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下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3-04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第一批职业院校开始,中国职教已走过四十多年的风雨。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更是时代的召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软实力的象征,更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优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指导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更精、更优、更有特色和更具时代性。
1.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涵括了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两大方面的建设。经过职业院校多年来治校的过程中创新和发现,许多高校都搭建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但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1.1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面规划,忽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关注,也未将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联系起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一直按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深厚的认识,忽视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活动脱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职业化育人的独特性。
1.2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多,但是精品少、应付多,主要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教师参与率低。学生在完成繁重的学业同时,被动参与各项活动,积极性不高。校园活动大多以追求新风尚为主,缺乏内涵性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很少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缺乏。
1.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不紧密,毕业生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需要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市场希望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无缝对接生产环节,而往往许多职业院校按照本科院校的育人方式,重理论轻技能,未能将岗位所需要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导致培养的学生并不能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需求。
2.工匠精神对于重塑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意义
2.1 寻工匠精神之内涵,立职业院校文化之根。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不断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时代所需的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院校意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效果不明显。将工匠精神注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院校根据本校办学情况,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提升办学能力,打造个性化的工匠文化校园。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培养优质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文化活力。
2.2 追工匠精神之本,筑职业院校育人之魂。追根溯源,工匠精神之本源就是鼓励学生成为技能卓越、敢于创新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催化剂。育人的关键就在于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而工匠精神就是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育人要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开始,不是机器式的培养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无限可能性,培养工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营造崇尚工匠、励志成为大国工匠的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巨大魅力,深度挖掘文化育人的作用。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守“工匠”之初心。何谓“初心”,经历了高考的失败,职业院校学生的初心不是成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应是成为技术行业的能手。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工匠精神能时刻提醒学生们除了精进专业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树立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3.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3.1 建设独特而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将具有工匠精神内涵、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元素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将职业精神注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树立对职业的热爱与自豪感。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桃花校园,不仅让农林专业的学生有了校内实训场所,每年三月学院吸引上万游客来校观赏桃花,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也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学院还通过建立校史馆、百年广场、南丁格兰广场等凝聚校园文化内涵,传递职业教育之精神。
3.2 教育者先受教,抓好教育之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作为教育的源头活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门来自本科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领悟和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太清晰。那么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接受教育,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领路人。在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中,需要教师将工匠精神带入课堂,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建立工匠意识概念。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思政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所需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每年通过进行课程思政大赛,激发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以教促进学生养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3.3 紧扣“工匠精神”内涵,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是极具吸引力的,不仅能让学生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且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伴学生健康成长,真实的感受到文化熏陶。职业院校要对各种活动进行把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展示学校的文化名片。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业为抓手,鼓励学生参与和专业技能相关的各项活动。如机电系“小家电维修志愿者服务队”连续多年进社区、下农村进行志愿者活动,不仅受到群众的好评,而且激发了学生能在专业技能上不断钻研的精神,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自豪感。我院建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引进优秀项目,邀请专家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研发,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3.4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合格“工匠”。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对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同事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了解,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有清晰的认识。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产业、引领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思路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企业订单班,邀请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担任兼职实训课教师,并且企业安排优秀技术员工驻校联合学院学生辅导员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企业不定期的邀请行业的专家进行讲学,在校期间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的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增长专业技能。
3.5 利用信息化载体,建设校园文化新阵地。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负面的东西对学生成长也带来很大影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思想毒害学生很深,近些年出现的“校园贷”就是其中之一。职业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对于社会动态增强教育敏感性,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质特性,通过学生喜欢经常关注的平台进行文化传播,真正的使工作动起来,推动传统的静态感染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性和感染力。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大力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将工匠精神等教育内容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学院网站等直播学院大型学生活动、播放大国工匠成长之路、学生优秀典型事迹等,充分利用新媒体便捷、快速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激发了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