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绪东名老中医治疗脑病经验总结

2020-03-04段晓丽任绪东

光明中医 2020年13期
关键词:脑水肿气虚头痛

段晓丽 李 莉 任绪东

头痛是指各种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致病因子,作用在头颅内外,经痛觉传导系统的神经结构传入到中枢部进行分析、整合后所产生的一种局部或者全头颅的痛楚,该病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性、慢性疾病中[1]。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多发于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患者,不少研究学者表示,头痛与临床中的中风以及眩晕疾病具有十分密切联系,常常表现为不稳定感,具有病程长等特点,不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给家庭带来一定压力[2]。现代医学中高血压、鼻炎、三叉神经痛等病中皆可见头痛症状,究其原因多因感受外邪、情志不和、久病体虚等影响头部经络或者脑髓失养所致。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常通过止痛药物治疗,虽然可暂时缓解头痛症状,但不良反应多,长期效果并不理想[3]。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中医将其归为“眩晕”“中风”等范畴,任绪东教授现任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脑病的病因及辨证用药均具有独特见解。本文现将任绪东教授治疗脑病的经验进行总结,详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头痛病因较多,因头为脑髓所居,经脉会聚之所,凡六淫邪气外袭以及内伤均可扰乱精明之府,进而表现出头痛征象[4]。任绪东教授辨证重视以气血理论为基础,气血辨证古已有之,古人谓:“人之一身皆受气血之所循行”即可说明,这也与任老师观点不谋而合。任绪东教授认为,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中年之后人体一身之气逐渐亏虚,究其原因在于,年高气虚精亏为其一;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间久,则耗伤气阴为其二;第三则为患者长期处在精神紧张状态,对肝、脾等具有一定伤害;此外,素体气虚亦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由此而奠定了中风发病的根本基础。任老师根据多年经验总结,认为“在许多疾病中,在不同时期均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运行,均可能造成气血紊乱”,故气虚血瘀为中风病发病之本。古代《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可见气血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气虚清阳不升,气虚则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脑失濡养,导致神明失用[5,6]。这也与任绪东教授观点一致。

《丹溪心法》中提出了痰水致眩的学说,曰:“无痰则不作眩”,也记载了气滞头痛以及痰厥头痛等观点[7]。到清明时期,在《景岳全书》中记载因虚致眩说,而在《医学正传·眩运》中提出结合临床实际,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可采取辨证实施方略。气虚则不能行津化液,而聚生痰饮,《景岳全书·非风》指出:“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痰浊一旦深入到血液中,不仅会对脑部经络起到阻滞,也会引起血瘀;此外,痰浊与血瘀同时存在,则会阻塞脑部经络,导致中风。任老师同样指出,单纯的气虚一般不会导致中风,只有气虚日久,气病及血,因虚致瘀,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了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脑脉痹塞,脑络失养,发为中风。

2 任绪东教授辨治经验

中医将头痛归为“眩晕”“中风”范畴,对于眩晕的临床治疗,《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天麻为治风之神药;《本经疏证》中有言:“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与水耳”。 任老师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从痰论治,对该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用药情况进行一定总结,实施辨证治疗。任教授主张通过辨证方法治疗眩晕,不仅重视痰与眩晕的关系,也强调治眩晕必治痰,并创立了熄风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滋阴化痰和理气化痰治眩晕五法,对于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可进行辨证加减治疗。任教授治疗思路清晰且灵活,方便临床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任绪东教授活用“血不利则为水”,注重中风病瘀水互结。《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记载“血不利则为水”,后世医家对此论述较多,多认为血不利是指血瘀[8,9]。研究显示,因中风的气血紊乱,血脉受损,血瘀阻滞,当患者出现缺血或者出血后,均会对脑组织产生一定的损害,可能会形成脑水肿或者脑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这也符合中医理论的离经之血病理变化。正如唐容川所云:“凡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权,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表明活血化瘀是治风先治本的重要体现[10]。

任绪东教授根据上述理论,先后开展“抵当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脑窍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明显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抵当丸出自《伤寒论》,内含大黄15 g, 水蛭10 g,虻虫10 g,桃仁10 g。最新药理学证明,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水蛭可降低脑缺血,对脑神经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具有抗凝、抗血栓等功效;虻虫性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诸药为伍,共奏活血化瘀、活血通便、破积通经等功效。脑窍通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等效果,用于治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其内含黄芪、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桂枝、桑枝、地龙、全蝎、水蛭等多种中药成分[11]。最新药理学证明,黄芪具有补气止汗、利尿消肿等功效;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作用;当归、川芎可祛风止痛、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桂枝具有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等功效;桑枝具有生津利水、祛湿通络、祛风养血等作用;地龙可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全蝎可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等功效。诸药为伍,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等功效[12]。任绪东教授将上述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水肿,随症加减,取得良好的疗效。

3 验案举隅

孙某,女,52岁。2018年11月23日初诊。以“头痛及头晕数天”为主诉,患者在半个月左右前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在1 d后症状有所缓解,在劳作或者运动时有所加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2 d,2 d前因体力活动后头痛再次发作,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发病以来患者饮食正常,睡眠不佳,舌质暗红,小便颜色不正常,苔白腻,脉弦滑。患者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回示正常。经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病因:血瘀阻滞、风痰上扰,诊治应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湿等为主。具体方药如下:茯苓15 g,石菖蒲15 g,川芎15 g,制半夏12 g,白术12 g,陈皮12 g,丹参10 g,甘草6 g。水煎服,连续服用7剂。

二诊:患者在治疗期间,症状有所改善,头痛症状仅发作1次,且发作时头痛、眩晕等明显较之前减轻,舌暗红,苔薄白,将原来方药中制半夏减量为10 g,继续服用7剂。

三诊:经服药后,患者眩晕症状无发作,但是经体力劳累后仍有些眩晕及乏力,舌暗红,苔薄白,任绪东教授主张“效不更方”,守上方,继续服用7剂。对患者随访2个月后,未见症状发作。

4 结语

任绪东教授认为,治病必求于本,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且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因人们饮食不节、多食辛辣刺激等食物,疏于劳作及锻炼,日久,气虚之人不断增加,气虚则不能行津化液,而聚生痰饮,加之作息紊乱,气虚日久,气病及血,因虚致瘀,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中风;此外,寒冷不调,冷热不均,易感外风;风痰交结、上扰清窍,则可见头痛、眩晕发作。对于眩晕的临床治疗,任老师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主张治眩晕必治痰,并创立治眩晕五法(熄风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滋阴化痰、理气化痰)。此外,任绪东教授指出,活血化瘀法是治风先治血,任老师也根据这一理论,采用抵当丸以及脑窍通胶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及急性缺血性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其预后,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脑水肿气虚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头痛与口疾
气虚了,病多了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远离头痛的困扰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自由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