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0-03-04王必闩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王必闩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平稳落地,生根发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立足方法论,让认识更客观;聚焦特定性,让理解更准确;追求可信度,让结论更真实;注重逻辑链,让历史更鲜活;增强使命感,让教学更入心”等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4。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与落实显得尤为重要。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尝试围绕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运用一定策略对本课内容逐一进行解读,以期对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启迪。

一、立足方法论 让认识更客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1]4这里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第一,“罗斯福新政”能否避免?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其中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加剧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失败。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至于怎么变,当时的美国政府面临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保存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也就是新政。由此得出罗斯福新政是当时美国面临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等综合因素的产物,无法避免,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如何客观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客观理解,必须借助唯物史观。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走向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罗斯福通过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避免了法西斯势力上台。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资本主义时期。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展开的,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也就客观存在,无法逃避。换言之,罗斯福新政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与不足。由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本质,也有利于“唯物史观”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二、聚焦特定性 让理解更准确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5就本课而言,教材提及微观层面的“时空观念”主要有:第一,时间:1932、1933、1935、1939、1940年等;第二,空间:美国、“胡佛村”、田纳西水库等。宏观层面的“时空观念”主要有:第一,时间:20世纪30年代前后;第二,空间:德国、资本主义国家、全世界以及教材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由此,教学中不妨通过若干小问题的追问与阐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很多,为何首先从整顿金融开始?这一点看似偶然,实则必然。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一句话,这场经济危机首先从金融行业开始。于此,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宣誓就职,3月6日就宣布全国银行休业整顿一天。这就体现出与胡佛政府的措施明显不同。不难理解,银行破产将直接影响到诸多工矿企业能否顺利贷款开工,能否有效缓解经济危机,能否稳定社会秩序。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这样广大民众才会继续将钱存入银行,从而有助于金融秩序稳定,于是市场就会稳定,整个社会才会安定。这样看来,整顿财政金融便成为新政的突破口与有力抓手,可谓别无选择,实为关键一招。总之,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点线面结合的时空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局部与整体,并对相关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聚焦特定历史场景,更加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

三、追求可信度 让结论更真实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1]5为此,列举一例加以阐释。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这样一段材料: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懷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2]690

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罗斯福新政的思路受到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启发,从而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那么,其真实情况到底如何?通过进一步查阅《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发现紧跟这段文字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2]690

从这段材料来看,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认为苏联经济模式不值得仿效。如果仅仅根据前一段文字就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思路受到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启发,从而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就明显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不符合历史学科求真务实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前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史料,学会辨析,去伪存真,尤其要看一些治学严谨的学术专著,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会更加真实可信。于此较真逻辑严谨,“史料实证”素养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生根。

四、注重逻辑链 让历史更鲜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1]5本课教材“历史纵横”栏目提及,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内一边是食不果腹,失业、贫困,急需救助,一边是政府组织销毁大量的农产品。为什么政府不把这些剩余的农产品无偿分给有需要的民众?如何理解类似这样的“倒牛奶”现象?

这种现象对认知水平与所学内容受限的高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矛盾与困惑。作为教师,应该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首先,牛奶和棉花等农产品作为商品,其根本价值就是为所有者带来盈利。同时都是有保质期,由于美国经济萧条,人们购买不起牛奶和棉花,因此保质期一过就需要大批量的销毁。其次,将牛奶赠送给穷人其实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一般来说,生产牛奶的奶农大多聚居在一个地区,那么这一地区的人基本不需要牛奶,只有在距离这个地区足够远的地方才会需要牛奶。这样一来,就要考虑到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不仅如此,还有牛奶包装成本和运输成本。在经济萧条时期,这样的成本无疑是雪上加霜,与其冒此风险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把牛奶、棉花等就地销毁,仍不失为一种趋利避害行为。罗斯福新政中出现的倒牛奶行为,在当时特定的经济背景下,确是一种合理的举动。“倒牛奶”及其同类事件不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而是一种市场自发的调节行为[3]。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特有联系,借助相关知识,对学生易混淆、难理解的概念加以合理的解释,从而将“历史解释”素养落到实处。

五、增强使命感 让教学更入心

“家国情怀是學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5据此,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准确理解应该是立足国家民族自强,放眼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再结合本课,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全人类走到了一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此时是坐以待毙,选择法西斯的集权统治,还是另辟蹊径,寻找人类发展新路径?尽管经济大萧条动摇了美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身患残疾的罗斯福总统却挺身而出勇敢面对这场危机,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所作所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美国,也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人民提供了渡过难关的契机与解决方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选取罗斯福其人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那么一个鲜活可爱富有使命担当的罗斯福总统形象就会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会恰如其分地拓展“家国情怀”素养的深刻内涵及普适价值,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备受感染与触动,从而增强使命感,激发内驱力。由此,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也就有了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学科核心素养的平稳落地,生根发芽,并非无从下手。它需要教师认真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找准课标与教学之间的最佳对接点。诚然,本文只是围绕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尝试性地进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期盼对一线历史教师有所启发,便于操作。其实,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统一为整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切忌人为割裂,但就某一块具体教学内容而言,也应有所侧重,无须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谢璇娟.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J].中学历史教学,2007(4-5):7.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