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名老中医赵文霞教授诊治肝性脑病的经验总结*

2020-03-04张小瑞赵文霞

光明中医 2020年13期
关键词:血氨郁金通腑

张小瑞 赵文霞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人格改变、行为异常,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1]。 肝性脑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昏蒙”“闭证”“郁冒”“谵妄”“癫狂”等范畴[2],赵教授认为其病机为湿热疫毒之邪入侵人体,蕴结肝胆,肝失舒畅,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常,毒浊停留于肠腑,瘀滞日久化热,热毒上扰元神所致。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大肠有关,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预后极差。西医治疗以祛除诱因、降血氨、酸化肠道为治疗原则[3],赵文霞教授运用中医中药及中药保留灌肠、中医针刺治疗肝性脑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痰湿瘀热”

肝性脑病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湿热内生、感染湿热疫毒之邪,病机为湿热疫毒之邪入侵人体,蕴结肝胆,肝失舒畅,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常,毒浊停留于肠腑,瘀滞日久化热,热毒上扰元神所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气郁滞则瘀血内停,痰湿血瘀日久化热,热扰心神,而致肝性脑病发生,故“痰湿瘀热”是肝性脑病的病理因素,中医治疗肝性脑病需辨证论治“痰湿瘀热”,辨证属痰湿蕴结、蒙蔽心神证,患者表现为神志昏蒙,纳呆呕恶,四肢困重,胸脘痞闷,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苔白厚腻,脉濡滑,治疗选用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化湿除浊、涤痰开窍,赵教授常应用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香附、丁香、青木香、沉香、檀香、水牛角、白术、石菖蒲、郁金;辨证属热毒炽盛、热扰神明证,患者出现神志昏迷,不省人事,或躁动不安,黄疸鲜明,神昏谵语,腹胀便秘,小便闭,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时,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赵教授常用牛黄、水牛角、麝香、珍珠、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以清热解毒、镇惊开窍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安宫牛黄丸具有解热、镇静、抗惊厥、保护脑组织、保肝、抗炎、消肿、降血压等多种功效,同时能保护细菌内毒素性脑损伤[4]。患者痰湿、湿热常合并血瘀,表现为面目青黑、赤丝血缕、腹痛固定不移,夜间明显,口干不欲饮,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治疗以活血化瘀,常应用赤芍、牡丹皮、三七粉、泽兰、丹参、檀香以活血化瘀治疗。

2 “清上通下” 擅长通腑开窍

《医学入门·脏腑》论述“肝与大肠相通”[5]。五脏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并入于脑。所以“腑气不通,浊气上攻,蒙闭脑窍”,故而出现谵妄、昏厥、癫狂等症状。赵教授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之品,饮食积滞,蕴结肠腑,积而化热,热扰心神所致,故主张应用清上通下理论,通过通腑以消除积滞,祛除内热,达到醒脑开窍的目的,这与西医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血氨经肠道吸收增多的机理相符合,通过通腑泄下,能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及血氨的吸收,促进血氨排泄,以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6]。赵教授擅长应用清上通下法,常应用三承气汤类、大柴胡汤以通腑开窍,如患者腹胀便秘,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应用大承气汤,常应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桃仁、莱菔子以清热通腑,泻火解毒;如患者肝胆湿热证明显,表现为胁痛、口苦、头晕、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应用大柴胡汤,如大黄、枳实、黄芩、半夏、白芍、柴胡以清利肝胆湿热、通腑泄下;赵教授擅长应用大黄以治疗肝性脑病,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通下、泻火解毒、化瘀止血之功效,有保护肝脏,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吸收,改善胆肠循环,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7],临床应用中注意不可泻之太过,应使其大便日行二三次,稀而不溏。

3 毒邪理论 辨证热毒、湿毒、瘀毒

赵教授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毒邪致病有关,一方面是感染湿热疫毒之邪,为外毒;一方面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血氨吸收,是内毒,毒邪与患者病理因素相结合,又分为热毒、湿毒、瘀毒,热毒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神昏谵语、黄疸鲜明、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疗以清热解毒,醒脑开窍,常应用安宫牛黄丸加减,加用栀子、黄连、黄芩、水牛角以清热解毒,若湿毒偏盛,表现为神志昏蒙、纳呆、脘腹痞闷、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治疗以化湿解毒为主,可应用健脾化湿、清热化湿、芳香化湿、温中化湿、淡渗利湿,常应用苍术、白术、薏苡仁、豆蔻、茯苓、陈皮、砂仁以健脾化湿,如偏湿热,则应用藿香、佩兰等以清热化湿,如合并有腹水、下肢水肿,可用淡渗利湿,如泽泻、猪苓、大腹皮等,如寒湿明显,可加干姜、炮附片以温阳化湿。若瘀毒较盛,表现为面色晦暗、赤丝血缕、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治疗以活血化瘀解毒,则选用丹参、三七、赤芍、牡丹皮等以凉血和血解毒。

4 辨别虚实阴阳

患者肝性脑病治疗需辨别虚实阴阳,初病多以邪实为主,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患者肝病日久,损伤肝肾,损及阴阳,或素体阴虚或阳虚,可导致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表现为神志昏迷、呼之不应、纳差乏力、气息低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舌质淡、无苔、脉微欲绝等症状时,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疗以温补脾肾,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加减;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躁动谵语、口干目涩、腰膝酸软、舌干红或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等症状时,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治疗以滋补肝肾,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对于合并有肝性脊髓病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行走困难。赵教授认为肝性脊髓病发生多与肝肾有关,肝主筋,肾主骨,多应用滋补肝肾、舒筋通络为治则,常应用桑寄生、杜仲、女贞子、旱莲草、牛膝以滋补肝肾,强筋骨治疗。钱英教授[8]认为此病乃劳伤虚损至督脉失荣, 治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以地黄饮子加减,资料显示此方可显著改善肝肾亏虚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

5 重视中医外治疗法

赵教授常应用中药保留灌肠以通腑开窍,常应用大承气汤,如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桃仁、石菖蒲、郁金以保留灌肠以通腑泄浊,使大便保持一日2~3次,稀糊状软便。马羽萍等[10]用中药大黄、金银花、蒲公英、白头翁、枳实、厚朴、当归、赤芍等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肝病合并内毒素血症40例,用复方中药解毒灌肠液干预肝硬化家兔内毒素血症,均提示可明显降低内毒素水平,提高生存率。现代研究表明,中药保留灌肠可促排便,促进肠源性内毒素排出,降低血氨水平,促进胆红素代谢,缩短昏迷时间[11,12]。

另外,可应用中医针刺治疗以醒脑开窍,肝性脑病患者昏迷时可选取合谷、内关、外关、水沟、十宣、涌泉穴;烦躁不安时可针刺神阙、神门等穴,均采用泻法治疗[13]。其中人中属督脉穴,督脉络脑,取之有开窍醒神之功[14];涌泉可激发肾经之气,最能醒神开窍;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两穴相配可调理心气,安神除烦;十宣穴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与合谷相配,调节阴阳平衡。肝性脑病患者恢复期以虚证为主,治疗宜选用关元、气海、神阙、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艾灸以温中补虚,固本培元。现代研究表明,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肝性脑病患者清醒时间,改善血氨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治疗肝性脑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15]。

6 验案举隅

患者马某某,男,62岁,因“反应迟钝伴乏力11 h,加重2 h”为主诉于2019年7月12日入院。患者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纯伴乏力,后出现昏迷,呼之不应,家属给予白醋灌肠后无明显改善,为正规治疗急来我院。门诊以“肝炎后肝硬化乙型失代偿期、肝性脑病”收入我科。入院症见:神志不清,呼之不应,精神差,纳差,尿黄,腹胀,大便色黄干结,2~3日一次。既往史:既往有乙肝后肝硬化多年,平素口服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既往有糖尿病史,现皮下注射胰岛素,2018年8月行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反复发作肝性脑病。查体:舌红,苔少,脉弦细;神志不清,精神差,呼之不应,双下肢肌力高,肌张力亢进,右侧巴氏征阳性,腹部平软,腹壁静脉无曲张,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结果示:肝右后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可能性大,肝硬化,脾大,肝内多发小囊肿,胆囊未见显示,脾门区及腹主动脉旁可见金属致密影及放射状伪影存在,下腔静脉走形区高密度影,考虑TIPS术后改变,肝内钙化灶。2019年7月12日查血常规:白细胞2.28×109/L,红细胞3.64×1012/L,血红蛋白浓度90 g/L,血小板99×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8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61、凝血酶原百分比活动度64.1%,血氨498 μmol/L,血葡萄糖16.2 mmol/L,钠132.8 mmol/L,肝功能:总蛋白54.4 g/L,白蛋白30.6 g/L,总胆红素22.3 μmol/L,直接胆红素10.7 μmol/L,甲胎蛋白532.11 ng/ml。西医诊断:①肝性脑病IV期;②肝炎后肝硬化乙型失代偿期,活动性child分级B级;③肝性脊髓病;④原发性肝癌;⑤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西医治疗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针降血氨,乳果糖口服及白醋灌肠。中医辨证为肝厥,肝肾阴虚证,治疗以滋补肝肾、醒脑开窍治疗,方药如下:桑寄生15 g,牛膝15 g,杜仲15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泽兰15 g,鸡血藤20 g,垂盆草20 g,柴胡6 g,当归12 g,白芍15 g,茯神15 g,石菖蒲15 g,乌梅10 g,枳实15 g,大黄6 g,郁金15 g,木瓜15 g,甘草9 g。水煎服,日1剂。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方用大黄15 g,芒硝20 g,枳实 20 g,厚朴20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以通腑开窍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计算力及定向力可,复查血氨下降,双下肢肌力较前好转。9月2日复查血氨38.1 μmol/L;复查肝功能:总蛋白62.1 g/L,白蛋白36.1 g/L、总胆红素25.9 μmol/L,直接胆红素10.6 μmol/L。出院后仍续服本方。后患者意识清楚,未再反复发作肝性脑病。

按:本患者TIPS术后,血氨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脑屏障,导致肝性脑病发生,肝病日久,导致肝阴不足,肝肾同源,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上扰心神,而致昏迷。治疗重视滋补肝肾,醒脑开窍,方中应用桑寄生、杜仲、女贞子、旱莲草以滋补肝肾,大黄、枳实、当归通腑泄浊,加石菖蒲、郁金以醒脑开窍,牛膝补肝肾、强腰膝,为防止滋阴药物滋腻肝气,加柴胡、白芍以疏肝理气,患者下肢活动不利,加鸡血藤以补血、活血通络治疗,久病多瘀,加泽兰以活血化瘀,木瓜舒筋活络,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以通腑开窍,能有效降低血氨水平,改善患者肝性脑病症状。

猜你喜欢

血氨郁金通腑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一指禅”爸爸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郁金的品种规格与鉴别
不同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氨测定结果的影响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