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朝国怀州河内东王贺玉泉院故修公大讲师摩诃衍论宗主来源之铭》再考

2020-03-04牛永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乘玉泉拓片

牛永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朝国怀州河内东王贺玉泉院故修公大讲师摩诃衍论宗主来源之铭》(以下简称《修公来源铭》),平首,砂石质,碑身上部及下部风化严重。高89.4厘米,宽49.3厘米,厚14厘米。草书,碑题1列,正文共19列,落款3列。此碑原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东王贺玉泉院,现存于东王贺村汤王庙。《修公来源铭》未被明清时期的《怀庆府志》《河内县志》中的金石部分收录,玉泉院也未收录于祠庙部分。其专录中州金石的《中州金石考》《中州金石记》《中州金石目》等也未著录此碑。收录金石最为广博的《攈古录》也未收录此碑。1915年前后,顾燮光在豫北访古寻碑[1],多有发现[2]401,427,467,其著作《河朔新碑目》《河朔金石目》《河朔金石待访目》《河朔访古随笔》《河朔访古新录》亦未收录此碑。博爱刘长庚先生首先对此碑铭进行了研究,其文《〈修公大讲师摩诃衍论宗主来源之铭〉考析》发表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以下简称《焦作师专学报》)2017年第4期[3]。不过刘先生对碑文中的“壬辰破汴”“大乘山”等一些问题还存在疑惑,碑文释读也有讹误以及句读不宜之处!由于此碑对研究金元时期怀州移民以及佛教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笔者据此碑拓片,试对刘先生公布的碑文进行校正,就其尚未释读的碑文进行解读,同时对碑文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焦作师专学报》刊登的碑文及其校正(1)刘长庚先生所录碑文中 “()”内为疑似“碑文”,经比对,确实无误者,括号省略。

大朝国怀州河内东王贺玉泉院故修公大讲师摩诃衍论宗主来源之铭

夫水道无形,□□雁之则宗也。诸法非相,遇□气之则旨也。如风吹水,水自无心,尽生纹理。《长阿含经》云:“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皇乎哉!此道示与人,造□禄□。□(玉)□(泉)□(院)□(宗)□(主),乃乾州奉天人也,姓樊氏,肇自一十岁出家,礼崇胜寺。讲经□(从)僧赵祖然为师,日诵法华经。□□本□,聪敏内秀,外若□(衲)存。诸童行相称别□□,意何如,而绝□(无)口(一),亦□而惟视足耳。然公见大称赏,乃从之曰:□(其)□(成)□(才)于晚景矣。至一十五岁,每日焚香,洒扫院事,无求而自役。众叹:受之劫,业绩日德,自□□□。廿二岁□□□□□

□□□。庚辰,凤翔府授具之戒,由是讲游岁席乎圣教,贯乎心目,光生慧田,断痴妄根。廿五岁,受道公□□□□。未几,秦川烽火,迁关东,止之邓。不久而作意大乘宗教,□□远推而非无此□也。嗟乎!□(故)缘未熟而弗应□(也),北之大乘山□□(护国)禅寺。值壬辰破汴飘零,一钵远游河朔,岁庚子方之怀地,受妙乐寺见请,寺僧请法开演。□□□□□□□

□□塔□,增益讲筵,道供者日无遐迩,营献□五□□□一□足安,不但诸有祚□导,□□□□

□□□□□□□,壬寅上巳毕矣,皆通大夏北小补哉。乙巳秋,疏请任王贺玉泉院,□治□不乱。□□□□□□□□辍侣士和莫如景□也。前后一十六载,室无颓毁,胜劣林新。度落发者有之,方□□□□□□□改元,夏六月具行装,思归故里。奈缁素哀留不舍。遂□□□止笑曰:吾朽□秦川,□□□□□□。□年夏五月十有八日,稍微疾。谓众曰:“吾自出家将至今日,侍奉敝家乡□浅矣,我戚□□□□□□□寺。尔辈后生可畏,慎无懈怠,各各努力。”言讫,伏枕而□性。大众哀泣,□(声)绝擗地。□岁□□□□能□□,树倒无影。昔张僧伽身归泗上,死留长安荐福,故首□褚荐若□□□。别岁,□□□□□□,此三者同一真实。惟师之赞补其后,寿六十有三,传四十二门弟子,事之以礼,葬之以礼,□□□□□□□□□。孝小师文济诣温城,请予作纪,刻诸金石。庶几,□□□忘□流焉,□□□□文苑□□□□□□。于是,采摭其实,术之岁月,作採下录之耳。中统□年秋八月廿有□日。(磨泐)。□□□□□

记。

落发门人:文深、文济、文汴、文海、文清、文冲。传法门人:惠苑、道进、德利、崇钵、善悟。

□阳塗刻

现将以上碑文中存在的问题校补如下:

(1)□(玉)□(泉)□(院)□(宗)□(主)

核对拓片,“□(宗)□(主)”应释读为“僧讳修”。与下句“乃乾州奉天人也,姓樊氏”对应。所以,此句断句应为“玉泉院。僧讳修”。即,碑铭主人姓樊名修,与碑题“修公”呼应。

(2)礼崇胜寺。讲经□(从)僧赵祖然为师

核对拓片,“从”字应为“论”字。该句应断句为“礼崇胜寺讲经论僧赵祖然为师”。

(3)外若□(衲)存

核对拓片,“(衲)存”应为“讷木”。此句“外若讷木”,对应的是前句“聪敏内秀”。即,外表看起来不善言谈, 实际内心很聪明、有才华。

(4)而绝□(无)口(一)言,亦□而惟视足耳

核对拓片,“无”字应为“不”字。此后,核对拓片,即“言”“二”,此句应断句为“而绝不口言二□,而惟视足耳”。意思是,樊修不说二话,只用眼睛观察就足够了。

(5)□(其)□(成)□(才)于晚景矣

核对拓片,“景”字应为“成”字。“于”字前的碑文无法识别,此句应释读为“□□□于晚成矣”。叙述的是樊修大器晚成。

(6)业绩日德,自□□□廿二岁

核对拓片,“德”字应为“纯”字。“自”字前,核对拓片还有一个字,即“道”字。此句应断句为“业绩日纯,道自□□。廿二岁”。“业绩日纯”对应的是“道自□□”,叙述的是樊修的佛学修养一日胜过一日。

(7)凤翔府授具之戒

核对拓片,“之”字应为“足”字。“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受了此戒,就取得“比丘、比丘尼”的资格了。

(8)□(故)缘未熟而弗应□(也),北之大乘山□□(护国)禅寺。

“故”字,核对拓片,应为上下结构,绝非“故”字。“护国”二字,核对拓片,即“普嚴”。该句应释读为“□缘未熟而弗应也,北之大乘山普严禅寺”。结合碑文“止之邓”,可知,“大乘山”在“邓”之“方城”,此山有普严禅寺(详见下文考证)。

(9)方□□□□□□□改元,夏六月具行装

该句应断句为“方□□□□□□□。改元夏六月,具行装”。“改元”,即新皇帝登基,改用新年号,与“夏六月”连用,更符合句意。

(10)伏枕而□性。大众哀泣,□(声)绝擗地

核对拓片,“伏枕而□性”中的“□”,应为“安”字。“性”字,核对拓片,应为“住”字。此句应释读为“伏枕而安住”。“(声)”字,核对拓片,应为“闷”。“闷绝”的意思是“晕倒”,因痛苦而昏过去。佛经中常见“闷绝”“擗地”之词(2)《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载:“天王回顾震睛看,二鬼迷闷而擗地。”《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阿阇世王受记品》载:“遽从座起,走欲逃窜。闷绝擗地都不觉知。”,形容哀痛、痛苦的样子。

(11)死留长安荐福

核对拓片,“死”之后“留”之前还有一个字,因碑文书法为草书,此字无法识别,此句应释读为“死□留长安荐福”。

(12)□□□忘□流焉

核对拓片,“流”之后“焉”之前还有一个字,即“予”,应补录。

(13)作採下录之耳

核对拓片,“之”之后“耳”之前还有一个字,即“云”,此句应释读为“作採下录之云耳”。

(14)□阳塗刻

核对拓片,“塗”字应为繁体字“進”。“刻”字核对拓片,应为“刊”字。在“進”字前“阳”字后,明显还有一字,由于碑刻残泐,无法辨识。此句应释读为“□阳□进刊”。

二、碑文考释

(一)“摩诃衍论”

刘长庚先生将碑题中的“摩诃衍论”释读为 “摩诃衍”,不符合句意。“摩诃衍论”应与“宗主”一起解释。“摩诃衍”全称“摩诃衍那”,是梵语,中文即“大乘”。碑题中的“摩诃衍论”指的是佛经《释摩诃衍论》,为《大乘起信论》的注释书。铭文中“不久而作意大乘宗教,□□远推而非无此□也。嗟乎!□缘未熟而弗应也,北之大乘山普严禅寺”,叙述的是樊修对大乘教法有了更深的追求,又到大乘山普严禅寺修大乘教法。碑题又有“大讲师”,可见樊修在妙乐寺及玉泉院,尤其是在玉泉院主要宣讲《释摩诃衍论》。持此观点的亦有《佛教圣地妙乐寺塔》一书,此书《妙乐寺塔大事记》记载:“元太宗十二年至太宗后四年(公元1240—1245年),大讲师修公在妙乐寺塔下讲《释摩诃衍论》。”[4]

碑题中的“宗主”应指在佛教寺院各宗派讲经论师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僧人。被称为“宗主”的僧人,还有元延祐年间妙乐寺住持宗主达公和尚,他在妙乐寺主要宣讲《圆觉经》[5]。樊修10岁出家,便跟随崇胜寺僧人赵祖然学《法华经》,22岁在凤翔府受具足戒后,开始游方讲经,后到武陟妙乐寺与河内玉泉院讲经。纵观樊修一生,修行之外以讲佛经为主。由碑题可知,樊修对《释摩诃衍论》的研究一定达到了佛教僧人公认的高度。

(二) 地名

1. 乾州与奉天

乾州最早置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以奉天县置乾州。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乾州治奉天。宋神宗熙宁三年(1068),废乾州为奉天。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复置乾州治奉天。金废主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复为乾州,领县四,奉天是其中一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并奉天入乾州[6]。之后,历经更迭,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

2. 凤翔府

凤翔府最早置于唐至德元年(756),宋时隶属秦风路,金时隶属凤翔路,元初立凤翔路总管府[7]。之后,历经更迭, 1913年凤翔府被废。

3. 大乘山普严禅寺

《大乘山重兴序》记载:

方城东三十里有山曰大乘,有僧园曰普严寺,乃唐吉本禅师道场……本禅师南岳怀让曾孙百丈海之嫡子,传佛心印……当时之尊宿一代之祖师。元和以后二百年……中间有含珠哲禅师者惟著……皇朝开国有慧果禅师嗣广教省,德遵禅师嗣石门徹……天禧中慧灯驻锡于兹……绍圣中云渐传灯于此……崇宁天子新美大政……诏天下献建崇宁万寿寺……由是普严复为十方禅林,乃请大洪僧人自觉来绍法席……觉,长安人……师事净因大长老道楷,得骨与髓……古所谓善知识者觉传曹洞心印,□□□而下四世而出洞山价,价传之九峰浦,浦传之……志传之梁山观……崇宁五年冬至记[8]。

由此可知,大乘山普严寺为大乘禅宗曹洞宗道场。樊修“不久而作意大乘宗教”,他到普严禅寺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深修大乘教法,而普严寺正是大乘禅宗曹洞宗道场。方城县最早置于南北朝西魏,历经更迭,隋开皇初复置方城县。期间历经变更,金泰和八年(1208)改置裕州,治所方城县。元仍如金,明清属南阳府。[8]

4. 妙乐寺

妙乐寺即今武陟县东张村妙乐寺,建于唐代,后周显德二年(955)修,明永乐十五年(1417)复修,清顺治年间增修,嘉庆五年(1800)又修[5]。1939年至1942年,日本军队和国民党部队先后两次破坏沁河堤防,洪水直冲妙乐寺,寺院被毁,仅存妙乐寺塔[9]。2013年以来,妙乐寺又开始复建重修。

碑铭中的“秦川”指陕西,“关东”即函谷关以东,“邓”即邓州。

(三)时间

碑文中记时间有“自□□廿二□□□□□□□

庚辰”“值壬辰破汴飘零”“岁庚子方之怀地”“壬寅上巳毕矣”“乙巳秋”“改元夏六月”,而这几处最为关键的是“值壬辰破汴飘零”“改元夏六月”,只要能释读这两处时间,碑文中的其他时间即可迎刃而解。

元中统四年(1263)《大朝国河内县云阳山主胜公菩萨来源之铭》(以下简称《胜公菩萨来源铭》)中有“值壬辰大朝破汴”[10]。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创修岱岳行宫记》载:“缘值壬辰兵劫后,俱幸更生。”(3)见清乾隆庚辰年(1760)《孟县志·卷八·金石(中)》。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李武略将军墓碑》载:“壬辰值兵,徙冀州。”(4)见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修武县志·卷十九·神道碑》。元大德十年(1306)《元重修武安王庙记》载:“经值壬辰之乱,民室尽为焚荡。”[10]元后至元元年(1335)《元许文正公神道碑》载:“岁壬辰,天兵渡河。”(5)碑存焦作中站区李封村许衡墓。从河内县、孟县、修武几通记载“壬辰兵乱”的元代石刻来看,樊修“值壬辰破汴飘零”应是“值壬辰大朝破汴飘零”。“大朝国”时间为1206 年至1271 年之间,这期间为“壬辰”年的是1232年。“壬辰破汴”即“1232年9月,在蒙古大军的进攻下,金哀宗恐慌之下,抛弃汴京,逃跑”之事[11]。

“壬辰年”为1232年。之后的“岁庚子方之怀地”,即1240年。“壬寅上巳毕矣”,即1242年。宗主樊修在玉泉院“前后一十六载”,亦正好印证“乙巳秋”即1245年秋。“改元夏六月”必定是忽必烈改元中统的1260年六月。宗主樊修“寿六十有三”,圆寂于改元次年“夏五月”,即1261年五月。由此可知,樊修生于1199年。“廿二岁,□□□□□

□。庚辰”,即1220年,这一年樊修正好22岁。

(四)“秦川烽火”

“秦川烽火”发生在宗主樊修25岁至34岁之间,即1223年至1232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蒙古与金人交战之期1223年前后,蒙古大将木华黎在陕西凤翔府用兵。“秦川烽火” 指的就是这场战事[11]。

三、碑文相关问题

碑文第三部分为作者的撰文经过,作者写道:

孝小师文济诣温城,请予作纪,刻诸金石。庶几,□□□忘□流予焉,□□□□文苑□□□

□□□。于是,采摭其实,□之岁月,作採下录之云耳。中□(统)□年秋八月廿有□日(磨泐)。□□□□□记。

由于撰文时间及撰文者姓名磨泐,造成立碑时间及撰文、书丹、刻工无法辨识。

(一) 立碑时间

碑文最后的落款时间是“中□(统)□□秋八月”。据碑题“大朝国”可知其为“中统”年号。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国,号大蒙古国,随即在占领的中原各地开始使用汉文书写的“大朝”国号。1271年,忽必烈采纳谋臣刘秉忠的建议,采用《易经》乾卦“大哉乾元”卦辞, 另建国号为“大元”。[12]1206 年至1271 年之间,成吉思汗建立的国家就称为“大蒙古国”,汉文国号“大朝”。碑文中“改元夏六月”,即1260年,又据碑文“□年夏五月十有八日,稍微疾”,改元第二年五月樊修去世。立碑当是中统二年(1261)秋八月。

(二) 撰文、书丹及刻工

立于中统年间的河内县碑刻还有《大朝国怀州河内县南岳村尼首座崇明修释迦禅院记》[10](以下简称《崇明修释迦禅院记》)、《重修云阳山寿圣寺记》[10]、《胜公菩萨来源铭》[10]。其中《崇明修释迦禅院记》《胜公菩萨来源铭》碑题便标明了“大朝国”。

通过比对大朝国中统年间刻立的《修公来源铭》《重修云阳山寿圣寺记》《崇明修释迦禅院记》《胜公菩萨来源铭》四通碑的碑文,发现《修公来源铭》与《崇明修释迦禅院记》《胜公菩萨来源铭》写作体例相同。这三篇碑文正文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撰文者用优美的语句赞颂僧人的佛学修为,其中《崇明修释迦禅院记》撰文者引用的是《诸波罗蜜涅槃经》,与《修公来源铭》撰文者引用《长阿含经》,有异曲同工之妙。碑文第二部分,叙述僧人的生平事迹。《崇明修释迦禅院记》写崇明因“燕南烽火不息”而“隐西山……”;《胜公菩萨来源铭》载,胜公菩萨“值壬辰大朝破汴,僧徒散落,一杖令丁”,与樊修“值壬辰破汴飘零,一钵远游河朔”何其相似。碑文第三部分为撰文者自述撰文经过,《崇明修释迦禅院记》文中写“一日,明兄首座,怀思圣域,诣沁之南,求纪于予”,撰文书丹为“前住持彰德府天宁禅寺退隐嗣祖比丘守显”,沁之南也就是沁河南,或即温县;《胜公菩萨来源铭》文中写“孝小师广全等勿惮迢越,诣古温求纪于予”,撰文为“前住持彰徳府天宁禅寺退隐南堂老比丘守显”,撰文者居住在温县。《崇明修释迦禅院记》《胜公菩萨来源铭》同是守显撰文,这“沁之南”即“古温”。《修公来源铭》文中写“孝小师文济诣温城,请予作纪”,可见撰文者也居住温县。由上述证据可知,《修公来源铭》的撰文即“前住持彰徳府天宁禅寺退隐比丘守显”。

《崇明修释迦禅院记》书丹撰文是守显,而碑刻不存,不知碑文书体。编纂《河内县志·金石志》的作者在此碑后又写下“是碑今屹立田中,寺迹仅存殿宇三间,俗尚名为苗姑寺也。碑石碎裂而未剥落,草书笔意纵散劲挺,怀素以后所罕见[10]”。而《修公来源铭》书体亦是草书。两碑又同立于中统二年(1261),由此断定《修公来源铭》书丹亦是守显。

《崇明修释迦禅院记》立于中统二年(1261),刻工为“洛阳李进”。《重修云阳山寿圣寺记》立于中统元年(1260),刻工为“张德、李进”。《修公来源铭》刻工一列可辨识的字迹为“□阳□进刊”,由上述碑石的刻工看,此列应是“洛阳李进刊”。

四、结语

通过对碑文详细研读,得出《修公来源铭》应是塔铭,即埋葬樊修灵骨的塔上镶嵌的塔铭。此碑为长方形,碑首是平的,与立在平地上的碑不同,它的底部没有卯榫结构。此与《胜公菩萨来源铭》相同。《胜公菩萨来源铭》现在仍镶嵌在沁阳市云阳山云阳寺葬胜公菩萨灵骨的塔上。

玉泉院在金元时期已经存在。玉泉院宗主樊修青年时期,正值金元交战之时,因“秦川烽火”,南迁到河南方城大乘山普严寺修习大乘禅宗教法曹洞宗法门。1232年“壬辰之变”后,他又北上河朔。1240年,至怀州妙乐寺传法,又在玉泉院主讲《摩诃衍论》。1261年圆寂于玉泉院。樊修在怀州驻锡20多年,对金元时期怀州的佛教发展做出了贡献。

《修公来源铭》的发现,丰富了河内县的金石碑刻,它是研究金元时期怀州移民以及佛教发展的实物文献,尤其是对研究河内县曹洞宗的发展有着相对较高的价值。碑铭书丹人守显书法漂亮,有怀素之风,对研究守显的书法也有着重要价值。另外此碑刻工也多在河内县做工,对研究河内县碑刻刻工也有着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大乘玉泉拓片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喜报!玉泉桥牌选手获奖啦
《韦洽墓志》拓片
红船“开进”了玉泉小学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玉泉学子收获音乐梦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大乘G60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玉泉丰收采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