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
2020-03-04梁昌秀
梁昌秀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注意到,今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高校校园。”[1]2019年,我国各大高校迎来了首批“00后”大学生。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基本实现“富起来”的网络新媒体时代,个性张扬、思想独立,具有独特的代际特点,更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2]“00后”大学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根据“00后”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需求及其成长规律,在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依托中华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责任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磨难始终屹立不倒,并愈发蓬勃,愈发坚强,靠的是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丰盈,更要在精神上充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只有凝聚精神力量,才能激发民族振兴的磅礴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全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是与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相适配的主体先进意识。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3]。时代呼唤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的、现实的,更是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不断前进。“00后”大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以贫富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冲突,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不断凸显。《管子》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持续向前。纵观世界,一些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怀疑和否定本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民族分裂,政权更迭。一个社会能否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调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效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以核心价值凝聚民众的广泛共识和共鸣,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社会安定和谐、国家繁荣富强提供精神支撑。在这种代表全体共同利益的价值观的指引下,社会成员才能凝聚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整体。“00后”大学生是当代社会最灵敏的晴雨表,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把牢“00后”大学生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促使其坚定自励、稳重自持,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鉴别和评判善恶美丑、义利得失,明辨是非,恪守正道,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三)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立业先修身,成才先成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思想不端、做派不正,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难有大作为。成才和成人是辩证统一的,成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于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00后”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将全过程参与和见证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对“00后”个人健康成长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价值观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培育的。“00后”大学生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结合,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好地诠释生命真谛,实现人生价值。
二、“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家庭人格品质培养的缺位
“00后”是指出生于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年轻一代,他们出生时值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众多家庭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为“00后”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家庭经济基础。另一方面,“00后”多出生于“421”的家庭结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也寄托着整个家庭的梦想。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学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体鼓吹现实生存的丛林法则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在现行的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下,高考是改变命运、实现人生转折的最重要途径。唯分数的录取原则使绝大多数家长把教育看作实现阶层变动的有力武器。为了让孩子安心读书,提升专业成绩,家长竭尽全力提供最优质的生活保障,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琐事几乎包揽包办,对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人格品质的培养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一些“00后”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感恩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家庭巨额投入与厚重期望的重压之下,“丧”文化、“佛系”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在“00后”大学生中传播开来,他们以一种“冷漠化”的方式逃避现实,舒缓压力,部分“00后”大学生甚至丧失了青年独有的朝气、热血和创造力,面对现实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佛系”应对,崇尚一切随缘,得过且过,不再将拼搏作为人生的意义。家庭片面注重孩子的成绩,忽视其人格品质的培养,重视物质给予,缺少价值引导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00后”大学生价值危机的产生,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受到了市场经济中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社会对学校优劣等级的评判多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衡量标准,致使部分学校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素养提升;重视考核成绩,缺乏个性培育;重视现实显绩,忽视长远隐绩,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提高学生卷面分数,提升重点率上。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德育被人为地从教育中剥离出来,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也容易流于表面,道德教育思想引导的边缘化极其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在这种工具化的教育教学环境熏陶下,一些“00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渐渐出现偏差,往往以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个人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一切人生追求都是为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需要则位列其后,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淡薄,对宏观抽象的远大的国家和社会理想信仰较为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
“00后”大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日常学习生活、休闲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新媒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开放的网络空间为“00后”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与此同时,各种文化价值的渗透也给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认知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困惑。“0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认知上都缺乏系统性和成熟性,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当前对“00后”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错误价值观。对金钱、享乐和消费的过分崇拜,导致“00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而对实用和功利的过分推崇,使“00后”大学生陷入精致的利己主义之中。
三、“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从历史发展脉络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华夏大地,源自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国国情,形成于中国实践,发展于中国建设,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能够凝聚人心、汇聚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从自身的文化出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脉中,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实践。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是中华民族异于世界各民族的显著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成果,具有特有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之中,潜移默化地教化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培育“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能。第一,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解释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价值理念,增强“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引导他们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主动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第二,教育者要借助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教育者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00后”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二)以革命文化为支撑,强化艰苦奋斗作风教育
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革命实践和国家建设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标识的文化。革命文化暗含着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风骨,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卓越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聚集了磅礴的文化伟力,提升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培育“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追寻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正能量中增强“00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使其在情感和心理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共鸣。第一,教育者要教育“00后”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从中共一大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而形成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引导“00后”大学生培养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大无畏革命斗争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时期,为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而形成的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引导“00后”大学生培养奋发进取、甘于奉献的革命奋斗精神。第二,教育者要加强对英雄人物事迹的颂扬和宣讲,充分挖掘和发挥革命文化中英模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激励“00后”大学生自觉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树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胸怀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民族志气,培养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发扬“艰苦奋斗攻难关,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鼓舞“00后”大学生不畏困难,奋勇向前。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强化“四个自信”教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这种新就在于它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以各种形式实践着先进的价值理念,从而促进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培育“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多元社会思潮、引领大众文化的功能,确保社会价值取向的正确性。第一,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者要结合当今中国改革、建设的实际,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机理和现实意义,引导“00后”大学生自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教育者要引导“00后”大学生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立足点,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根本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诱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第二,教育者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活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保证。高校要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博采众长,积极消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主动将时代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传播者和积极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