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3-04王永波
王永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不断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创造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革命优良传统等内容[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革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无数共产党人为这个崇高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撒热血,奋斗终生,至死不渝。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它凝聚了无数先辈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革命时期人们的道德与行为准则,它主要指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内容。为人民服务由毛泽东提出,他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2],习近平也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3]。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高校中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弘扬优秀革命文化,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较为重要。
二、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青年大学生必须永远铭记并不断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人类在逐步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正在朝着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前进,前景十分光明,道路也有坎坷,例如遭受西方某些国家的经贸限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经济下行压力等,要战胜这些困难,必须发扬革命精神,冲锋陷阵,敢打硬战。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功绩面前,有人存在“停一停”“歇一歇”的思想,有人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而走向罪恶的深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依然存在,有人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也需要通过革命文化的洗礼来寻回初心,坚守初心。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大多出生在欢声笑语的小康之家,没有经历革命的洗礼,不知道战争的苦难和贫穷的煎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和艰苦创业”没有切身体会,他们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等精神价值似乎渐行渐远。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使革命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革命文化在过去被证明是先进的、优秀的,在未来也将被证明是先进的、优秀的,在当今时代弘扬革命文化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而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效果。传统的思政教育多数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产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师生间的共鸣,教育效果较差。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通过“让历史说话”“让事件说话”和“让数字说话”等多样形式,让革命前辈讲述历史故事,让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影响大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革命文化的内涵非常深刻,内容十分丰富,高校可以通过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演红色话剧、访红色故居等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中感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追思革命先烈,学习他们催人奋进的伟大革命精神,通过不断武装头脑形成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
(三)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时期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革命历史和文化教育,让他们学习革命精神、领悟革命文化,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很大促进作用。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强,对新知识充满渴望。革命精神影响和激励了无数中国人不畏艰难、舍生忘死、奋勇前行,大学生虽然没有经历革命洗礼和考验,但是他们崇敬革命先烈,容易被革命英雄感动,也十分愿意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奔跑。一旦他们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精神的感染,将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促使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挫折,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有用之材。革命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奉献社会,促使他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高擎革命理想旗帜,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革命文化教育将促使他们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勤奋学习,增长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力举措,对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4]。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情况,注重吸收革命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升华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又彰显革命精神文化,同时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体系。其次,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氛围,利用横幅、橱窗、文化墙、浮雕设计、艺术展品等形式弘扬和传播革命文化。例如在校园的主要场所建设革命文化主题文化墙,重点宣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建党节、建军节、抗战胜利日、国庆节等特定节假日制作横幅标语、宣传橱窗,营造好庆祝氛围,让师生在浓郁的革命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感受革命精神的巨大力量。高校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建党98 周年演讲赛、建军92 周年合唱比赛、建国70 周年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师生既享受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又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在寓教于乐中学习革命文化,提升自身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二)革命文化融入学生课堂
课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既要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堂的辅助作用,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共同发力,将革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教学育人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首先要学习革命文化,正确认识革命文化,只有在“真学真懂真信”前提下才能教好学生,使学生信仰革命文化。教师要创新教学思维,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方法,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讲好革命文化故事,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例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增加革命历史的内容,课堂上要讲细讲深讲透革命故事,比如方志敏和《可爱的中国》、张思德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引导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课后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和作业。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要把革命文化融入教学写入课程标准和教案中,体现在教改中,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强化革命文化教育。例如,专业课教师在课上将革命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可以通过组织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邀请老红军、老英雄作爱国主义专题报告,观看红色经典电影等形式,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增强爱国情、报国志。
(三)革命文化融入家庭教育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4]353-355。国家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的,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建设美好的家庭对社会的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要把革命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让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耳濡目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例如,家长要学习革命文化,深刻认识和理解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要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要严于律己、勤俭持家、甘于奉献,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做好表率,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子女不做的自己先不做,这样才能教育和影响子女。家风好,家道就会兴旺;家风差,就会祸害子孙。家长要以身作则抓好家风建设,教育大学生学习继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弘扬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引导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观念,把新时代优良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例如,家长可以和子女一起观看革命历史影视剧,阅读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聆听革命先辈齐家治国的英雄事迹,从中汲取思想精华。通过建设优良家风,助推整个社会风气向上向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革命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实践,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在实践中一直坚决地执行这个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都是在强调实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必须融入社会实践,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锤炼,才能实现质的飞跃。高校要注重师生的社会实践,积极开展接地气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利用暑假开展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到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等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组织大学生宣讲团到社区、乡村讲述革命历史故事,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大熔炉中学习和领悟革命文化,不断提升自身觉悟和认识。任何一种理论的习得,都是为了更好地武装自己,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大学生经过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和领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精神品质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科学地指导实践。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自觉践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及为人民服务为主的革命文化,在革命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指引下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共同构筑中国梦。
(五)利用网络强化革命文化教育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和平台,是集团或者个人发声的主阵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助推媒体快速更新换代,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受众,很容易受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影响。网络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快、新闻时效性强、受众广泛、影响力大等特点,每个人既是新闻接收者、传播者,也是新闻的制造者。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发挥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新闻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特长,让革命精神文化等正能量占据校园网、微博、微信、QQ、APP 等网络空间,构建风朗气清的网络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例如,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用于宣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建功立业、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定期推送红色经典故事和革命先辈事迹,激励和鼓舞青年大学生奋发有为。面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潮和负面思想,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网络思潮,让它们永无藏身之地。革命文化融入新媒体,更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学习需求,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革命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铸就而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和铭记的人类优秀文化。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使命,高校在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中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丰富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既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还存在诸如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和挖掘不深、革命文化与课堂的融合不够、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等问题,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措施,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革命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产生越来越好的效果,促使每一个新时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