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创新教育改革探究
2020-03-04李永,曾亮
李 永,曾 亮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心智与心智模式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心理不和谐的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伤害同伴、教师和自己的行为,比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些基本上可以解释为大学生心理失衡的极端表现。大学生心理和谐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等方面。[1]可见,心理和谐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因此,用和谐心智来表达心理和谐会更为精确。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融解,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智能力和潜能力的总和。[2]曹振杰等人提出,心智模式是心理和谐的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表达,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个体心中,影响个体如何认知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等的心理表征。[3]人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是长久的。良好的心智模式会引发良好的行为,其中,和谐心智模式会驱动和谐行为。和谐心智模式(HMM)是指个体对和谐的假设、图式等心理机制,即其各个构成要素以和谐为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一类心智模式。[4]和谐心智模式是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因素,与高校课堂创新改革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大学生心智培养而言,创新教育改革是提升教育实施水平的基础,也是在现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推动大学生和谐心智模式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心智培养与创新教育改革进行探究的意义在于以现有大学生心智为基础,调整心智培养与课程教育创新工作,确保在创新措施的实施中改善大学生和谐心智的教育形式,推动大学生心智培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心智水平,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创新教育的视角进行实践。当前,国内大学生存在心智脆弱的现象,易导致大学生心智缺陷,例如思想日益僵化、缺乏活力、精神萎靡;产生拜金思想,养成炫耀性消费习惯;心智承接不起竞争压力而产生迷茫,导致精神失衡,沉溺感官快乐;惯性盲目服从,容易被别有用心人的花言左右。[5]有研究表明,一些大学生存在不良心智,具体表现在心理过滤、以偏概全,目标模糊、缺乏规划、贪图享乐、责任缺失等方面。[6]心理脆弱或不良心智对大学生的行为均有负面影响。大学生产生心智缺陷或不良心智的原因较多,例如:教育体制缺乏创新、学生精神空虚、情感浅薄、就业压力大、当前媒介素养不够、社会不良环境等。[2]另外,国家也非常重视创新教育改革问题。例如:2019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7]提出的十大战略任务中,有四大战略提到了“创新教育”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中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指导方针之一。因此,在现有高等教育课程创新改革实施过程中,开展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的创新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创新教育改革理论基础
本研究借助陕西师范大学的衣新发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蔡曙山教授共同提出的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理论: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多元文化经验心智、标准判断心智、内在动机心智、问题发现心智和说服传播心智。[9]这六种心智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动态机制。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和多元文化经验心智会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标准判断心智;标准判断心智不仅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创新成果,还会通过内在动机心智和问题发现心智两条路径影响个体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推广,个体还需要具备说服传播心智。因此,创新人才心智理论对创新人才教育实践活动有启示意义:(1)教育改革中必须始终重视大学生知识的学习;(2)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说服传播心智的培养;(3)教育实践中要避免对大学生的问题发现心智的压抑;(4)教育中要重视提升大学生多元文化经验心智。[9]研究中尝试以教育心理学和幼儿教师创新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教育改革实践,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六种心智水平,完善大学生的和谐心智模式。
三、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教育创新改革的途径
在创新人才所需的心智理论基础上,本文借用学者叶一舵在2002年提出的“六位一体”教学改革对课程进行实践活动。“六位一体”是指课程、教材、教法、学法、考法及师资培养六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实行“一体化”的过程。[10]这个“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改革过程实质上是培养大学生和谐心智的系统过程。
(一)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课程创新改革
专业负责人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组织教研室专业人员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与完善。参考名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结合本校教育的优势与特点,在培养方案中优化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并能促进大学生和谐心智发展的选修课程,例如创新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婚姻与恋爱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大学生通过对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将知识、方法等迁移到专业知识领域,达到知识的多元化。大学生和谐心智模式的发展,需要拥有心理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等基础课程知识,要加强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这些课程改革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素养和团队精神,是当前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基础。
(二)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教材创新改革
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智,高校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对教材进行创新改革,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较权威、出版年限较新的教材,如“十三五”规划教材等,结合大学生今后的教育对象需求、职业需要和生活实际做初步判断,根据教学实际课时要求创新教学设计,设计内容重点为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心智发展的相关专题。(2)教师不指定教材,多指定参考书目和最新文献资料。没有教材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有足够的创新空间。例如,研究者结合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开设了一门课程,课程名称为“幼儿教师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该课程结合了已有研究项目方向,设计了与幼儿教师创新素质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专题,理论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实践部分学生自行学习与实践。较多的学生反馈,没有教材胜过有教材,所学知识接近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3)高校编制校本教材。高校在团队专业力量强大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团队编写校本课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本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也正在计划编写校本教材,即符合少数民族心理特点发展的教育心理学本土教材。比如,以少数民族生源为主的大学,其教材应该考虑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更好地促进民族类学生和谐心智的发展。
(三)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教育方法创新改革
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讲授观念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教育是指教书和育人,其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教育方法改革对大学生的和谐心智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某高校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其教育方法改革如下。(1)师生同步成长。教学过程中,教师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教师讲授较难的理论,对容易理解的理论由小组讨论学习进行报告式学习。(2)参与式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教师在课程教学时灵活变通,运用讲授法、模拟教学法、故事分享法、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分析与辩证法等各种创新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心智发展。(3)课程实践。首先是设计情境,让学生扮演教师,对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寻求解答方式。其次,将大学生分组到中小学校园中进行实践调查,通过咨询校长、班主任等教育管理人员,了解当前教育过程中,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设计团队心理辅导游戏,给个别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增强问题发现能力,能提高大学生内部动机心智和问题发现心智。
(四)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学习方法创新改革
每位学生都有一套自有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叫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11]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需要教师讲述学习策略的相关内容,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系统优化,重点是进行认知策略的训练,同时发展元认知策略,加强资源管理策略学习,做一个事半功倍的学习者。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变革通常体现在课堂与课后作业中,也可以把作业看成学生的创新成果,这个成果受到学生的专业判断心智、内在动机心智和问题发现心智的影响。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法改革为例,该课程的作业安排通常以“开放式”问题为主,比如小论文、小设计、实践报告等,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体现学生的沟通交流、分工与合作能力。学生的成果方式可以是口头报告、手工制作、教案设计、心理短剧编排与表演等。学生的作业(成果)是学生专业知识心智、多元文化心智、判断心智、内在动机心智、问题发现心智和说服传播六种心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此外,教师可以结合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申报与研究,参与校内外实践学习,参加校内外辩论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自主创新式学习,内化学生的和谐心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评价方法创新改革
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大学生心智教育培养实施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构成要素。现有大学生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多,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利与弊。因此,要综合考虑大学生心智培养来进行科学评价,尽可能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下面以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标准为例,可以进行平时成绩占比改革,从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逐步改革为占60%;平时成绩考核环节改革,课程中对平时成绩考核环节也做了初步创新改革,由原来的一次作业为主变革为考勤占5%,小组讨论报告占10%,模拟教学占15%,案例分析或教学活动设计占15%,实践报告占15%等环节;期末考试占比改革,期末考试由原来的70%改革为占40%;期末考试题型与内容改革,该课程考试题型与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改革,由原来的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占较大比重的考试变革为只有答题要点的论述题、分析题和设计题占大比重,能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案例分析、专题小论文写作、实践报告等。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心智,其评价方式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变革,从原来的个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团体或小组合作式评价,在多样化评价工作的处置和实施中,可以推动大学生心智教育创新活动实践。
(六)大学生和谐心智培养与师资培养创新改革
大学生的心智培养与大学教师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拥有与创造力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能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反之则不能。因此,要注重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而言,可挑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即有经验的年长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教学指导。为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高校应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可以采取网络学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教育能力。大学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学习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内容,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关注到大学生和谐心智模式的培养。
四、结语
大学生和谐心智的培养与创新教育改革密切相关。在大学生和谐心智的培养与创新教育活动实践中,为了增强大学生和谐心智的培养效果,教师需要在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中进行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本文分析了和谐心智模式及心智缺陷的弊端,在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理论基础上,以教育心理学、幼儿教师创新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为示范,论述了“六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心智培养的关系。这种“六位一体”创新教育改革模式也可以试行推广到其他学科之中,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可以共同促进大学生和谐心智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