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认真搞好素质教育

2020-03-04任玉岭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任玉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北京 10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表述为我们传递了一个重大的信息:素质教育不但要实施,而且还要坚持和发展。这不仅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何为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回答“素质”是什么,但对素质的理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喊了20多年而并未能显著凑效的原因所在。

人的素质应是一个含义十分深刻的概念。《词海》对素质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可以说,人的素质应该包括人的生存能力、劳动技能、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处事水平、道德情操、健康体魄、家国情怀、心理秉性、礼仪规范、爱好习惯等。而素质教育,就应该是以此为目标的教育,也就是学校对“学生该怎样做人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学生由懂事少到懂事多,由能力低到能力高,由想做人到会做人,由思维弱到思维强的成长过程”[2],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文化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的养成过程。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背景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教育的内外部因素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相当严重的局面。[3]素质教育最早是针对教育过份重视分数、过分重视升学,“为分数而教”“为应试而教”的现象提出的。但不等于素质教育就不要分数和应试,为分数和应试而教的各种书本知识同素质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应是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过度重视分数、重视应试,而忽视对人综合素质的教育,与我们新课程注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不相符的,背离了教育的大方向,淡化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我国的教育事业本来是足够重视素质教育的,而且是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远至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仅8年的校史就能在国家危亡时培养出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70名院士。近至解放后的前一个30年,由各类学校按照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的要求培养的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新中国7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挑起了大梁,作出了巨大贡献。只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乱局,和改革开放后“苍蝇蚊子”的侵入,金钱至上、腐败猖獗、拉关系、走后门,买官卖官的滋生蔓延,严重波及和影响了教育的本来属性,滋生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扭曲了教育方向,异化了教育秩序,导致了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与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应试教育”“分数教育”占领了整个教育阵地。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与根本。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3]。既要摆好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又要使素质教育渗透于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人才决定今天,人才更决定未来。国与国之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正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所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4]所以,强国之路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

清朝后期,对教育的放任自流和国人素质的下降,造成了官府的贪腐成风,百姓的逆来顺受,使得偌大一个中国在敌人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陷入了被帝国主义瓜分的险境。

20世纪初,中国有了像毛泽东、周恩来一样的一大批有志青年,或走进国内学府,或出国学习深造,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这才有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有了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才有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才为中国富起来奠定了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来,特别是通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和消费大国。归根结底是教育提升了国民的素质,并培育了一大批能够支撑方方面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工匠。

世界上的万物都要新陈代谢,我们的事业巩固、发展和传递也是要一代一代更迭的。为了保证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并使共和国的红色不发生改变,且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必须得狠抓素质教育,要在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内涵的前提下,搞好教育改革,真正使教育成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抓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搞好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也是必由之路。

四、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一)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

找问题,是为了搞好改革,而不是否定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的社会治理曝出的问题,就折射出我们的教育不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表明社会管理出了毛病,培养人的教育有了问题。青少年近视率高达80%以上,学生身体亚健康比较严重,不堪学业压力而导致心理疾病的比例居高不下,名牌高校的学生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教育已偏离了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使命和育人的正确方向。

我们常说:“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育育人目标的扭曲和素质教育的偏离,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教育管理,还有的来自社会环境。来自学校的有课程设置不妥、教材编制过繁、学生作业过重、对学生的奖惩导向、教学的资源与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与配备等问题;来自教育管理的有教育资源配置不正义不公平、评定考核的方向偏离核心、学校领导的选拔与安置、教师的薪酬与待遇、教师的继续教育政策、升学考试的藩篱和政策导向等问题;来自社会的有用人导向、山头关系、腐败滋生、宣传舆论、特权现象。找到这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先行一步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由国家作出顶层设计,更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社会的气正风清同学校的素质教育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要搞好素质教育必须有社会大环境的同步推进,必须有政策和舆论配合。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先行一步。一是提升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真正做到使素质教育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强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重有关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分量和内容。三是强化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要对一些教材删繁就简,减轻学生学习和作业负担。四是加强各科老师对素质教育的担当,使素质教育渗透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与课堂。五是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社会实践,在扩大学生知识半径的同时,努力提高升学生的社会实践半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三)推进素质教育要加强实践教育

习近平总主席曾讲:“我们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5]这句话言简意赅,却意涵深远。无字之书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著名论断和关于人的全民发展理论的价值目标,到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都是在强调现代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青年学生要提升素质就要接触社会实践,尤其是站到人民的立场。一个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具有对人民真挚和全面的爱。为此,我们一定要强化社会实践教育,除了必要的演算、背诵、抄写外,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周末观光、假日旅游、农村劳动、工厂实践、野外考察、军事训练、观看展览馆、采风摄影、书法绘画、弹拉演唱、设计制作、会议恳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锤炼出更优异的品德、情操、能力与才干。

(四)推进素质教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搞好素质教育还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要教育学生爱国爱党、志存高远、珍惜时光、自立自强、诚信为人、勇于担当,特别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思想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6],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落实到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担当起了教育强国的真正使命和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与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的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为凸显,搞好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强国的需要!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