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追求及应对
2020-03-04黄晓丽
黄晓丽
(福建建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为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做出新的规定和指导,文件提出,“要推广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信息化水平”[1]。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德育应该如何加强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增强德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新时期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德育的价值追求
从哲学角度来说,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指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两者之间,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关系的哲学范畴。从价值定义出发,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德育,信息技术是价值客体,中职德育是价值主体。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德育的价值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肯定,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内容维度的扩大、教学时空的拓展、教学效果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围绕着价值的内涵分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德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实用的基本定位
选择一项技术是否应用于某项事物时,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坚持实用的原则。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实用的第一步是可用。信息技术要能应用于德育,判断的依据是客体和主体是否适合,即两者是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否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用的第二步是效用,即信息技术服务于德育,能否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产生效用的量等,这是实用的判断依据。抓住了实用的基本定位,信息技术应用于德育的价值才不会偏离。
(二)服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2]在人才培养中,德育承载着重要使命,立德树人既是中职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德育的内在性要求。确立根本目标,解决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德育中应该以什么为指导的问题,为人才培养确定了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就信息技术应用于德育来说,关键是要处理教师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关系,即理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探索构建教师主导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合理教学模式,确保培养目标落地。
(三)坚持以解决德育难点和瓶颈为重点内容
理顺和明确当前中职学校德育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是关键。中职德育难点在于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课堂吸引力不强,其中,难的根源在于还未做到课程改革创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特别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对照德育的要求,德育理论教学和德育实践要结合起来,特别是学校要加强德育实践教学,要坚持德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开展具有个性的德育活动,注重个性化的德育资源开发。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德育的现状分析
(一)实用的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信息技术融入中职德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一定实效,但也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具体表现在摒弃了实用的目标定位,比较追求信息化的形式和外表。例如:教师在处理信息化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上,将信息化手段摆在第一位,存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在教学中处理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问题上,又存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用信息化取代教师的思想误区。信息化服务于德育的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的作用未被完全挖掘。这些问题从表面上说,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盲目使用信息化手段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认识不够准确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教师对信息技术为什么要应用于德育的问题未有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二)解决关键问题效果不明显
从信息技术与德育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当前中职德育的难点和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加强德育实践教学,提高德育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开发德育教学资源。就德育实践教学来说,当前德育实践教学使用信息化手段不多。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偏向于德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而对德育实践的关注度较少。德育实践的实施在德育课堂之外,受条件限制,教师要评判和考量德育实践是比较困难的,这必将影响德育实践的效果。可见,信息技术融入德育实践教育的问题还未解决。
中职德育教学资源开发不足,主要表现为结合专业的德育教学资源并不多,而信息化的德育教学资源更少,影响了德育教学效果。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德育教材资源出版发行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认为德育资源主要由国家开发。虽然各大院校也开发了一些德育教学资源,但是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度远远不够。当前,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资源不足已成为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问题,中职德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三)主客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就德育与信息技术的价值关系层面而言,德育是主体,信息技术是客体,而在德育之中,教师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此,在德育、教师、信息技术这三者的关系中,教师才是德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适时点拨和启发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不论是在传统时代,还是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可替代。当前,信息技术手段代替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还存在,德育教学中主客体之间关系不明确,主客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德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信息技术与德育实践的弥合
德育目标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实践是最为重要的。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与德育实践融合问题并不被重视,德育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即德育实践过程管理问题和教师对学生德育实践的评价问题,一直无法很好解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3]德育课程实践教学问题被再次提出,特别是提出要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这对于德育实践教学来说,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用信息技术解决德育实践教学的难点,第一层应用在于开发,即开发设计出应用于德育实践的相关软件产品。学校要梳理德育实践流程图,找出管理学生的关键信息点,如考勤打卡、参与活动、活动表现、效果呈现,用信息化记录德育实践全过程。第二层应用在于数据分析,即对信息化教学中产生的数据加强挖掘和使用。学校要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库,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表现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形成教学诊断,使之优化改进。第三层应用在于共享,即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德育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共享。
(二)开发中职德育教学资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4]加强德育教学资源开发是信息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成果体现,能拓展延伸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实现网络教育第三课堂的重要手段。
做好德育教学资源开发,首先应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进行。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是对接产业和职业的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突出校企合作办学。因此,德育资源的开发应结合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在学生动手实践、实训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深入进行德育元素挖掘,做好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的渗透和培育工作。其次,德育资源应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进行开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开展教学。因此,德育资源的开发要深入挖掘中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元素,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开发德育教学资源,增强德育的亲和力。
(三)构建线上线下深度交融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5]实践经验证明,在信息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十分适用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深度交融的教学模式。
做好深度交融,应抓住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教师要擅教,学生要乐学。教师要擅教,是指在信息化背景下,要做好线上教和线下教。在线上,教师要注重“开发和统计”,线下要注重“设计+引导”;线上注重开发,包括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环节设计,将游戏闯关、动画等引进教学,增强趣味性,线上还要注重数据统计,合理应用数据对教学诊断和改进形成支撑。在线下,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做好实践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循循善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活动探究和小组研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带领学生共同探究。
此外,要使学生乐学,就是要求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要凸显趣味性、问题性、生活性。问题导向的德育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构思和设计教学知识点和内容,用问题引起思考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解决问题中掌握一定的德育道理,适合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