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理工类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初探
2020-03-04米晓娟
米晓娟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太原,030062)
一、新时代为理工类学生开好思政课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 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一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由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等理工类人才决定。这些国之栋梁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勇于守正创新的能力,更要有洞察时政、领悟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始终站在国家政策最前沿引领社会发展的本领。工匠型人才不是天生的,需要靠后天教育培育。
高等教育是直接培养人才的最后一道产线,也是最重要的产线,其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贯彻会议精神,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活动;之后,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9年初,习总书记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座谈会,进入八月份,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一个个文件的出台、一项项措施的颁布,都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治学方向。
应用型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基地。进入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培养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充实劳动大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对于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到了支点,即办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经过多年的改革,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通向同行初露效果。但当前,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短板,思政课改革面临诸多挑战。
二、理工类学校在思政课改革上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理工类学生教育背景特殊。理工学生在中学阶段长期接触演算类知识,思维变得形成了一种定式,很抽象、方式较单一,和文科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环节不到位,长此以往,思维存在很大的功利性,缺少对问题的前瞻性和广位性的思考,文字表述能力、思维整合能力偏差,但是理工类学生的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此外,学生在中学阶段,为了顺利考入大学,文理分科后,理工类学生将精力全部用于攻“数理化”等专业知识,对政治历史无暇过问,不了解国家历史、不关心国家政策的转变,不知道国家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现象是常态。特殊的教育背景致使理工科学生在思政知识的接受、消化和运用上比文科生要慢半拍甚至一拍。
理工科学生对思政课程重视不够。理工科学生注重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算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应用型本科生此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手脑并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比学术型学生强。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这些学生会下意识锻炼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有限的大学时光尽量分配给专业课,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歧视现象普遍。尽管中央一再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依然把思政课关进人为设定的“牢笼”中,认为政治理论课是讲大道理的课程,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今后就业的用处微乎其微,没必要浪费时间。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思政课上将时间挪作他用,少数学生课上玩手机、睡觉消磨时间,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少之又少。
此外,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差。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可塑性很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需内外因共同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非常大。部分理工类男同学在学习中自制力薄弱,随大流现象突出,在课程学习中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理工类学生对思政课的热衷度原本就相对较低,新学期伊始,学习积极性较强,但在周围游戏弥漫、迷恋手机、迟到、旷课等不良环境的腐蚀下,渐渐地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手机、网络上,学习开始走下坡路,迟到现象从无到有,书本笔记从多到少、从有到无,这直接影响了理工类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效果。
(二)教师方面
首先,思政教师教学发力不够。思政课教学呈现大班授课形式,班容量一般在120人以上。从听课群体看,思政教师受众较广,涉及文、理、工、艺等科类学生,客观上对思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并未以高标准高要求完成教学任务。首先,为了教学方便,思政教师在备课时更加注重备教材,对课本知识的还原、整合、升华做得尽善尽美,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出现面对文、理、工、艺等科类学生用相同的教案、讲稿和教学设计,并要求他们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情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方法上千篇一律,不能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调整所授内容深度、课堂互动、教学案例等,未能很好地因材施教,导致课程吸引力下降,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再次,课堂管理疲乏。良好的环境是教学的前提,能促进教学的良性运行。但教师在授课期间疏于对课堂秩序进行有效维持和管控,导致学生上课开小差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最后,课后辅导微乎其微。大学期间的师生关系一般只维系于上课期间,课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谜团的情况极为罕见,不利于知识的巩固提升。
其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办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思政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1]“课程思政”理念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提出,但时至今日,其他教师在课程思政推进中速度缓慢。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队伍从年龄梯度看相对年轻,教龄较短、经验欠缺,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的因素,致使教师在挖掘专业课与思政课融汇点时深度和广度不够,有的甚至未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契合点,在授课中存在“本位主义”,认为自己讲的课程是最重要的,并未注意到课程之间的联系;重知识点的传授,轻情感认同、素质能力的引导。
三、提升理工类高校思政课成效的途径
(一)学校加强顶层设计
应用型高校要严格遵照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将思政课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党委书记、其他校领导带头讲好思政课,使全校师生达成重视思政课的共识;要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育力度,积极为思政教师创造、争取培训深造机会,并打通考核奖励晋升机制,提升思政教师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从制度上保障思政教师自信起来;要积极部署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铸魂育人的思政课和培养工匠人才的专业课协同推进。
应用型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由专人负责,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培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该中心要积极邀请国内课程思政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工作;统筹组织申报课程思政科研项目,用科研支撑教学,提升专业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能力。此外,高校要搭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平台,让教师互相协作、扬长避短:思政教师帮助理工科专业教师找到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契合点,以便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专业课教师能为思政教师全面介绍理工类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结构、教学大纲,以便思政教师在备学生环节更具针对性,针对理工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资源,保证教学效果。
(二)思政教师要在改革中加强教学
习总书记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2]思政教师是培养筑梦人的第一责任人。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思政教师,只有能讲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紧随时代步伐的思政课,自己才有可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思政课才有火起来的潜质。这就要求思政教师首先要有“刮骨疗伤”的气魄,进行自我革命。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感动他人、影响他人。在日常工作之余,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利用国家、省份、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功底、教学技能,做到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统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和改进教学。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性,思政教师首先应将所授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知识逻辑体系。其次,在授课中要避免惯用发散思维,举例要精而少并尽量列举与理工科相关的典型案例,从形象实例中总结出理论道理;此外,要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上做文章,将枯燥、高深的理论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漫画、视频、情境表演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将上课的显性教育和网络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政治、理性正确判断时政消息。再次,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3]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讲授法和讨论法、情境参与等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见分晓的考核模式,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用考核督促学生学习。
(三)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理工类学生要从内心高度重视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的发展永远是内因决定外因。知识能否被学生吸收,最终决定权在学生本人。思政课是让学生人格强起来、思维活起来、精神不缺钙的课程。作为理工类大学生,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理解国家开设思政课的初衷,充分理解思政课对自己的巨大作用,明白思政课是帮助自己系扣子的课程,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学好它势在必行,在实际学习中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同时,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为了考试而学”为“为了成就自己而学”。针对自身人文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学生更应将思政内容学习延伸到课外,利用课余时间补短板,养成关心时政热点的好习惯,多看、多思、多问、多写。
此外,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团文化活动、青年志愿服务,加入青年马克思学习社进行学习,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加最美家乡调研等,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
应用型高校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什么人才的问题。针对在受教育中短板人群理工类学生,学校、教师和学生需共同发力,加强合力,致力于培养一批讲政治、有技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工匠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