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福建两省对虾苗种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2020-03-04林国清戴燕彬元丽花杨章武黄永春杨少碧

渔业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虾苗对虾苗种

林 楠,吴 斌,林国清,戴燕彬,元丽花,杨章武,黄永春,杨少碧

(1.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2;2.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漳州 363000;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13;4.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5.漳浦县佛昙鸿达水产育苗场,福建 漳州 363200)

中国是世界对虾生产大国,根据第十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2017年世界对虾总产量超过430×104t,其中我国对虾养殖产量120×104t,约占世界产量的28%。苗种是对虾养殖的基础,是对虾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据统计[1],2017年我国虾类育苗数量达12 517.99×108尾,其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苗种数量9 551.81×108尾,主要产区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其中广东、福建、山东、海南四省规模最大。福建是对虾养殖大省,对虾养殖在福建渔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福建省对虾苗种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11年福建的对虾苗种产量4 559×108尾, 约占当年全国产量的62%,占比达到最高峰,以后逐年下降,2017年福建的凡纳滨对虾苗产量为2 530×108尾,占当年全国产量的21.25%[1]。尽管占比下降,福建仍是全国虾苗生产大省,但目前不是虾苗生产强省,特别是与海南、广东相比,福建的对虾苗种企业多数还处于低层次、小规模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比较中学习兄弟省份产业发展的经验,谋划福建对虾苗种产业自身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福建、海南两省对虾苗种产业发展过程

福建省的对虾苗种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育苗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市的鳌冠、刘五店等村,伴随着长毛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取得突破和闽南地区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福建省对虾苗种产业开始起步,1989年虾苗产量71.22×108尾,占当年全国产量不足10%。20世纪90年代初,闽台交流引进了台湾产的人工虾苗饲料、育苗设备、规模化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台商在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中,引进对虾新品种的同时,还带来了产业链分工的专业生产模式,福建对虾苗种产业快速发展。1998年福建虾苗产量达133.68×108尾,占当年全国产量首次超过20%。养殖品种也从单一的长毛对虾,到引进广东的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北方的中国对虾,随后还引进了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南美蓝对虾等,并开发了新对虾属几个品种的育苗和养殖生产。2000年以后,随着凡纳滨对虾的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养殖,虾苗需求量日益增加,福建对虾苗种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虾苗规模化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和普及,虾苗销售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南方扩展到北方,育苗技术辐射全国。2011年福建对虾苗种产量4 559×108尾,约占当年全国产量的62%,占比达到最高峰,产量则是在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福建对虾苗种产量逐年下降。

海南省的对虾苗种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育苗技术传承于福建[3],发展历程与福建省相似。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全省范围内的对虾苗种场还不足10家,1992年虾苗产量仅为1.065×108尾;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省对虾苗种场也不超过50家,1998年虾苗产量为27.95×108尾,虽比发展初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占比较低;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凡纳滨对虾品种的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养殖,海南省对虾苗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峰时期对虾苗种场达到600多家,虾苗产量也逐年提升(图1)[4]。目前海南对虾苗种繁育生产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20家左右。海南对虾苗种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条功能较完善的全产业链。从饵料供给、渔药供应、苗种生产、苗种销售和包装运输等方面均可提供相应服务,整个产业链布局较合理,分工较明确[4]。

从海南、福建两省对虾苗种产量历史变化趋势(图1)可看出,两省对虾苗种产业起步时期接近,福建稍早于海南。福建对虾苗种产量一直高于海南,最高时产量甚至达到海南的数十倍。20世纪90年代两省对虾苗种产量均较稳定,进入21世纪前后,随着凡纳滨对虾的引进和推广养殖,两省对虾苗种产业均发展迅猛,其中福建省从1996年的78×108尾猛增到2006年的3 910×108尾,十年间产量增长了50倍,该期间海南省产量也有约30倍的增长。之后福建省产量出现较大起伏波动,经历2年多的下降后,2009年又逐渐恢复,并在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产量又逐年减少;海南虽然产量比福建较低,但发展相对较为平稳,总体趋势逐渐向上。近几年,随着福建产量的减少和海南产量的增加,两省对虾苗种产量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86—2018)。

Data source:《China Fisheries Yearbook》(1986—2018).

2 近期福建、海南两省对虾苗种产业情况比较

2.1 产业规模

2.1.1 产量及分布

海南省2017年对虾苗种年产量约为777×108尾,全部为凡纳滨对虾[1]。虽然目前海南省对虾苗种产量还远低于广东、福建等传统虾苗大省,但从近5年对虾苗种产量(图2)可看出,海南省对虾苗种产业正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海南省对虾苗种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文昌至琼海一带,特别是冯家湾-椰林湾的国家级对虾种苗星火产业带,该地区现有对虾苗种繁育场数百家,苗种产量约占海南省的95%,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虾苗谷”[5]。此外,在昌江、乐东和万宁等沿海县市也有分布[6]。

福建省2017年的对虾苗种产量约2 530×108尾[1],其中凡纳滨对虾苗种产量2 031×108尾,占虾苗总产量的80.28%。从近5年对虾苗种产量变化(图3)可看出福建省对虾苗种产量逐年减少,产业正呈现衰退的趋势,推测该趋势与福建所生产“土苗”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因素有关。若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在不久的将来福建对虾苗种产业可能面临较大风险。福建对虾苗种产业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厦门、漳州两市的对虾苗种产量占福建省的95%以上。据调查,仅厦门市的鳌冠和刘五店村的对虾育苗场就有323家。对虾苗种企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虾育苗场大多采用近海进排水,同一水域往往被多家育苗场同时作为水源,由于部分育苗场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近海水质变差,其他育苗场易受到交叉污染,导致对虾育苗成活率逐年降低,这是福建、海南两省对虾苗种产业同样面临的一大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4—2018)。

Data source:《China Fisheries Yearbook》(2014—2018).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4—2018)。

Data source:《China Fisheries Yearbook》(2014—2018).

2.1.2 企业规模

目前福建对虾苗种生产以个体经营和多个股东合资经营为主,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对虾苗种企业尚未出现。以闽南地区为例,过去几年对虾苗种企业总体情况是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落后、研发水平低、盈利能力弱。作为福建虾苗主产区的厦门市、漳州市等地区专业培育凡纳滨对虾种虾的基地极少。

反观海南对虾苗种繁育企业,海南全省规模较大的企业约有20家,部分实力强的单位已经可以自行开展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并自主选育,如海南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卜蜂水产(东方)有限公司、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海南海壬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打出自己的虾苗品牌,如正大虾苗、禄泰虾苗、旺意虾苗、海研虾苗等,并远销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2.2 种虾来源与虾苗类型

在种虾来源方面,福建和海南对虾苗种产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优质种质资源主要掌握在国外,如美国、泰国、新加坡和印尼的几家大型种虾企业手中,这也是全国对虾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以美国迈阿密对虾改良系统公司(SIS)向中国市场出售的凡纳滨对虾种虾为例,其种虾销售一度占我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几乎垄断了整个种虾供应市场,种虾的价格也逐年走高,从2007年的70美元/对涨到2016年的110美元/对,涨幅超过50%[7]。2015年全国共进口凡纳滨对虾种虾约31×104对,如以110美元/对计算,需外汇3 410×104美元[8]。进口种虾价格上涨的同时,福建省部分育苗企业直接从养殖的大规格虾中挑选种虾来生产对虾“土苗”。因“土苗”未经专门选育,遗传背景不清,种质质量没有保障,直接影响虾苗质量。

在虾苗类型方面,2009年以来,海南省对虾苗种繁育企业经历了一些调整,目前主要开展进口一代虾苗的生产,部分企业也进行虾苗的自主选育生产。苗种场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有的专供幼体,有的负责虾苗标粗,有的专职虾苗销售。而福建对虾苗种生产则以“土苗”为主,占苗种产量的95%以上,且大部分是家庭式的个体经营。从全国的产能来看,“土苗”产能明显过剩,并且“土苗”生产的利润率远低于进口一代苗和选育苗。由此带来低利润水平下的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无止境地压缩成本等,最终将影响虾苗的质量。虽然福建省对虾苗种产量远高于海南省,但育苗企业利润普遍不高。这种以高产量、低质量求生存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若固守老路,福建对虾苗种产业可能存在巨大风险。

2.3 环境与自然资源

海南是全国对虾生产繁育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2.0~25.5℃,最高月平均气温29℃,最低月平均气温15℃,且日照充足;对虾生长没有停滞期,可以全年开展对虾苗种生产,一般情况下生产一批虾苗需要约15 d,可为养殖户常年持续生产提供苗种保障。此外,海南地处海岛,四面环海,海水资源充沛,工业污染源少,水质优良,适宜对虾苗种繁育生产[4]。

福建对虾苗种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1℃左右,与海南省气候条件类似。在环境方面,福建省的工业化程度较海南省更高,特别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工业污染源多,可能影响福建部分地区的对虾苗种生产。

2.4 行业组织

为了促进对虾产业的发展,海南省地方企业和事业单位自发组织成立了海南省对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等行业组织。以海南省对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该联盟成立于2010年,以对虾引种、保种、育种技术研究,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新型养殖模式研究等为目标,以背景相似的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等,集结了海南省对虾产业的集体智慧,对于对虾苗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引领作用[6]。

在对虾苗种行业组织方面,目前福建省仅在厦门市虾苗集中区域有相关虾苗协会,覆盖福建省的行业组织尚属空白,主要原因在于福建省对虾苗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存在众多苗种企业各自为政,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尚无人牵头建立相关协会、联盟等组织。

2.5 成本及市场需求

海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充沛,因此在对虾苗种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无论在育苗生产用工或场地建设用工,人工成本均比福建省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硬件设施方面,海南省地广人稀,且地处海岛,海岸线长,适宜建设对虾育苗场的位置多,对虾育苗场的平均土地租金低于福建。而且,因年平均气温高,育苗场建设过程中不需重点考虑保温或增温设施,因此,在硬件设施成本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优势。

然而,物流成本是制约海南省对虾苗种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6],海南岛四面环海,对虾苗种产品进出岛只能依靠港口航运或航空运输。航空运输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岛内优质虾苗产品出岛成本增高的同时,各种原材料资源进岛成本也增加,岛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又进一步提高岛内虾苗成本,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虾苗相比失去部分价格优势。港口航运则存在过海通行速度慢、运输时间长、虾苗存活率无法保证等问题。

福建对虾苗种业起步早,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有较深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调查,大部分海南省规模较大的育苗企业均在福建闽南地区建有标粗基地,可见福建对虾苗种的市场需求之大。但如何将市场需求的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是福建省对虾苗种产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前文提到,福建的对虾苗种类型主要为“土苗”,而本地对虾养殖的需求则多为一代苗或选育苗,因此福建本地生产的“土苗”主要销售往北方地区,本地养殖需求的、利润较高的一代苗市场则主要被海南、广东等地的对虾繁育企业掌握。

此外,海南省年产对虾苗种的20%在岛内销售,但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环保压力的增大,海南省的对虾养殖面积从数年前的15×104hm2减少到2018年的约4×104hm2,因此海南省对虾苗种的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对虾养殖的环保问题同样也是福建对虾产业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何实现对虾养殖、育苗企业转型升级,降低环保对产业的影响,也是福建对虾苗种产业乃至整个对虾产业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2.6 技术支撑

海南全省现有国家对虾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2家、省级水产研究所2家、省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家、水产技术推广站18家,这些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为海南省对虾苗种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很多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知名高校因海南优越的气候条件在海南建立对虾育种基地,客观上也给海南育种研发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对虾苗种产业方面,福建也有较大的技术优势,涉及对虾等海洋生物的研究所、高校众多,技术力量雄厚,这也是过去厦门成为国内最重要虾苗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重点关注,在2017年启动了“凡纳滨对虾品种创新与健康种苗繁育产业化工程”项目,一方面提供资金建设凡纳滨对虾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示范基地,提高品牌创新能力,改进和完善对虾产业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加强优质虾苗繁育和对虾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支持开发主要病原快速检测试剂盒、高效微生态制剂、生物絮团技术等生态技术与制品,并积极将对虾新技术成果用于实践。2017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也对对虾等特色水产品种全产业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对虾种业创新、强化对虾良种推广以及培育对虾重点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对虾产业升级等。当然,福建的研发技术优势如何形成生产力,在商业化育种的体制、机制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在上述技术支撑方面,福建省与海南省差距不大,但除政府相关机构以外,福建省对虾苗企靠自身的资金积累,仅以育苗单一生产方式,技术粗糙,家庭作坊式较为普遍,与科研院校结合少。而海南省的水产苗种繁育、养殖的技术开发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有实力开展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加强对虾养殖品种的选育,并逐步建立对虾良种体系。据调查,海南全省目前有对虾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近20家,而福建省仅有对虾省级良种场2家。因此,在技术支撑方面,特别是企业科技研发技术支撑,福建省对虾苗种产业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3 福建省对虾苗种产业发展建议

3.1 引导对虾苗种企业转型升级

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兼并组建大型虾苗企业或虾苗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水产苗种龙头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虾苗企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为规范化虾苗生产从而提高虾苗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用地、研发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资本进入福建省对虾种业,引领产业升级。推动有实力的虾苗企业自主创新,开展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加强对虾养殖品种的自主选育,逐步建立对虾良种体系,提升虾苗品质,提高福建虾苗知名度,打造福建虾苗品牌。

3.2 加快对虾原良种体系建设

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科研体制。依托漳州、厦门等对虾苗种主产地,通过原良种体系建设开展对虾良种选育。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开展苗种繁育科技研发攻关,扶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对虾种业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研发团队,建设隔离条件好、空间充足的种虾培育基地,集育种、制种、扩繁为一体,提高对虾良种供给能力。要争取国家层面的研发资助,充分利用海洋生物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为对虾苗种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3.3 推动对虾苗种繁育示范区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福建对虾苗种繁育示范区规划、建设,可依托漳州、厦门等对虾苗种主产区,加强对示范区内对虾苗种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虾苗质量。设立养殖规范、育苗尾水排放标准,减少近海水域污染。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形成对虾苗种产业带,树立福建虾苗的良好形象,推动福建对虾全产业链整体向前发展。

3.4 加强福建、海南两省虾苗产业合作

福建、海南两省的虾苗产业合作历史由来已久,建议福建、海南两省继续加深在虾苗产业的互动协作,结合海南在虾苗培育的环境优势、福建的市场优势等,通过虾苗企业联合办场、精细分工等方式,发挥两省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对虾苗种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虾苗对虾苗种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2022虾苗采购指南全新出炉!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市场全面升温!虾苗/成虾两开花!2021小龙虾如何能一招制胜?这个模式可以帮到你
2021虾苗采购指南出炉了!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