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突围
2020-03-05荣蓉章蔓菁
文/本刊记者 荣蓉 章蔓菁
寻找市场空间、提升价值链层次以及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成为纺织服装企业的重点突围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作为典型的外向型产业,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一度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其后,受益于防疫物资出口的带动,以及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市场需求的改善,国内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回暖,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已开始从疫情初期的冲击中恢复。然而,面对全球第二波疫情的暴发,叠加国际经贸形势的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摆在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前的挑战依然严峻。如何渡过短期波动,同时为中长期的发展积蓄力量?就此,记者对数家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寻找市场空间、提升价值链层次,以及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企业的重点突围方向。
寻求市场空间
今年以来,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面临一定压力。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78.3亿美元,同比下降10.3%;纺织品出口1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3.7%,但该增长主要受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的拉动,而纺织纱线、纺织织物的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仍位于负区间(见图1)。
图1 纺织品与服装出口呈现分化
尽管如此,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自始至终都未放弃国际市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按照上海某纺织服装企业销售负责人许小明(化名)的话说,“国际市场一旦放弃,就很难再拿回来了”。该企业80%的订单来自国外客户,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外客户的销售情况一度很不理想。对此,企业一方面与客户保持沟通,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谋划新市场的开拓。“基于对未来市场形势的研判,我们拟将市场拓展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许小明表示。
除了对市场重心进行调整外,灵活调整业务范围、吸引海外订单回流,也是企业积极布局的重要方向。在疫情暴发的高峰期,面对外部纺织服装常规消费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一些企业依托已有的技术和设备基础,快速转产口罩等防疫物资,最大程度地稳住现金流;而后,随着外部需求的复苏,不少企业开始抓住国内率先复工复产所带来的机遇,积极承接相关周边国家的纺织订单回流,推动业绩逐步改善。海关总署统计快讯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当月出口金额为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6.8%,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态势。
在不放弃国际市场阵地的基础上,国内市场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开始由负转正,9月份当月同比增幅继续扩大,达到8.3%。在不少企业看来,国内市场的潜力为纺织服装企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健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健盛集团”)是一家全球化的大型针织运动服饰制造商,为众多国际品牌提供代工服务。疫情暴发以来,该集团对国内市场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对于大型纺织外贸出口企业而言,基本盘仍是外贸出口业务,但寻求新的增长空间也很有必要。实施国内外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会显著改善企业的业务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健盛集团下属健盛之家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勰表示。
无独有偶,主营袜子生产的诸暨天新针纺有限公司(下称“天新针纺”)也将目光瞄向了国内市场。该公司所处的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拥有庞大的袜子产业集群,当地袜子年产量占全球袜业的三分之一。面对疫情冲击,天新针纺果断将重心从国际市场转向了国内市场。天新针纺副总经理吕鲜杏告诉记者,“我们原来主做外贸订单,但疫情使出口业务遭到耽搁。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挖掘力度,以争取后续发展的主动权”。疫情暴发以来,天新针纺快速对外销业务与内销业务的占比做出调整,目前,外销与内销的占比已从原先的8∶2调整为5∶5,未来内销业务占比还将进一步扩大。虽然现阶段外部需求已有所回暖,但包括天新针纺在内的一些企业认为,未来如果周边相关国家的疫情得到控制,带动生产逐步恢复,则目前流入国内的的订单可能会发生部分转移,而且国际经贸大环境也仍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因此,将业务重心放到不确定因素更少、潜力可期的国内市场,应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提升价值链层次
尽管国内市场潜力可期,但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想要在短期内切换赛道并非易事。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很多纺织服装外贸企业的传统优势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根据国际品牌商的订单进行代工生产,并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因而对研发设计、品牌推广较少涉足。而在国内市场,企业如果继续从事单一的代工业务,难度会显著加大。一些中小规模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表示,相较于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缺少与国内品牌的合作基础和足够的行业知名度,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对接到合适的国内品牌客户;即使能找到品牌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润空间也相当有限。与此同时,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倒逼企业加快打造自主品牌。疫情暴发以来,电商平台、线上直播成为带货风口,不少企业尝试通过线上渠道来切入国内市场。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有的直播销售实为“叫好不叫座”,高销售量的背后往往是高退货率,实际转化率低于预期。对此,蒋勰指出,“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在线上渠道的布局上已经比较充分,但光有渠道并不够,现在线上渠道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要想脱颖而出,企业需要沉下心打造品牌、构筑特色”。
对习惯于生产制造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而言,打造自主品牌无疑是亟需补上的一课。以服装为例。相较于成熟的国际一线品牌和一部分快速崛起的国内品牌,纺织服装外贸企业作为后来者,对于自主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尚处于起步期。“不少企业缺少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识。而缺少品牌效应的支撑,扎堆国内市场的结果,就是演变为价格战。”吕鲜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品牌缺失的危害。为走出低价、同质化竞争的怪圈,同时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疫情暴发以来,天新针纺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目前正在筹备打造面向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并与相关研发设计团队展开洽谈,以期把握消费者审美需求、功能需求不断提升所带来的机遇。
在蒋勰看来,要想打造自主品牌,一方面需要企业在前端做好品牌运营,以此吸引高黏性的粉丝群体;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在后端做好研发设计,准确抓住市场需求的热点。“如果只是将外贸代工的思维照搬到国内,沿用原来的设计而不做针对性的款式研发,难免会忽略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蒋勰说。为抓住国内市场的运动消费热潮,健盛集团推出了自主运动服饰品牌,并组建了全新的设计团队,针对亚洲人的身形特点和国内消费者对运动服饰的穿着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款式设计。“在新一轮国内消费升级进程中,纺织服装企业是否具备原创设计能力,将是打造品牌区分度,进而决定国内市场开拓成败的分水岭。”蒋勰说。
而从中长期来看,即便是面向国际市场,延伸价值链也势在必行。近年来,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关税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陆续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纺织产业由此迅速崛起。虽因产能有限、上游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原因,东南亚目前尚难以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完全的承接,但潜在的挑战不容小觑。从美国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进口情况来看,越南近年来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攀升(见图2)。在欧盟市场,随着《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于2020年8月1日生效,越南服装向欧盟出口的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外,疫情暴发以来,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关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脱钩的杂音加大。诸多因素影响之下,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图2 越南对美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份额不断攀升
面对诸多挑战,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普遍认为,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性不会改变,但继续在全球价值链上中低端位置谋求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加快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市场恰好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发力点。相较于直接在国际市场与国际一线品牌正面竞争,先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做好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是更为现实的路径。“既能将外贸业务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应用到国内市场,又能以国内市场的转型升级带动外贸业务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将是企业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中南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朱琦表示。
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技术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对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科技同样是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在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面向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技术创新都是纺织服装企业打造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
在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让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得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不少企业表示,面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近年来企业在国内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上不断加速,以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未来,将持续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比重,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智能制造升级是那些留在国内、尚未外迁的纺织企业所必经的过程。”朱琦说。“我国已从人口红利时代走向工程师红利时代,不论是纺织服装企业,还是其他制造行业,都会逐步走向智能化和机器人化,区别在于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而在面向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对于亟需适应新赛道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而言,智能制造的价值不仅在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更在于从供给端来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模式。随着国内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特点更加鲜明,需求迭代速度显著加快。相较于传统外贸订单的“大批量、标准化”,国内市场订单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特色更明显。在此背景下,打造以柔性生产为特色的智能化生产线,已成为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相较于外贸业务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模式,以‘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馈’为特点的柔性生产,更适合国内市场的特点,更能满足消费升级下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也更有利于避免库存积压。”蒋勰说。
对于长期主攻国内市场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柔性生产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依托长年对所在细分行业消费者数据的积累,以及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设备上的布局,一些企业在柔性生产上已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在西装的制版上,柔性化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基于前端所采集的身形数据,企业得以在标准化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的选择。”蒋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相比之下,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柔性生产上的布局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将规模化的生产线改造为柔性化智能生产线,需要企业投入高额资金,并进行组织架构、内部管理上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面向一线市场的经验和消费者有关数据的积累,一些企业对通过柔性生产线改造产生收益仍抱有疑虑。
“要想真正做到柔性生产,数据才是核心。数据驱动会使消费端和生产端之间的反馈速度进一步加快,可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朱琦分析道。今年9月,阿里推出首个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打出“按需定制,100件起订,最快7天交付”的口号:在需求端,通过打通淘宝天猫的零售大数据,实现对流行趋势的预测;在供给端,借助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柔性生产,最终实现小批量按需定制、短周期快速反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认为,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以数据驱动产业全链路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所系。纺织服装行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与重要的支撑力量,而犀牛智造工厂的实践,则在为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树立新典范、开拓新场景、丰富新途径。
“在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的挑战各有不同,谁能更快反应,谁就能率先突围。”朱琦指出,“数据本身是一项轻资产,对习惯重资产运营的传统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而言,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数字赋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