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
——研读郁达夫作品的金钥匙

2020-03-04

今天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闲书郁达夫

(湖南大学附属中学 湖南 长沙 410082)

1.范文赏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是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该文。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处处渗透着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更与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创作背景有关。

文中那清晨院落中“高而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蓝的、白的、紫黑色的牵牛花,再加之以秋槐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和“息列索落”的秋雨,还有那“‘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的熟人相见时“缓慢悠闲的声调”,“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把北平秋天的意韵和情调,传达得惟妙惟肖。

画面上的这些颜色皆是青、蓝、绿、白等冷色,连本是暖色的日光也被渲染得颇具丝丝凉意。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品中的任何景物都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由于大革命失败,加上“从小就习于孤独”(《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以及进入社会后受到的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而形成的脆弱的个人性格,曾经面对过惨淡人生的郁达夫在这时便没有勇气正视淋漓的鲜血,于是产生了孤独的情绪,因而失望消沉,走向退缩隐遁,于1933年4月迁居杭州,很少出头露面,几乎过着隐士闲适安逸的生活,此时只向往着“一间洁净的小小的住宅”,“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整天钻到古书中,读《咸淳》、《淳祐临安志》、《梦梁录》、《南京古迹考》等,用绝大多数时间在游山玩水,沉迷于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提倡的是静的文学,写了大量的静止如水的带有遁世色彩的山水游记,还有“描写田园野景,和闲适的自然生活,以及纯粹的情感之类”(《闲书·清新的小品文字》)的《闲书》,以排遣现实生活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故都的秋》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在作者心中,这种“清”、“静”、“悲凉”之景笼罩着的淡淡的悲哀,正好能宣泄他心中的忧虑和孤独苦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是他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的结果。

2.郁达夫作品扫描

纵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生前出版的散文集,《达夫散文选》、《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闲书》、《日记九种》等,是否亦如《故都的秋》一样,处处渗透着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呢?

《江南的冬景》(1935年):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末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尝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忘,死生不问了……

《还乡后记》(1923年):“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浮着,阶前屋外有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阴凄的色彩,……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溟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回去。”

《海上通讯》(1923年):我应该“看看海上的落日,享受享受那伟大的自然的烟景。”

《零余者》(1924年):“是日斜的午后,残冬的日影,大约不久也将收敛光辉了;……视野中散在那里的灰色的城墙,冰冻的河道,沙土的空地荒田,和几丛枯曲的疏树,都披了淡薄的斜阳,……苍凉的暮色,从我的灰黄的周围逼近拢来,那倾斜的赤日,也一步一步的低垂下去了。……四边的急景,却告诉我黄昏将至了。在这荒野里的物体的影子,渐渐地散漫了起来。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也有些急促的样子,带着一种惨伤的寒意。……向四周一望,见了凋散零乱排列在灰色幕上的野景,更使我感到了一种日暮的悲凉。”

《小春天气》(1924年):“枯木林中,半弯下弦的残月,刚升起来,冰冷的月光……一道逼人的冷气,却从这幅未完的画面,直向观者的脸上喷来。”

《灯蛾埋葬之夜》(1928年):“这将落未落的残阳夕照之中,在那些青枝落叶的野菜畦边,一个人背手走着,……头上的天色老是青青的,身边的暮色也老是沉沉的。”如《婿乡年节》:“年三十的午后……我一个人坐在客厅上吃闷酒。”[郁达夫散文创作中期(1933—1938)作品]

这些作品同样通过对景物作冷色调处理典型地反映了郁达夫的寂寞心境。这一时期前后的其他游记作品,像《西游日录》、《杭州小历记程》、《浙东景物纪略》、《钓台的春昼》、《雁荡山的秋月》等及一些记游诗,小说《迟桂花》、《迟暮》、《瓢儿和尚》、《东梓光》等,大都如此。他自己也承认:“简单明瞭地说一句,下面所收集起来的短长杂稿,都是闲空不过,才拿起笔来写出的;所以事忙的人,简直可以不读,这一种书,终于也还是帮闲的作品。”(《闲书·自序》1936年4月)

3.结语

这正实践了他自己的学说:散文“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为自我而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但是,不论他苦闷,还是失望、退却,他的一生也始终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正如《中国现代作家评传·郁达夫》中的评价:“从富阳出生,到南洋遇害,……从这位杰出的作家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系列的矛盾现象: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是反抗的、斗争的,反抗和斗争几乎贯穿于郁达夫的一生,但时而也有妥协、逃避的倾向;他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内心燃烧着烈火一样的热情,但又常常有颓唐的感伤的情绪相伴随。……他渴望前进,但有时却又停下了脚步,这一切看来是对立的,截然相反的性格素质,却又那么自然地统一在郁达夫的身上,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总之,《故都的秋》,无疑是我们研读(阅读)郁达夫作品的一把金钥匙。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闲书郁达夫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无事读闲书
贵人
中国哲理画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