海林向阳徐嘉波严银龙刘永士
邓平平,施永海*,林向阳,徐嘉波,严银龙,刘永士,蒋 飞
(1.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 200433;2.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13;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13)
水母是一种胶质状低等无脊椎浮游动物,双叉薮枝虫水母(ObeliagenicutataLinnaeus)属于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水螅纲(Class Hydrozoa)、软水母目(Leptothecata)、钟螅水母科(Campanulariidae)、薮枝螅属(Obelia),是我国沿海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小型水螅水母,随温度、盐度和饵料的波动在不同的季节出现丰度差异[1-2]。双叉薮枝虫水母可以在盐度6~15、温度16~34℃水体中存活,其碟状体由水螅体分裂时直径只有0.18~0.20 mm[3],成熟后直径可达35 mm以上,平均寿命可达3~4个月。在杭州湾地区利用天然半咸水培育舌鱼叚虎鱼(Glossogobiussgiuris)苗种过程中,发现适宜温度、盐度、饵料等条件能促使双叉薮枝虫水母生长繁殖,特别是投喂丰年虫阶段,容易导致水母扩增和暴发。双叉薮枝虫水母暴发增殖,一方面直接毒害和摄杀舌鱼叚虎鱼幼苗,另一方面又与鱼苗展开了索饵竞争,因此生产上必须对双叉薮枝虫水母进行抑制杀灭。目前,国内外对水母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水母和淡水水母的分类[4-6]、胚胎发育[7-8]、生态因子对生长的影响[9]以及暴发机理[10-11]等方面,但如何抑制室内育苗水体中水母的暴发还未见报道。为研究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次氯酸钠在常用渔药使用浓度范围附近对水母抑制杀灭效果,研究分别进行了不同浓度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次氯酸钠对双叉薮枝虫水母作用致死试验,统计了见效较快、便于观察的3 h和24 h时成活率数据,以期为苗种培育时有效抑制水母繁殖生长发挥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受试双叉薮枝虫水母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培育舌鱼叚虎鱼幼苗过程中所出现的小型水母,水母直径大小为4.82~5.66 mm,运动节奏正常、收缩舒展。
1.2 试验药物(表1)
表1 试验药物规格成分
1.3 试验条件
试验基础用水为杭州湾半咸水,温度(28.8±0.7)℃,盐度(7.4±0.7),DO>5.0 mg/L。
1.4 试验方法
将挑选好的水母放入池中暂养24 h,暂养及试验期间禁止投喂饵料。按药物对水产养殖品种安全浓度范围附近设置浓度梯度进行预试验,如果常用渔药泼洒浓度范围不能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有致死效果,再扩大药物浓度范围,最终确定正式试验初始药物浓度梯度(表2,表中各组药物浓度为按照有效成分折算后配制)。用杭州湾半咸水作为试验基础用水,配制相应药物浓度于1 L烧杯中,定容1 L。每种药物设置9个梯度,每个梯度设置3个平行,并设置3个空白对照组。高锰酸钾和硫酸铜组用精确度为0.001 g分析天平称量所需药物后溶于各梯度组中;次氯酸钠溶液组用1 000 mL Eppdoff 移液器按设置浓度移取添加。药物在水中充分混匀后,挑选受试水母随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组逐组放入,每组投放10只受试水母,放入后马上计时。死亡以受试水母完全停止收缩,刺激30 s内水母无任何反应为准。
试验进行24 h,前2 h内每30 min记录1次成活率,2 h后每1 h记录1次成活率。根据育苗生产操作特点,将各浓度药物作用3 h和24 h后平均成活率作为试验统计指标(在育苗生产过程中,药物作用3 h和24 h便于大规模吸污换水操作,且浓度也可选择),以药物浓度为横轴、相应平均成活率为纵轴绘制折线图能够显示各药物浓度作用3 h和24 h后水母的成活情况。
表2 试验药物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锰酸钾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
高锰酸钾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泼洒剂量为2~3 mg/L。从图1可以看出,当高锰酸钾浓度为2 mg/L时,3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80.0%,24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40.0%;当高锰酸钾浓度为2.9 mg/L时,3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43.3%,24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0%。试验发现停止收缩的双叉薮枝虫水母在无添加高锰酸钾适温海水中又能恢复收缩,当浓度过高时水体呈暗红色,观察效果不佳。
2.2 硫酸铜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
硫酸铜常用于防治寄生虫疾病,泼洒剂量为0.5~0.7 mg/L。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硫酸铜浓度为0.3 mg/L时,3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100%,24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56.7%;当硫酸铜浓度为0.6 mg/L时,3 h水母平均成活率约为63.3%,24 h水母平均成活率为0%。试验发现,在无添加硫酸铜适温海水中停止收缩的水母90%以上不再具有收缩功能,这可能与硫酸铜的收敛特性有关。
2.3 次氯酸钠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
氯制剂有效氯生产上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泼洒剂量为1~2 mg/L,经多次次氯酸钠预试验,发现在此范围内无法抑制水母活动能力。但生产上发现,氯制剂对双叉薮枝虫水母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故增加了次氯酸钠的浓度。从图3可以看出,当次氯酸钠浓度为260 mg/L(有效氯含量为13.5 mg/L)时作用水母3 h,成活率仍然有93.3%,而当次氯酸钠浓度为104 mg/L(有效氯含量为5.4 mg/L)时作用水母24 h,成活率迅速降为36.7%。因此在使用次氯酸钠杀灭双叉薮枝虫水母时,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尽量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不要低于24 h。
2.4 在合适药物浓度下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变化
综合比较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次氯酸钠对水母成活率的影响以及各药物特性,当育苗水体泼洒硫酸铜终浓度为0.6 mg/L时且作用24 h效果最佳,即能达到杀死双叉薮枝虫水母目的。在0.6 mg/L硫酸铜浓度作用24 h过程中,2 h时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为70%,4 h为56.7%,10 h为23.3%,24 h为0%,前4 h双叉薮枝虫水母死亡率较大(图4所示)。
3 讨论
3.1 高锰酸钾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评价
高锰酸钾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是一种常用广谱消毒剂,主要用于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类疾病防治以及工具、设施的消毒[12],在水母抑制杀灭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高锰酸钾常用于全池泼洒剂量为2~3 mg/L[13-14],该浓度范围内作用24 h后对水母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舌鱼叚虎鱼苗没有影响。但试验发现停止收缩的水母在自然海水中又能恢复收缩,而育苗过程中需大量换水,容易让“假死”的水母恢复生机,难以抑制水母的暴发。同时,当育苗水体中高锰酸钾浓度超过1.4 mg/L时水体呈暗红色,会妨碍观察判断育苗水体的透明度和投饵情况。
3.2 硫酸铜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评价
硫酸铜能与蛋白质结合,具有较强的抗病原体作用[15],常被用于防治鱼类、虾类和蟹类寄生虫病,其常用泼洒剂量为0.5~0.7 mg/L[16-17]。目前,硫酸铜还未应用于水母暴发的防治,本试验发现在0.3~0.6 mg/L剂量范围泼洒硫酸铜对水母有较好抑制杀灭效果,且绝大部分受抑制的水母在自然海水中不能恢复舒展收缩,这可能与硫酸铜收敛特性有关。经过本实验验证,育苗水体泼洒0.3~0.6 mg/L硫酸铜对舌鱼叚虎鱼苗无影响,生长正常。生产上,育苗水体泼洒硫酸铜终浓度0.6 mg/L并作用24 h后结合池底吸污操作,能够有效抑制去除水母,但使用硫酸铜过程中勿用金属容器盛装,且使用后要及时增氧[18]。
3.3 次氯酸钠溶液对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的影响评价
次氯酸钠中的有效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但有效氯受温度、pH值、光照等水质指标和储存条件影响较大[19]。目前次氯酸钠还未应用于育苗水体水母暴发防治,试验发现按照有效氯常用泼洒剂量1~2 mg/L作用于水母,24 h后水母活力仍不受影响,不断扩大水体有效氯含量,直至次氯酸钠达到104 mg/L(有效氯含量为5.4 mg/L)作用24 h后部分水母才会暂停生命活动,而换水后水母易恢复收缩“起死回生”,而此时次氯酸钠浓度却严重影响舌鱼叚虎鱼的存活。但次氯酸钠在生产中可以应用于生产工具消毒,防止细菌交叉感染,或者对育苗用水提前消毒,防止早期水母污染。在渔业生产上,漂白粉、强氯精等常用氯制剂的有效氯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挥发,使用时难以把握其准确浓度;同时漂白粉和强氯精在水中不易快速溶解,易残留附着于池壁,使用大苏打降解也不能精准把控,容易发生严重养殖品种的养殖事故,不建议常用氯制剂用于育苗水体抑杀水母。
本试验结果是在水质比较好、有机物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获得的。在实际生产中,各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被水体有机成分降解,特别是育苗水体有机物含量更加丰富,使用药物时需提高药物浓度,如用高锰酸钾杀灭水母时其浓度需要提高[20],因此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小水体试验以确认其对养殖对象无影响,方可使用。
致谢:本研究受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fjscq01,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十分感谢施永海研究员对本项目的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