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桂工精神”为例
2020-03-04刘术刚
刘术刚,邓 欣
(1.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桂林,541002)
一、大学精神与“桂工精神”
国内有学者指出:“大学精神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1]“桂工精神”是桂林理工大学五改归属、十易校名,历经63载的历史沉淀和集中凝聚,是桂林理工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桂林理工大学精神的独特诠释。“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桂工精神”背后所彰显的是勤奋求实、峥嵘跌宕、献身开拓、革新自强的信念,是不畏艰险、砥砺奋进、改革创新的坚持,是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决心。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桂林理工大学的校训也从“勤奋求实、献身开拓”逐渐演变为“厚德笃学、惟实励新”。这使得“桂工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就是以培养拥有高尚道德情操、潜心研究学问、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目标,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为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矢志不渝地发挥高校的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
二、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育人目标一致
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更加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曾子在《大学》开篇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阐明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品德修养至关重要,人的一生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如今,在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容易造成信仰迷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以德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桂工精神”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每个“桂工人”身上都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有重视德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桂工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桂工人”。
(二)价值取向一致
大学精神的传承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同一范畴,重在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两者的价值取向需求也是一致的,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大学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人,培养出具有正确“三观”的社会人。“桂工精神”旨在培养出可以回报社会,造福老百姓的合格“桂工人”。大学精神通过文化引导挖掘人的价值所在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生人格是不谋而合的。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仅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途径,还可以升华大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三)时代要求一致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大学精神代表着一种时代符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一种具体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完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重大而神圣的时代课题,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诠释了大学精神的新外延。而“桂工精神”旨在契合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工匠精神”,做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导向性作用。
三、大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路径探析
(一)深化大学精神的内涵式发展
大学精神与时代发展、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深化大学精神的内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桂工精神”是桂林理工大学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桂林理工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的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同时也是桂林理工大学校史与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和传承精神,桂林理工大学将地质陈列室发展成目前广西功能最齐全的约4000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主题式展厅分为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宝玉石等10个,同时配套4D影厅、大标本展区、临展区及校友捐赠长廊等辅助功能展区。[3]通过地质博物馆这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桂工精神”,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在相关专业学习研究过程中,在免费提供参观导览过程中,都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桂工精神”的内涵式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精神来源。“桂工精神”的难能可贵在于“不忘历史,牢记精神”,爱国爱校,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2019年7月1日,建于桂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约500平方米的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馆举行开馆揭牌仪式,主要分为近代风云、湘江战役、抗日烽火、解放重生、人杰地灵、名人荟萃、领导关怀七大板块,综合展示了中国人民在近代桂林的红色奋斗史。这不仅可以整合桂林红色教育资源,还可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精神和国家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应以大学精神文化为载体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依托学校教学实际建立的近代史展馆,属广西高校首创。学校还可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到学校和社会广泛地宣讲党的光辉历史,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寄语,与学校地质博物馆、校史馆、艺术馆一道,为师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彰显桂林理工大学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和“桂工精神”,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4]
(二)强化大学精神的主阵地渗透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重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从“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迈出,由“点”及“面”全面铺开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它既不是指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要新增几门思政课替代现有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促进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5]学校要借助国家重视和发展“课程思政”的有利契机,开发校本教材,开展品牌教育实践活动,将“桂工精神”与教师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良好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既定目标。“桂工精神”是桂林理工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把“桂工精神”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回归主阵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同样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桂工人,就应该树立传承发扬“桂工精神”的坚定信念。学校可以凝聚校友力量,利用校友会等平台,以“桂工精神”作纽带,设立一年一度的“桂工精神——校友资助奖学金”的评比和颁奖,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进行“桂工精神”校本课程建设,将“桂工精神”典型校友人物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桂工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既能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又能让大学生接受“桂工精神”的陶冶。同时,学校还要在新生入学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毕业追踪教育三个关节点,融入“桂工精神”,把弘扬“桂工精神”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大做强学科专业,树立区级“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三)丰富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增强大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丰富大学精神的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视品牌性和传承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将大学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要以二级学院为依托,将“桂工精神”融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文化建设,增强“桂工精神”在基层学生群体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桂工精神”的认同感,做好“一院一品”,带动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加强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除了线下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学校还可以发展网上大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大学精神的传播方式。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草根网民”的特征,学校要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针对一校四区的“桂工格局”,建立全媒体网络媒介,加强一校四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化建设,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
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由精神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个体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转化和升华,需要符合“精神—实践—精神—实践”的循环过程。对此,学校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和社会实践,着力提升“工匠精神”的实践性,在深度挖掘“桂工精神”“工匠精神”等特色精神载体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探索开发结合本校实际的“价值引领课程”,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定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和选树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典型,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信用体系,为“桂工精神”校本课程实践教学积累素材。[7]同时,学校还要做好产教融合,建立“网上校友之家”,上传优秀实业家校友的典型事迹,与优秀校友进行网络视频会议,模拟企业网上工作会议模式,定期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中长期实践锻炼,全面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功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理想信念、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四位一体”的培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与“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优秀校友”等社会工作者的近距离接触中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一朝桂工人,一生桂工情”的传承意识,让“桂工精神”充分融入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伴其一生之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