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高新区高质量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2020-03-04王永健
王永健
(江苏省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技术局,江苏太仓215411)
0 引言
国内目前发展程度较高的园区都开始进入了第3个发展阶段[1],在这一阶段中,园区建设与新型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并体现出了能够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的核心内涵。为此,国家高新区尤其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流的科技园区、创新科技园区等发展相对成熟的高新区,构建新时期创新生态体系需要立足新的发展视角[2-3]。
近年来,太仓高新区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德高科技产业园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C位区”、新时代对德开放创新合作的“示范区”、国内外产业资本投资的“首选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活跃区”和空间集约绿色增长的“生态区”,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最前列。在2019年江苏省高新区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中列30家省级高新区第2位,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苏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太仓高新区已经成为太仓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挥好示范引领的同时,对太仓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形势下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如何构建符合太仓高新区自身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是推动太仓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
1 当前高新区创新发展现状
1.1 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动能强劲的创新型园区
引入“双一流”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典范西交利物浦大学建设太仓校区,集聚中科院计算所、技物所、硅酸盐所、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太仓激光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清华力合科技谷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科创平台,持续增强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和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了近150万m2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孵化全链条,建成投运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了5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有力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全区累计获评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08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14家、国家级人才19人、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95个、高新技术企业223家以及康乃德等一批独角兽培育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件。被授予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
1.2 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建设共生共融的产业生态圈
聚焦聚力智造业经济、产业链经济,共引进培育8 000多家民营企业与800多家外资企业在区内共生发展,其中包括耐克等世界500强企业15家、总部企业21家、上市企业13家、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6家,形成了智能造、未来车、航空器、创新药、大物贸、新材料等六大高质量产业集群,构建了上下游衔接配套、左中右紧密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和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全区高新产业产值占比达63%,智能制造普及率超50%。
1.3 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建设对德合作的全国性标杆
紧扣在精准开放中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赋能提升的工作导向,紧紧抓住对德合作的战略突破口,以对德开放引领全面开放,以对德合作促创新、促转型、促投资、促环境优化、促城市功能提升,成为中德合作成效最明显的地区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目前,太仓高新区是中国德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德企集聚度最高的开发区,集聚德企322家,制造业德企总数占全国的近10%,是中德两国政府部门授予的全国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是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区内600多家民企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技术协同、合资合作等深度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和国内唯一的AHK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创办了全国首个双元制本科项目,制定了全国首个双元制教育标准,培养了上万名高技术人才。对德创新合作写入科技部《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
1.4 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建设绿色集约的田园式新城
紧扣“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城市定位,布局建设“一区四核”即中部田园城市核心区、北部智能制造核心区、南部科技创新核心区、东部高教创新核心区,形成了“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城市风貌。区内构建了“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生态园林体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1.9%,绿化覆盖率达43%,支撑太仓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区内正在规划建设以长三角国际开放先行区、临沪科创智造示范区、现代田园城市样板区为定位的50 km2娄江新城,特别是随着位于区内的沪苏通铁路太仓站、太仓南站的启用,太仓高新区成为江苏进入上海的重要枢纽门户,“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日益成型。
2 太仓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方向
习总书记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赋予了创新更高和更广的内涵意义,国家级高新区新时期的创新驱动发展也必须遵循这样的理念。确立和坚持这样的理念,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就成为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位于区内的“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太仓高新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紧扣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三个高地”建设,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持续增强长期对德合作为特色的高水平开放新动能,持续增强大院大所科技人才集聚释放的创新驱动新动能,持续增强产城融合城市能级提升提供的新城市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太仓高新区的智力能级、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资源集聚度,全力创建以对德科技创新合作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 高质量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开放是太仓高新区的鲜明底色,创新是太仓高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德开放创新合作是太仓高新区的第一标识。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内涵目标可表达为实现5个功能板块的目标导向,即:集聚德企的产业生态、共塑创新的科技生态、双元教育的人才生态、绿动融合的城市生态、精致务实的亲商生态。
3.1 以集聚德企构建一流产业生态
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等,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若干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构建新产业培育生态。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构建“一个产业对应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学科学院、一个产业研究院、一个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高标准载体、一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联盟”的培育生态,打造产业新地标。航空产业方面,重点围绕航空新材料、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专业无人机等领域,加快钛合金近净成型等项目落地。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发挥中美冠科、康乃德、复星医药等项目的牵引作用,培育基于高端生物医药研发的产业发展新优势。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以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系统和环境感知、数据联合、决策控制、车路协同等为产业导向,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两百亿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二是强化制造业数字化升级。依托高新区在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方面的制造业场景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转变,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突破。三是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和标准约束,确保单位产值能耗持续下降。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实施“开笼引凤、腾笼换鸟”,强化社会化园区统筹管理及使用效率提升,成立专门公司收购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亩均税收、亩均产值等指标攀高。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在高新区投资建设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加强与市政建设接轨,完善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安全、绿色、智慧科技园区建设。
3.2 以共塑创新构建一流科技生态
一是集聚强动能。持续导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大院大所等平台载体,全力推进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太仓激光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清华力合科技谷、中德石墨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外创新中心和创业基地布局,重点支持考核优秀的创新载体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加强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高新区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拓展新兴市场。二是持续优化环境。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健全“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全链条。持续优化政策体系,着力在加快企业上市、推进高企申报、争取专项资金等领域提供强力支撑。扩大创投、产投基金规模,借力上市产业引导基金,让金融活水作用充分释放。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用好圆桌会议、微信群、走访调研等沟通渠道,让企业呼声第一时间听到、企业需求第一时间满足、企业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三是争创国家级。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步伐,全力争取进入省部共建试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链主企业”“上市公司”迈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全力冲刺全年净增70家高企攀高目标。聚焦研发型、应用型、基础型人才,持续加大引才留才育才力度,深化柔性引才工作机制,确保全年获评苏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数13个以上,新增企业创新人才4 000人。
3.3 以双元教育构建一流人才生态
进一步搭建更完善的中德企业合作载体、建设更实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更高层次的双元制教育,大力加强中德中小实体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技术研发、产业链合作和相互投资,全面构建中德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实施“人到太仓才幸福行动方案”,建设高科技人才、高管人才、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和引领性、前瞻性、颠覆性创新策源地。一是加快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建设。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将对标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建成太仓市核心、绿色科技新引擎,通过创新氛围营造、科技成果创造、高端装备制造、知名品牌塑造,助力太仓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太仓五大发展战略实施。二是进一步释放现有平台的创新能力。实施“大平台大载体建设工程”,加大对已入驻高新区的硅酸盐研究所、计算所、技物所等平台的投入,发挥大院名校的技术源头和服务作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开拓校企合作发展新渠道。对接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建立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市场化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并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新区集聚一批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中试基地、技术创新平台、示范应用平台,构建“研发—试验—产业化”一体化的技术创新链。
3.4 以绿动融合构建一流城市生态
突出全方位城市合作理念,推动对德合作从经贸向科教、文体、公益、环保、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多领域、深层次拓展。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借鉴德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保理念,在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等方面注重融入德国元素,注重与中德产业同频共振,开发建成了一批具有德国风情的商业街区和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与中德产业同频共振的城市风貌。坚持把能级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打造活力新城。一是高站位做好规划。结合2035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更高坐标系、更大格局中谋划城市发展,加强娄江新城和环天镜湖片区规划设计,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切实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品位。二是高强度攻坚拆迁。全力推进娄江新城科教创新区、临沪国际社区一期拆迁,全面攻坚环天镜湖、板捷街、东郊地块核心区等剩余农户拆迁,确保完成全年拆迁任务,实现22个地块清零。三是高品质推进建设。全力推进娄江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复游城冰雪世界建设,确保泰禾商业综合体、铂尔曼酒店、天镜湖创新创业广场年底竣工。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复检工作,加快推进垃圾“四分类”全覆盖及终端处理设施建设。
3.5 以精致务实构建一流亲商生态
秉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太舒心”服务品牌,使得太仓营商环境在国内外有着极高口碑。一是扩大社会事业对德交流合作。积极开辟多渠道文化交流形式,持续办好中德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多种形式文艺创作,讲好德籍人士在太仓创业、融入生活等“中德故事”。加强中德体育事业合作交流。提升本市范围内各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德语、英语普及度,打造中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建立中德企业、民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德国“严谨务实”文化与太仓“精致务实”文化的融合,将精致的人文环境打造成核心竞争力。扩大深化友好交往,邀请德国高规格代表团来太仓访问,寻求与更多德国市州地区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二是提升作风效能。在税收、申请批准营业执照、用地和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便利,开设德企服务专线。搭建中德交流数据平台,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同时,可通过数据来验证服务效果。三是创新机构服务。加强与德国工商大会太仓办事处、上海德国中心、太仓德国中心沟通联络,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引进商务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机构,为德国中小企业在太仓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