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话语大众化
2020-03-04鄢霞
鄢 霞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推进“三进”工作是时代之所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三进”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三进”工作的执行者。话语(discourse)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工具和人们情感外化的生动体现。“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人于己也”[2]。话语,即说话者和倾听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将词语按照特定语序组合成的语句,并以文字或肢体语言传递信息或表达情感的活动。话语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三进”话语大众化,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进教材”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理论课教材编写组采取通俗易懂的词语、词句表达政治知识,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便于教师和学生研读学习;在“进课堂”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并借助相关事物或事例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在“进头脑”的过程中,努力让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口服、心服”,实现真懂、真信和真用,并能通过自身行动感染身边的人。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从而使大众化的话语成为号召和团结大学生“凝聚核”的助推器。
一、话语大众化是推进“三进”的有效手段
“三进”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塑造大学生新时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开展“三进”工作的主要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则是推动“三进”工作开展的主导力量。刘建军教授的一套自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就是“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换,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3]。实现“三进”目标,需要实现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教材话语和课堂话语的转化,实现政治话语的生活化与大众化,进而可以更好地实现“三进”化人和育人的目标。
首先,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三进”以向大学生传授政治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开展“三进”工作和传授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采用大众化话语编写教材,采取通俗化话语授课,激发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刺激大学生自主关注和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潜意识,进而增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量,丰富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其次,消除话语隔阂,增进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打成一片,就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4]。将“三进”政治理论知识的政治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和生活话语,用大学生常见的生活话语开展“三进”工作,消除话语隔阂,缩减“三进”话语与大学的距离,进而增进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最后,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开展“三进”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提升大学生应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能力。在“三进”过程中采用大众化话语开展“三进”工作,结合具体事例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三进”内容进行讲解,让大学生在分析社会实际问题时学习“三进”理论知识,深化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二、“三进”话语大众化的原则遵循
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所认识的过程”[5]。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和领航员,在国家振兴与民族富强的道路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三进”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三进”话语大众化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6],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核心”,维护“三进”话语的党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也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而“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7]。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暗波涌动,历史虚无主义、“一党专政”、中国崩溃论等“妖魔化”的言论借助网络媒介扰乱社会风气,侵蚀大学生头脑。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辨别力和判断力不高,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在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核心,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7]168。“三进”话语大众化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要求和精神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融入“三进”话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三进”全过程。
(二)围绕“中心”,坚守“三进”话语的主体性原则
“三进”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时代浪潮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所需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学生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中心,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应以学生发展成长为主题。“三进”话语大众化是更好开展“三进”工作,增进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宽度、广度和深度的有效工具,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念和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途径。“三进”话语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是教师采用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话语和课堂话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教学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过程中,一方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性、爱好喜恶、表达习惯等,根据大学生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写思政理论课教材,避免采用晦涩难懂的话语。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从受众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大学生的需求,以解决大学生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减少使用会让学生产生歧义的话语进行教学。
(三)坚定“信心”,遵守“三进”话语的目标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8]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共产党能”的信心。在自信意识基础上开展“三进”话语大众化工作,坚持从我国实情出发,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自卑,让“三进”大众化话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三进”是要培养具有正确的“三观”、健全的政治人格、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和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的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三进”的主要平台,“三进”话语是实现“三进”培养目标的必需载体,“三进”话语大众化是目标实现的加速剂和助推器。因此,“三进”话语大众化过程中,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这个核心问题。政治知识通俗化和指导思想生动化,让当代大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教材话语中了解国情国史,在形象生动的课堂话语中熟知国事党规,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三进”话语大众化的路径解锁
“三进”话语大众化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具体表现为对其内容的认知与领悟、结合受众需求进行“三进”话语的试验性大众化以及“三进”话语大众化的实际操作促进“三进”目标实现三个阶段。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党章党规、中央文件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著作进行认真阅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9],熟练掌握“原生态”的理论知识,细细领悟其中的内涵韵味,才能将其转化为大众化的话语并传授给学生。“三进”话语大众化的试验性探索过程是开展“三进”话语大众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也是因事因地因人而异的无止境的变化发展过程。
(一)全面把握“三进”内容,增进对教材话语的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形成的,集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于一体的新时代指导思想。充分了解形成这一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三进”内容。因此,要实现“三进”话语大众化,必须对“三进”教材话语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和剖析,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从源头上对“三进”理论知识的“原生态”掌握,避免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断章取义”。
1.研读党的理论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得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6]。因此,必须要对党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琢磨和系统研读,从理论知识的“源头”和“根”出发,厘清理论知识形成的内在逻辑。高校要组织开展“学习新思想”主题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分析讲解理论知识,升华教师对“三进”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系统阅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将时事政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三进”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生动的事例解读“三进”理论知识,以具体案例为依托实现“三进”话语的生活化和大众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政治理论知识。
2.明悉国内现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但我国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社会黑势力猖獗、存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三进”工作是在发展与问题并存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开展的,在学习教材中,既要实事求是地阐述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直言不讳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师要直面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比较鉴别法”将国情告知学生,并讲明问题存在的原因,指明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作为,让大学生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不是仅仅只浮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字面,却不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面临的实际任务。
3.了解分析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各国文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文明冲突等严峻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10]。了解国际趋势和走向,为我国发展规划美好蓝图,牢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外交、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等外交政策是党的创新理论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方针。因此,在“三进”工作中要明确指出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问题,教师也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将国家安全问题细化为每个学生的责任,打好维护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的“预防针”。
4.增添教学案例。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是具有高度权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政治性知识。由于政治理论知识的特殊性,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第一反应是“枯燥无味”。要实现“三进”话语大众化,不仅要在教材话语上下功夫,还需要教师在开展“三进”工作的教学环节中“费心思”。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1],大量收集与党的创新理论知识相关的视频案例和生活实例,借助这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借助视频、音频和具体事例实现“三进”话语的生动化、通俗化、生活化,增进学生对教材话语的理解。采取“知识点+案例”的教学模式,用具体的案例来阐释理论知识,打破政治理论知识被“束之高阁”的僵局。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其他实践教育基地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以实物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深化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
(二)试验态探析“三进”话语,丰富课堂话语形式
话语是教师开展课堂理论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是开展“三进”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展现“三进”话语的主要场所。“课堂”不仅包括“四十五分钟课堂”,还包括教师的“备课课堂”以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第二课堂”。教师要特别重视“备课课堂”,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做好备课工作。重视和发挥“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丰富“三进”课堂话语形式,探索大众化和生活化的“三进”话语。
1.了解受众特征,探索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话语。需求是人类参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发展进步的直接因素。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即“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12],从“三进”受众群体自身出发,分析受众的真实需求和个性特征,“对症下药”探索受众喜闻乐见的“三进”大众化话语,提高受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领悟。当代大学生是“三进”的主要受众,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学生沟通交流或借助网络媒体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词用语习惯以及感兴趣的领域和问题,找出共性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契机和切入点,利用能吸引学生思维的话语和事例进行教学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授课内容“实时”备课,选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人物事例、最新时政信息对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知识的认知与领悟。
2.明确受众定位,尊重学生言语表达主体地位。言语是人们思想观念的直接反应,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语表达权。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发表自身观点创造机会,关注其言语背后隐藏的思想意识,并及时对思想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偏差的学生进行引导,将错误思想扼杀于萌芽,预防错误思想的出现。当大学生提出疑惑与问题时,教师应重视并认真为学生解疑答惑。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其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挥不同类型话语协同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VR、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进行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将文字类话语与事物类话语相结合,探寻与“三进”具体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选取最佳教学方式教学,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通过面对面交流发挥文字类话语的作用。此外,要重视发挥事物类话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爱国歌曲、红色歌曲、红色情景剧、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以及榜样人物和人物雕像等事物类话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话语在“三进”工作中的作用,为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积累更多有效资源和途径。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性地利用学生日常语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活动大部分在校园环境中开展,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语境,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语境,推进“三进”工作。高校在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中,既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造,为学生打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在校园电子屏播放“改革开放40 周年”宣传片、“中国一分钟”“我和我的祖国”等富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短视频,校园广播播报“两个维护”“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相关内容,在校园内摆放和悬挂有关加强党的领导和国家发展重大事件的宣传标语与口号……。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三进”语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三进”教育活动。
(三)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全面提升学生情感
推进“三进”话语大众化是为更好地推进“三进”工作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进”话语大众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发挥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为“三进”话语大众化创造有利条件。
1.掌握媒介主导权,构建全媒体话语宣传格局。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充斥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是走在前列的时代新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易接受和使用各种新兴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13]。开展“三进”话语大众化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媒体,通过宣传扩大“三进”话语的传播广度,进而达到“三进”话语大众化的目的。加强电视、广播、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报道宣传,开设专门的政治报道栏目,增进宣传基调的稳定性。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力度,推动中央相关部门进驻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小红书等,增加政治知识、政治正能量、政治理论等在主流媒体上的宣传广度。引导大学生下载使用“学习强国”APP,提高政治类APP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
2.重视家庭环境影响,发挥家校教育联合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4]。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十字路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无形的影响。开展家校联合教育,即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强化教育同向同行。高校可利用网络通讯平台对父母进行线上咨询辅导与心理教育,确保家长思想意识的正确性,避免出现与大学生在校接受的价值观念相悖的情况。父母也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利用休闲时间与孩子相聚,在闲谈中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巩固大学生的校内教育。
3.保证学生在校安全,奠定情感提升的物质保障。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的需要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只有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情感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大学生在校安全,是大学生学习知识与提升个人素养的前提条件。高校要注重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管理,如学生宿舍安全、食堂食品安全、学生医疗卫生安全、学生实验室安全等的管理;开展如火灾、地震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演练,提高学生在突发安全事故中的自救能力;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网络贷款等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保护自身财产的安全意识。在保障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开展“三进”话语大众化工作,为提升大学生政治情感解决“后顾之忧”。
4.完善效果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强化工作效能。职责明确,监督到位,工作才更有效率。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人和引路灯,教师的为人处世和言行举止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座谈会,邀请专家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高校可以组织建立“三进”工作监督小组,制定完善“三进”话语大众化评价机制,不定时、不定点对“三进”话语大众化效果开展调查,“以查促进”,提高教师工作热情与效率。可以通过制定详实的评价标准,不以单一的量化考核对“三进”话语大众化的效果进行评定,通过深入学生访谈、开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和随堂听课等侧面访谈调查的方式开展评定工作。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的自我评估。对“三进”工作做得好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评价效果低的教师进行问责和批评教育,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实现“三进”话语大众化,督促教师有效开展“三进”工作,实现“三进”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