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 整校规划 数据驱动 理念更新

2020-03-04李永智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工程

李永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讲道:“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目前大家还在学习思考和讨论当中,但是我们由此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手段,它将从深层次上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催化教育现代化的质变。

回顾今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上海市紧急制定并实施了全日制、全覆盖、全媒体、全免费的“空中课堂”教学方案,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和全体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通过4 个多月的实战练兵,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化教学的水平整体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也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肯定。经历之前的疫情,学生们回到曾经的校园、曾经的教室,课堂也恢复曾经的课堂,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从前的课堂,教师能力与学生认识、教与学模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空中课堂”也彻底提升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于信息技术之于育人的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的人接受,甚至愿意主动拥抱技术,开启了传统教育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大幕。因此,现在再来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明确新的任务和新的路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样一个新的目标,这个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不仅仅包括了更新教育理念和变革教育模式。

根据教育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任务要求,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南》和《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校本应用考核制度》。刚才,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对两个《指南》进行了解读。接下来,我们将以学校为基本单元,根据教师能力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指导团队的信息化应用指导力,有计划地推进数据支持下的大规模的因材施教。

刚才闵行区教育学院和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经验分享为各区、各校提供了推进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化结合的案例。闵行区的方案强调了“在核心项目引领下整校推进”的策略,突出了“学用结合、以学促用”的指导思想。他们将能力提升工程与“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探索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这一目标,通过具体的信息化项目的研究,开展校长、骨干、教师分类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能力提升工程。这个方案对于我们各区的工程推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是全市首批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应该说无论是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是在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育方面,都曾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学校提出的“由数据驱动走向智慧应用”的目标,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值得进一步期待。

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教师为未来的教育变革作好准备,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视野和思考。“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在教育领域,教师是实施教育的最终主体,所以教师是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最直接硬核的环节。立德树人的工作是通过教师来最终实施的,在信息化时代,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能力素养也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师身上,真正最终发挥的关键也在教师身上,这也体现了我们这一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价值。

因此,希望各级各类学校在本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导教师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手段,也不是可用可不用的工具。尤其是通过这次疫情期间广大教师的在线教学实践,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去思考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的立德树人做些什么,能为今天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难题破解启发什么,我们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可以去思考:信息技术本质上的作用在于拓展时空,通过信息技术让课堂突破时间和物理空间的某些限制和边界,这种超越以往课堂教学局限的变化,将在教学模式上给我们带来哪些可能。

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从过去的工业化的教学模式继承而来的,怎样迈向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共同体?在今后的课堂中,信息技术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信息技术将带来课堂怎样的改变,都值得大家思考。可以说不远的几年之内,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就必然不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和立德树人的任务,这样的学校也面临着被弯道超车的风险。

今天,我们启动区级管理者团队、校级管理者团队、骨干教师三支队伍的市级专项培训,希望参训的教师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句话深层的含义就是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现代化、科学性、先进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和出发点。可以说,谁率先抢占了信息技术的高地,谁就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掌握了未来的主动。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在中国发展了30 年,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系和内容并未发生应有的变化,新的教育形态也并未产生。上海从2015 年起参加了两次OECD 组织的TALIS 测试,结果都显示,我们在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大部分指标处于世界前列,唯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却一直是短板。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有主动变革的意识,要努力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是贯彻和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我们推进能力提升工程,就是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准备、打基础。 各位参训的教师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更高的眼界和责任心、责任感。

其次,要把握好“整校规划”的实施策略。本次能力提升工程2.0 较1.0 而言,最大的改变在于不单纯地着眼于教师个体的能力提升,而是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谋划紧密结合。强调“整校规划”的工作策略,要贯彻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落实中提出的“以学校为最小的实施单位,系统设计推进教育信息化落地”的原则。能力提升工程2.0 最终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既要看通过培训有多少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又要评价我们每一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是否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真正的评价或者唯一的评价,应该是我们是否真正提升了信息时代下学生成长的效果、学校立德树人的校风。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整校规划”不是“齐步走”,也不是“一步到位”,要充分考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给予分层分类的指导和培训。比如,每个区现在都有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这些学校在信息化教学及管理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应该率先成为区域的标杆,示范引领其他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融合,推进育人效果的提升,积极参与高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每所学校都应培育一支骨干队伍,可能其中年轻的教师居多,让他们先熟练掌握一些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技能,帮助稍年长的教师应用能力的提升。市、区专家团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基层一线,帮助校长结合各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方案,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校规划”的目标。

最后是要围绕“大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目标。最近中央也专门颁布了教育评价综合改革的文件,应该说是在解决多年积淀下来的一个教育难题。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评价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从技术驱动向育人为本转变,从碎片化建设向系统推进转变,从脉冲式应用向常态化应用转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跨入“质变”的关键转变。

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和专任教师都要努力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未来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模式,并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着力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治理能力,构建数字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新模式。坚持学用结合,伴随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鼓励教师基于数据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希望各区、各校积极实践,认真收集、上报经验与成果。

让我们共同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真正让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让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让上海的每个孩子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